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明:新时代战略机遇期的相关思考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大体上维持了党的十六大报告的提法。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21世纪头二十年即将过去,从整体上说,我国各个方面的建设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说明,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21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论述是完全正确的。习近平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明确指出,放眼全球,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判断十分重要、重大并完全正确。在这百年未有大变局来临之际,未来20年直至2050年,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前的发展,是不是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呢?
一、什么是重要战略机遇期?
不少人现在正在思考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宏观战略以及未来的战略机遇期等众多问题。有人认为,未来的战略机遇期将更加令人翘首以待;有人认为,未来的战略机遇期行将结束;有人认为,机遇与挑战同在,关键是看我们主观如何应对;等等。
在可预见的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是不是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重温毛泽东1936年12月完成的着名军事和哲学着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指出:
【“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
这为我们分析战略机遇期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说的“战略机遇期”中的“战略”,借用的应该是军事术语,可以说,战略机遇就是确保战争胜利所必需的一切客观与主观条件的总和。党的十六大所说的战略机遇期的本意,可能是特指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建设时段。随着党的十八大的顺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以新的历史使命。我们的总任务是在21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果党的十六大所提的战略机遇期的本意是特指保障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建设的时段,随着我国国力的逐渐壮大和世界格局的变化,现在应把战略机遇期原有的内涵扩大为确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段。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是不是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这主要取决于国际及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业已存在的客观条件,同时,还取决于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我国领导者主观指导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以来,新中国成立70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之所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取得全球瞩目的巨大成就,既有客观条件的形成与具备,更有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之所以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而不用“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的提法,就是旨在说明最终成为事实的战略机遇期是客观自在与主观努力的高度统一,而绝不是事先就已确定的结果。最终的结果既不是守株待兔自然等得,也不是别人廉价施舍索得,更不是牺牲不应牺牲的长远根本利益苟得,而是用勤劳、智慧、勇气奋力拼搏赢得。只要正确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原有既定的客观条件向不利方向发展,但正如毛泽东所说:
【“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这进一步说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不是事先就能完全认定的,一定的客观条件具备后,人的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仅要为自己拼力赢得眼前的战略机遇期,而且要为后人的战略机遇期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绝不能“崽卖爷田心不痛”,也不能“爷吃子孙脸不红”。“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贵品德。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战略机遇期中的机遇与挑战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有的挑战,若应对得当,可以转化成机遇;若应对失当,机遇也可能转化成挑战。
战略本属于战争的范畴。毛泽东曾指出:
【“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我们共产党人反对一切阻碍进步的非正义的战争,但是不反对进步的正义的战争。”来源 : 马克思主义研究
感谢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注:手机浏览器不支持微信支付。如需使用微信支付,请先将文章分享到微信,再打开文章进行打赏。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进行支付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