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时“善后借款”背后的西方银行团变化看美帝的伪善
1913年5月3日,由英法德日俄五国组成的国际大财团向袁世凯的民国提供的善后大借款法案在议会遭到阻挠而搁置。这是民国时期的一件大事,善后借款总金额高达2500万英镑,是中国外债史上一次大借款。虽然在议会遭到阻挠与搁置却丝毫不影响此善后借款的实际进行,袁大统总说了算嘛,这可是典型的先建后批的,民主只是个形式。
袁世凯提出善后大借款的理由非常堂皇,辛亥革命后的战争创伤需要医治,社会经济与民生需要保障与发展,大量的士兵需要遣散,这一切都要钱,而中国没有钱,那就只有借。这个理由连当时南军的领袖之一的黄兴也无法拒绝。
最初是由美国出面组织的美英法德四国财团,而后在英法的要求下加入了日俄二国,组建了六国财团。可是随着国际财团内部权利的分配对美国极为不利,美国宣布退出,由些也就是成了五国财团。
这笔善后大借款是用中国的关税与盐税作为担保的,按照条约约定,中国的海关必须由五国财团的人予以经理,在一定时期之内,中国不得向五国集团之外的国家借款,以垄断对中国政府的高利贷生意。这是对中国主权极大的破坏。签署借款合同的全权代表之一的周学熙事后感慨语是;借款“所订用选极严,尤以办理裁兵为急务”,赣宁事起,战端重开。军需浩大,裁兵之费,竞以此用兵”。周学熙一语道破了袁世凯的真实目的,之所以极力推动此事的进程,其实质目的是用此笔款项解散南方革命军,加强北方袁世凯嫡系部队,最终成了袁世凯发动镇压二次革命的资金来源。
在此事上,美国又一次逃脱了中国人们的视线,全身而退,以至于这也成了美分们所谓美国不干涉中国内政的一个依据之一。事实真相是这样的吗?
从1844年美国利用第一次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攫取最惠国待遇及其他许多特权开始,美国就开始了经济殖民中国的进程。但受限于美国在此事还只是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面临中国利益已让列强基本瓜分完毕的现实,美国只有采取曲线前进策略。门户开放政策就是在这一现实情况下提出来的。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在其致英俄德法日等国的照会中表示:“美国利益不得因任何列强在中国的所谓他们的‘势力范围’以内的独占而受到损害,并希望在中国保持一个对世界商业开放的市场。”
1901年到1909年担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不遗余力的推进美国资本家在中国东北的利益扩张,美国垄断资本家铁路大王哈里曼和库恩·罗比公司首脑斯奇夫就是在罗斯福的支持下在中国东北狂热攫取经济控制权。在野心勃勃的美国这种赤果果的扩张之下,日俄英法四国的结成了同盟关系,美国资本家在中国东北的经济扩张均遭到了失败。
罗斯福的继任者塔夫托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更为狂热,其手段就是“理想主义的人道主义情感”的“金元外交”,这是今天美国的撒币外交的先祖。
塔夫脱提出了一个“满州铁路中立化”计划,企图以“国际共管”的形式插足我国东北,遭到日俄的反对,英法的冷淡而破产,继而拉拢英法德组成了美英法德四国银行团,投资修筑湖广铁路,并在1911年同清政府签订了1000万英镑的所谓“改革币制与振兴实业”贷款。协议签字那天,美国银行团团长司戴德在日记中得意忘形的写道:“金元外交的妙用,到底得到事实的证明。”
可惜清政府未能如美国所愿,迅速垮台了。形势有了变化,美国也就转而支持袁世凯,四国银行团也拉日俄入伙成了六国银行团。开始与袁世凯商计善后大借款事宜。
1913年3月4日上台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上台半个月后就宣布退出六国银行团,3月18日,威尔逊发表声明,拒绝支持美国银行团参加国际银行团对中国的贷款,理由非常的高大上:“在我们看来,贷款的条件几乎触及到中国本身的行政独立。本政府认为,即令是以默许的方式也不应参与这些条件……我们的利益就是“门户开放”——友好互利的门户的利益。只有这样我们才愿意进去。”
这样的美国看起来非常的伟光正,可事实是这样的吗?
首先,风险太高。威尔逊上台时,袁世凯与六国银行团的善后大借款已在全中国引起普遍反对,特别南方革命军更是激烈,美国银行团已感觉到了苗头不对,祸福难测。1913年3月10日美国银行团以司戴德为首的代表与新任美国国务卿布利安进行了三个小时的会谈,不仅讨论了贷款问题,还讨论了整个对华政策问题。司戴德要求威尔逊政府给予充分支持,甚至动用武力以保证贷款条件的履行,否则美国银行团不再参加六国银行团。
其次,在六国银行团内部,对美国也是极为不利,银行团大权落在了英俄日手里,美国没有取得一席地位关键的银行团顾问席位。贷款总额2500万英镑(当时汇率折合12500万美元)中,美国所占份额不过是729.9万美元,美国被完全边缘化了。利用银行团去控制袁世凯政权的话,不会有美国说话的份,这是美国政府不愿意看到的。
再次,银行团资本充足的只有美国,英法德资本不多,日俄二国更是资本输入国,它们从欧洲借款再投入到中国。面对这样的合作合伴,美国银行团当然是不放心的。
1913年3月28日,威尔逊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对他的部长们说:“假如我们同其他列强一起来参加贷款,除了在中国增加若干小影响外,我们会一无所得,而且会失去我们足以夸耀的地位……”
所以美国退出六国银行团是非常正常之举,无关道义与良心,一切仅仅是利益的考量罢了。
退出六国银行团后,美国就洗心革面,吃斋念佛了吗?
