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力最强的队伍一路走来的秘密
曾经神州山河破碎,军阀割据,列强横行。在中国历史最低谷,在中共生死存亡之际,那团队诞生,二十二个春秋后天下和平。华夏大地上再也没有了战乱和纷争,如今中国岁月静好,只因他们在负重前行,一刻不停。今天的中国军队是世界上最强悍的军事组织之一。
也许硬件武器装备并不是最好,但战斗力绝对不可置疑。
九十一年前
历史名城南昌,一帮不满现状的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拉开大旗,意图改变自身命运、政党命运和天下命运。
所谓历史名城,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在那一带比较有名的战争,诸如陈友谅和朱元璋对决,王阳明平叛,湘军与太平天军争锋,蒋介石大战孙传芳,都曾影响甚大。
最有名的要算八一南昌起义,共军诞生,天地变色。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意味着共军诞生,为中共历史上标志性节点。
中共历史有三个关键点,1921年建党,1927年建军,1949年建国。
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中,七个元帅和南昌起义关系密切,分别是贺龙、刘伯承、朱德、陈毅、聂荣臻、叶剑英、林彪。只有彭德怀、徐向前、罗荣桓与此无直接关联。
年龄最大的朱德,是上世纪的八零后,41岁。
年龄最小的林彪,则是上世纪的零零后,20岁。
十大将军中,有四位直接来自南昌起义,分别是陈赓、粟裕、张云逸、许光达。算上起义军南下收编的黄克诚,和去南昌未成的罗瑞卿,一共六个,都是九零后与零零后。
将帅之外的军事人物还包括周恩来、李立三、叶挺、彭湃、恽代英、谭平山。中共元老中还有郭沫若、吴玉章、林伯渠、徐特立、陶铸等人。年龄最大的为毛泽东老师徐特立,唯一的七零后。郭沫若这种,当时都是典型的热血青年,受不了时局环境,想要改变世界。中共南昌起义这个阵容可谓空前绝后,超级豪华。此后历次军事行动,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强大的阵容。
南昌起义的灵魂人物周恩来,那个时代标准九零后,29岁。
不论能力才华,还是级别履历,周恩来都可以得到世俗眼中梦寐以求的生活品质。如果跟着蒋介石走,就凭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位置,就凭东征时解救蒋介石于困难之中,就凭蒋介石对他青睐有加,荣华富贵,高官厚禄,自然不在话下。
为什么要抛开那一切,冒死发动起义?
周恩来写的入党誓词,大致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理:
【硝烟弥漫中华,有斑斑血泪,遍体鳞伤;
军阀横行,列强争乱,九州魔怪猖狂。
近日宏愿酬,一生交给党,斗志昂扬;
愿为工农革命,洒热血一腔。】
——简单说,就是为了信仰。
周恩来年轻时说“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那并不是一句话,而是一种信仰。纵观他的一生,都在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南昌起义总指挥贺龙,是那个时代典型的八零后,31岁。
当时贺龙为十二军军长。那个时代的军队组织方式和现在完全不同,还残留着浓厚的个人色彩,军长有很大的权力。很多军阀,就脱胎于军长。如果贺龙愿意,拉着他的第二十军,跟着蒋介石走,荣华富贵自然不在话下。即便占一块地盘当霸王,也完全有实力。然而他选择跟着共产党走,压上全部身家性命。
当时的贺龙还不是共产党员。当时周恩来搞的起义通令并不是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出,而是以贺龙的名义发出,打响第一枪的实际领导人和号召者竟是一个党外人士!
由此可见,中共军队出发点,源自于信仰。
现实可以千变万化,唯有信仰坚如磐石。
中共军队的组织纪律源于另外一个源头。
1927年9月29日,上世纪九零后,34岁的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
起义失败之后走向井冈山,在三湾改编时奠定军队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三湾改编时的红军,面临失败后的种种困局。不仅衣食无着落,还要躲避敌人的追踪。毛泽东本人虽然是队伍一把手,但是不搞特权,和士兵一样穿草鞋行军,脚被草鞋绳擦破,忍痛前行。将士们觉得领导太辛苦,临时捆了一副竹竿担架,要抬他走,他坚决不肯。他告诉大家:“大家走我也走,大家休息我也休息,我走不赢就慢慢跟着走。”不仅如此,他还要一边走一边和大家聊天,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带领他们达到战略目标。
是什么支持毛泽东这么做?是信仰和纪律的结合!
史诗过程
从建军到建国的22年,从衣衫褴褛的残兵到横扫天下的百万雄师,创造无数辉煌战绩,培养无穷多的战将。
而纪律和信仰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广大老百姓。
军队有一个称号,叫人民子弟兵,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只要和人民结合,就有无穷的战斗力,而且战斗力会越来越强。
经历七年根据地磨炼,由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长征一年三百六十日,行程两万五千里,经历最残酷的考验,几度生死轮回。
八年抗日战争,逆流而动,开辟敌后根据地,走向壮大。
四年国共对决拿下数百万里锦绣河山。
建国之后,这支从战场上成长起来的队伍,换一种方式表达信仰与初心。1998年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从6月中旬起长江流量迅速增加。受上游来水和潮汛共同影响,江苏省沿江潮位自6月25日起全线超过警戒水位。8月7日下午1点50分,九江城防洪堤4至5号闸之间出现险情,无情的洪水,瞬间就把长江防洪堤撕开了一个60多米宽的大口子。没有犹豫,用血肉之躯,挡住肆虐洪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亲临湖北灾区视察灾情,与长江抗洪抢险前指总指挥龚谷成将军紧紧拥抱。
洪水退去,灾区百姓搭建“凯旋门”送别抗洪将士,再现十里长街送别的感人场面。
这情形和当初两淮老百姓上战场用小推车支援淮海战役的本质精神一脉相承。
伟大的情愫
从一帮心怀天下的年轻人拉开大旗,到如今成长为战斗力超强的组织。其中一直隐藏着两种朴素而又伟大的感情。
一种感情,叫战友情。
什么叫战友?就是闯刀山火海不皱眉,趟枪林弹雨不言畏;子弹横飞之际,可以敞开胸膛或依靠脊背。危险来临,总能携手同行。
战友是梦,睡也思念;
战友是缘,一世相牵;
战友是路,越走越宽。
另一种感情,叫家国情。
它是一种追求,叫精忠报国;
它是一种岁月,叫与星相守;
它是一种情愫,叫思家念亲;
它还是初心之所在,信仰之所寄托。
谨以此文敬献九十一岁的中国军队。
此时耳畔有响起那首雄壮的歌声: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工农的子弟,
我们是人民的武装,
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
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
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听!风在呼啸军号响!
听!革命歌声多么嘹亮!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
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向最后的胜利,
向全国的解放!】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