后发而先至——红二十五军首先完成长征

8月30日,红二十五军经华亭县安口镇北上,由平凉县城东的四十里铺再渡泾河,向东北前进。9月3日,进抵合水县板桥镇,途中两次打败敌人骑兵的尾追。此后,红二十五军沿陕甘边境人烟稀少的山区继续北进,于9月7日到达陕北苏区的保安(今志丹)县豹子川。中共鄂豫陕省委在此召开会议,决定徐海东任军长,程子华任军政治委员、代理省委书记。9日,红二十五军进至永宁山和陕甘党组织取得联系,并在沿途受到陕北人民的热烈欢迎。

红二十五军也是第二支开始长征的红军主力。

这支红军主力原属鄂豫皖苏区的红四方面军建制。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越过平汉路开始西进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将留在苏区的部队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吴焕先任军长,王平章任政治委员,全军约7000人。主力红军走后,国民党军用了15个师的正规军和大量地方反动武装,对这块红色区域进行了连续“清乡”、“清剿”和“围剿”。红二十五军在中共鄂豫院省委领导下,以游击战争的方式与强大的敌人周旋了近两年。

两年里,根据地人口锐减,兵源枯竭,红二十五军继续坚持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对此,中共中央曾先后发出指示和训令,指示红二十五军“在情况严重不能继续在指定地区活动时”,可进行战略转移,去建立新的苏区。但鄂豫皖省委内部意见不一,一直没有就转移达成一致意见。

后发而先至——红二十五军首先完成长征

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吴焕先(左)和军长徐海东

1934年8月——也就是中革军委派出红七军团北上和红六军团西征后,中革军委派程子华前往鄂豫皖苏区工作。行前,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亲自向他交代任务,明确指示:红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的根据地。周恩来的这个指示当然具有很重的份量,11月初,程子华到达鄂豫皖后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河南省光山县花山寨召开常委会议,经过讨论,决定执行这个指示并作出“省委立即率红二十五军实施战略转移”的决定。转移的目的地为“平汉铁路以西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和豫西的伏牛山区”。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转移中部队使用“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遗队”名义。省委委员高敬亭领导一部分武装组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武装斗争。

会议还决定由程子华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徐海东任副军长。11月13日,红25军在河南省罗山县的殷家湾、何家冲一带进行政治动员和整编工作。16日,全军3个步兵团和1个手枪团共2900余人由何家冲出发,踏上了西进的行程——也就是长征的行程。同时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揭露了国民党蒋介石的卖国政策,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号召全国同胞不分政治倾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红二十五军这一路转战,历时10个月,经历了许多艰难和曲折。

西进开始还算顺利——出发第二天,他们就在朱堂店突破敌人阻拦,当晚从信阳以南东双河至柳林间越过平汉铁路,经青石桥、黄龙寺、月河店、金桥等地进入鄂豫边界之桐柏山区。但蒋介石在得悉他们西进的消息后,立即就调动了30余个团的兵力前堵后截,企图以绝对优势兵围歼红军于行军途中。

红二十五军的领导者游击战争经验非常丰富,当他们发现桐柏山区靠近平汉铁路和汉水,回旋范围狭小,难以建立苏区后,立即决定向豫西伏牛山区转移。为了隐蔽意图,转移时他们先向西虚晃了一枪调动敌人,派少数部队佯攻枣阳县城。当各路敌军纷纷向枣阳进逼时,他们却突然掉头向东,并在保安寨和桐柏县歇马岭一带连续击退敌人的阻拦,绕道泌阳城东,经马谷田、贾楼等地北进。

11月26日,就在他们将要按计划进入伏牛山区之际,却遭遇了西进以来的第一场恶仗。

这一仗史称“独树镇战斗”,在红二十五军长征史上关键性的一仗!那天适逢寒流,气温骤降,冷风刺骨,风雪交加,能见度极差。午后1时,当他们在方城县独树镇附近通过公路突然与3个步兵团和一个骑兵团的敌军猝然相逢时,却已然陷入了敌军的两翼包围之中,敌人的骑兵已经发起了冲击。而独树镇这一带都是广阔的平原毫无依托,手被冻僵的红军战士一时却连枪栓都拉不开……

从一般意义而言,如此被动的态势,这场战斗的胜负已经没有了任何悬念。

但红军就是红军!

危急时刻,年仅28岁的军政委吴焕先抢到军前,举着大刀高呼:

“共产党员跟我来!”