德国驻美大使本斯托夫在1913年3月30日给帝国首相柏特曼何尔味的一份报告中说:“威尔逊先生用他的宣言中博爱的辞令也希望为美国在华获得一个优越的地位……我们不应该被威尔逊先生宣言中博爱的辞令所欺骗。”他还引用了威尔逊在1902年写的《美国人民史》中的一句话:“伟大的东方是现在全世界所垂涎的市场,政治家与商人必须计划与竞争,对这个市场,外交,必要的话,强权必须作为一条公开的道路 。”
威尔逊在美国退出银行团后,立即积极的进行“独立活动”,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对于开发那几乎尚未动用而且无可伦比的中国资源……美国人民当然希望参与其事,而且希望很慷慨的参与其事”。威尔逊极力促使美国资本家涉透中国的金融、铁路、内河航运、矿产开采、银行等众多中国经济领域。在他的任期内,美国资本家与中国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一共进行了大约三十次贷款。摩根、洛克菲勒、波士顿、芝加哥等财团是其中的主力。
一次世界大战暴发后,远东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英法德俄等列强都被战争捆住了手脚,没有更多的力量参与中国的金融与经济角逐,日本成了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中国的主要势力。日本一家独大。
美国因为在政治上主要以支持袁世凯为主,随着袁世凯的倒台,影响力一时间极大的受到影响。1917年至1918年日本兴亚银行、朝鲜银行、台湾银行通过西原龟三向段褀瑞和各省军阀提供了总数达二亿二千万日元的政治军事性质的借款,使美国感受到了有被彻底赶出中国的危险。
1918年6月20日,兰辛向威尔逊建议发起组织新的银行团,第二天就得到了威尔逊的回信支持。组织美国银行团的事以极快的速度进行着。6月26日,兰辛召集美国七家大银行开会,7月1日,副国务卿朗格与以摩根为首的十五个银行家在纽约会谈。威尔逊指示:“打铁趁热”!一个由包括摩根、花旗银行在内三十七家银行组成的美国银行团成立了。这比起1913年美国参与六国银行团时只有四家银行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
银行家们保证:“他们将与政府合作并服从国务院的政策!”国务院保证:“派遣一切可能的步骤以保证美国公民与外国所订之平等合同得以现实!”一支侵略中国的金融兵团就此登场!
此时再看看美国的嘴脸:1913年时,威尔逊冠冕堂皇的宣布“贷款的条件几乎触及中国本身的行政独立”因此美国“不赞同贷款的条件”;1918年10月8日美国政府又宣布:“可以肯定的说美国政府既不认为由外国来管理赋税的征收或由外国管理其他经双方同意作为担保的特定担保品就一定是不妥当的,也不认为依照某一特定的借款条件任用外国顾问——例如监督币制改革,就一定是不妥当的。”
不看美国的历史,你是不会知道无耻二个字是如何写的!!!
美国新银行团最终在找到蒋介石这个代理人之前未能在中国贷出一笔款项,不是美国不想,而是日本在中国的势力已经让美国无法绕开了。日本不可能同意美国银行团来中国分一杯羹。
直到1920年5月11日,美国与日本的谈判才取得妥协,日本参加银行团,但东北与日本已办或拟办的项目不在银行团的活动范围之内,银行团所有的投资活动必须取得所有参与国的一致同意方可以投资或借款。这就给了日本一个划定的势力范围与一个极好的对付美国银行团的武器。
美国在这一段时期在中国之所以籍籍无名,主要还是因为美国在政治压错了宝,大力扶持袁世凯,而敌视以孙中山为主的南方革命派。甚至在孙中山准备应对袁世凯的迫害而计划流亡美国时,竟然遭到美国的拒绝。在袁世凯倒台后美国接着扶持奉系军阀吴佩孚,美国在中华民国时期在中国政治上押注是一错再错,一直到常凯申先生坐稳党国位子后,美国才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傀儡对像。
只因为在民国时期无法看清中国政局的变化,屡次押错了宝找错了代理人,以至那一个时期美帝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上的破坏不及日本,而让其在今天收获了一大批跪舔其脚的美分,这也许是美帝的一个意外之财。
不,也许只是现在的历史让人有意纂改,再加上一大批美分不愿意站起来而已。
读史以明志,鉴古以知今,希望这文章能稍稍揭开一下美国的画皮。
【云泊天,察网专栏作家】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