一大片黝黑的胳膊举起了大刀,与敌人步兵骑兵铿锵撞击,白刃相搏。但因众寡悬殊敌军仍然占着上风,好在紧要关头徐海东副军长带着后梯队跑步赶到,一番浴血恶战后敌人被击退。红军乘夜暗突出重围绕道急行,终于摆脱了敌人进入了伏牛山区。

后发而先至——红二十五军首先完成长征

然而进了伏牛山区他们才发现,此地反动统治较严地主围寨又多,群众被围在寨子里不便接近,加之敌军跟踪而至,要想站稳脚跟建立苏区问题很大,部队只好继续向陕南转。12月上旬,红二十五军迂回转战,多次击破敌军拦阻,于12月9日进入陕西东南部雒南县庾家河。10日上午,鄂豫皖省委正在庾家河开会讨论建立鄂豫陕根据地的问题时,一个师的敌军却跟追包括了上来。红军又与敌人展开了一场血战,而这一仗的残酷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半个月的独树镇。战斗中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均负重伤,吴焕先政委再一次手握大刀亲自冲入敌阵与敌人殊死拼搏,战士们也打得英勇顽强:一个机枪有三个射手连续被敌人打倒却仍然有人前仆后继上来接替,始终没有中断射击还压住了敌人;一个司号长下颏负伤不能吹号却仍然掷出几十颗手榴弹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一个团长在白刃战腿被打断仍然躺在地上继续指挥战斗。战至黄昏,两军之间的反复冲杀竟达20余次。不到3000人的红二十五军也负出了200多人的伤亡代价……

最后扛不下去的还是敌人——他们扔下800多具尸体败阵溃走。

后发而先至——红二十五军首先完成长征

庾家河战斗,红二十五军以寡击众,以弱敌强,一战奠定了鄂豫陕根据地的基础——战斗胜利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将省委更名为鄂豫陕省委,决定就地开展斗争,建立和巩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这批优秀而又年轻的共产党人作出的这个决策后来显现出非常重要的意义:地接鄂陕、豫陕两条“边”,可与川东北的红四方面军和陕甘边的红军形成呼应和策应之势……

这个意义很快就显现了出来。

1935年2月间,中央红军二渡赤水重占遵义,红四方面也发起了陕南战役,敌人的“围剿”的红二十五军决定西进,配合红4方面军作战。一路上连克宁陕、佛坪两县城。3月上旬,又在华阳镇石塔寺附近设伏,打垮敌警2旅5个营,顺势又开辟了华阳根据地。

但敌东北军和陕军16个团的第二次“围剿”又来了。

鄂豫陕省委鉴于敌强我弱,决定各游击队就地坚持,广泛开展游击战争,迟滞与削弱进攻之敌,红军主力北上,乘敌第67军新到立足来稳,争取歼其一部,尔后诱敌深入,在运动中寻机歼敌,以打破敌人的“围剿”。3个多月里,红二十五军如同游龙戏水,在敌人重兵缝隙中左摇右晚晃:6月上旬由郧西二天门出发北上商县地区,13日包围商南县城,着攻占富水关、青山街。15日,远程奔袭荆紫关,活捉敌第44师军需处长,缴获大批物资。尔后为摆脱敌人,又沿着鄂陕交界的崇山峻岭向西急进,诱敌深入至根据地中心区。6月25日,回到根据地边缘黑山街。7月2日,瞅准孤军突出的敌警一旅,在山阳以西袁家沟口及其附近桃园岭一带设伏 乘敌警1旅在袁家沟口村西集合时,突然发起猛烈进攻。全歼该旅,毙伤敌300余人,俘敌旅长唐嗣桐以下1400余人,缴各种枪1000余支。

为了把敌人调出根据地,同时为了扩大斗争地域,补充人员和物资,红二十五军于7月13日经商县杨家斜、蓝田县石嘴子等地,北出终南山,消灭沿途的反动民团,前锋直抵西安以南几十里的韦曲、杜曲,威逼西安,迫使进攻鄂豫陕苏区的敌人后撤,从而打破了敌人第2次“围剿”。

这个时候,红二十五军领导人从敌人报纸上得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有可能北上的信息。同时,原鄂豫皖省委的交通员也从上海带来了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并继续北上的消息。于是,他们又作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决择:1935年7月15日——也就是张国焘正在跟党中央纠缠“组织问题”的那当口,鄂豫陕省委在长安县洋峪口召开会议。会议上出现了两种意见:一、入川会合红一、四方面军;二、北出陕甘对即将北上的主力进行战略策应,与会者们对两种方案进行了权衡和比较,最后决定立即率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到陕甘苏区会合红二十六军,巩固陕甘苏区,配合红军主力的北上行动。会议还决定将中共鄂陕边、豫陕边两特委合并,组成由郑位三等领导的鄂豫陕特委,领导地方武装及新组成的红七十四师继续坚持鄂豫陕边区的革命斗争。

郑位三原本是对这个决择持反对意见的,但他同时也是拥有坚强的党性的老共产党员,他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这个任务——鄂豫陕边区的武装斗争一直坚持到土地革命战争结束,那时他们这块红色区域仍然让敌人头痛不已,这当然也有力的策应了红军主力在那个时期的一系列战略行动。

当然,对红军主力的战略配合更具关键意义还是红二十五军主力的继续西征北上——这个决择极富战略远见和眼光,一两个月后发生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但红二十五军却为为这个抉择牺牲了一位最优秀最杰出的领导人和指挥员。

那是在红二十五军北渡渭河的泾川县四坡村战斗。

红二十五军约4000人7月16日从长安县洋峪口出发后,又经鄠县(今户县)、盩厔(今周至),沿秦岭北麓向西挺进,接连两次打退陕军骑兵团的尾追,7月低到达留坝县江口镇,经过几天准备后继续北进。8月1日,占领宝(鸡)汉(中)公路要点双石铺,歼敌一部并缴获一批文件、报纸甚多,从中得到的信息和综合了敌人的口供后,他们确认了红军主力正在北进——敌人主力正沿川甘边部署的报纸也证实红军主力正在川甘边部署堵截。

于是,他们决定立即进入甘肃,袭击天水县城,以威胁敌人后方,策应红军主力北上。

这条道上敌军重重,关隘重重,但红二十五军所向披糜,一路闯关夺隘:8月3日,攻占甘肃省两当县城,歼守敌一部,接着转向西北,翻越麦积山。9日晚,攻占天水县城北关,歼敌一部,缴获大批军用物资。8月11日,北渡渭河,进占秦安县城。接着,经魏店北进,威逼静宁县城,切断了敌入西兰公路交通;17日,攻占隆德县城,歼守敌1个营大部。尔后翻越六盘山,在瓦亭附近击破敌第35师第105旅一部的截击,逼近平凉县城。20日,由平凉县城以东四十里铺附近南渡汭河,沿公路进至白水镇。

此时,敌第105旅一部尾追而来,红二十五军冒着大雨回马一枪,将追敌全部打垮。21日,继续由白水镇东进,经泾川县四坡村南渡汭河,部队刚过一半,山洪暴发,河水陡涨,军直属队与担任后卫任务的部队被阻于河北岸,遭到敌第35师208团千余人突然袭击,红军后卫部队与敌展开激战,全歼该敌。

军政委吴焕先却壮烈牺牲在这场战斗中,年仅28岁。

后发而先至——红二十五军首先完成长征

因与中央和各苏区隔绝,当时在各大苏区已经基本停止的肃反在红二十五军中仍然在进行,不到三千人的队伍仍然还有数百名被罚作苦工的“反革命”。这些“反革命”白天担任劳役,晚上宿营还得被捆起来,遇上仗打得不顺利,发支枪就派上前线去拼命……

这不能不说与红二十五军政治工作最高领导者当时的认识水平有着一定的关系。

然而,当这位军政委牺牲的时候,䓖役队里那些“反革命”和这支队伍中的所有人一样,都哭成了一片。地主家庭出身的吴焕先为革命可谓是毁家抒难,母亲和妻子把最后的口粮送给到了红军队伍,最后都死于饥饿。在这支红军队伍中,事事率先垂范就是他的本色。而且有着很强的战略观念和政策水平——他们在经过的回民地区都留下了很多的口碑,后来中央红军经过时毛泽东也称赞不已。

红二十五军还是最早吸收回民参军的红军主力,长征路上的一系重要决策都是在没有得到中央指示的情况下由他主导自主决定的——就连在回民地区的民族政策都是他们自己决定的。

四坡村战斗的胜利有效镇慑了各路敌军,敌人暂时不敢向红二十五军逼近而改取紧缩包围的态势,鄂豫陕省委分析形势,认为红军主力北上时日一时难以判定,敌人正紧缩包围红军无后方作战困难很大。于是决定:立即北上进入陕甘苏区,同西北红军会师。

8月30日,红二十五军经华亭县安口镇北上,由平凉县城东的四十里铺再渡泾河,向东北前进。9月3日,进抵合水县板桥镇,途中两次打败敌人骑兵的尾追。此后,红二十五军沿陕甘边境人烟稀少的山区继续北进,于9月7日到达陕北苏区的保安(今志丹)县豹子川。中共鄂豫陕省委在此召开会议,决定徐海东任军长,程子华任军政治委员、代理省委书记。9日,红二十五军进至永宁山和陕甘党组织取得联系,并在沿途受到陕北人民的热烈欢迎。

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延川县永坪镇,同西北红军胜利会师。

至此,红二十五军历时10个月,途经鄂豫陕甘4省,转战近万里的长征胜利结束。

他们是第二支开始长征,又是第一个完成长征的红军主力。

一个星期后,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也向他们走来了!

后发而先至——红二十五军首先完成长征

【双石,察网专栏学者,新华文轩出版传媒集团编辑、计算机高级工程师,着名军/战史研究专家。】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