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动车事故的舆论操作演示

这根本无需什么阴谋论,动车那会儿,他们也是这么干的,一模一样的套路,毫无新意,但却很有用。这次不过是又一次动车事故的舆论操作演示。

每当时间走到这样的节点,细节之处总有相似。

每当有重大突发灾难或者事故发生,自干五们总免不了要去无奈且认真地做一件事——辟谣。谣言就好似一个无法逃避的漩涡,在灾难发生后迅速裹挟了一切的情绪,不顾一切地将一串串质疑、责难、嘲讽抛给因忙于救援、报道而疲于应付的行动者。

这些造谣的好事者只是动了动手指,敲了敲键盘或者只是和谁闲聊了两句,又甚至呆坐着空想了一番,就以为自己与灾难受害者感同身受,以为自己在推动事情的发展;这还是好的,有的人抱着固有的偏见,又不肯放下自以为是的傲慢,生怕自己对突发灾难的政治化、体制化解读不够新颖和引人眼球。

殊不知,对于灾难,第一要求是救援,救援,还是救援。除了救援,其他例如调查原因、控制责任人、乃至对于受灾群众的安抚、财产损失统计等等一系列工作都是同时开展的。往往会成立一个领导小组,然后这个小组中各成员单位都是各个部门的主要领导,用以统筹、协调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内的各项工作。救灾是建设的开始,当国家机器全力运转起来时,这部机器上的每一个齿轮、每一个链条都在飞速的旋转着。当然,媒体理应也本应就是这部机器上的一部分。各就其位,各司其职。

然而,如果一定要救援者分出一部分心去证实或者证伪夹杂了各种私货的质疑,那么就有可能少救一个人,多损失一些财产。证实或者证伪,本应是信息发布渠道和信息采集应当做的工作,也就是媒体应当做的工作。然而,在天津这件事情上,我们没有看见一些媒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相反,这些媒体反而做出了完全与本职不同的作用,甚至做出了错误的动作。例如某报关于人员撤离的信息,后当地官方发布证实为虚假信息。又例如关于死亡人数的猜测。至于隶属于媒体大类的一些自媒体,更是没有大局意识,关键时刻掉链子——不仅没有去辟谣,反倒成为谣言制造厂、策源地,这是令人唏嘘的一件事。

对于谣言,好事者为之,动动手指和磨磨嘴皮子就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大量关注,继而影响社会舆论,扰乱整个救援节奏,最后获得自己为真相代言的优越感,这真是一件划得来的买卖。事实难道不是如此吗?从当年的动车到6月的东方之星,再到现在天津港爆炸事故,皆是如此。当年动车,有人成为了“地理专家”、“铁路专家”、“火车专家”、“安全专家”,东方之星时,有的人就成了“打捞专家”、“航运专家”、“气象专家”,而此次天津港爆炸,这些人就又成了“消防专家”、“化学家”、“环保主义战士”……在一个“键盘专家”遍地跑的时代,谁说话最专业?谁说的话最权威?早已不是真正在救援的专业队伍,而是这些“键盘专家”们。

对灾难事故而言,质疑总是轻易的,责难总是痛彻的,嘲讽总是不遗余力的,然而,这些好事者应该是忘记了一件事,一件比“动动手指磨磨嘴皮”要困难的多的事——行动。他们为什么不行动,反而去质疑、责难、嘲讽行动者?他们为什么总是在灾难面前强调自己的“理性客观”而忽略人们正常的情感表达,人性化不是他们一直在倡导的吗?甚至有人喊出了“不能感动”、“不要感动”,看见同胞受难、看见兄弟牺牲,看见英雄赴汤蹈火,难道我们连基本情感表达的权力都没有了吗?人性可柔软、可坚强,并不冲突——中国人是讲究人情味儿的,在看过现场发回的报道,如果已经“理智”到连感动都不能感动的程度——那么这或许并不是“理智”,而是血淋淋的冷淡、冷漠、冷酷。不仅自己排斥着人类本能的情感表达,还要通过舆论来让绑架正常情感表达的人们,细想这些,不免心寒,继之愤怒。

这次天津港爆炸事故,起初网络上最大的质疑声就是关于消防队员指挥不力、业务不专业这一点,尤其是反复抨击指挥者为什么不告知战士他们所面临是及其危险的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为什么要牺牲这么多年轻的战士为挽救一场不可能且没必要挽救的火情?救人而被质疑,这样的事情居然就真的发生了。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救火,还会有比消防员更专业的人么?当然,如果消防战士们见危险便退缩,推诿,好事者是不是又要去质疑、责难、嘲讽他们浪费纳税人的钱不干事了呢?我看到另外一篇文章中提到一个与此情况类似的案例,这个案例或许是虚构的,但读来却如此真实而残酷:有一部美剧叫Chicago Fire,译作《风城火情》或《芝加哥烈焰》,讲的是芝加哥火警队消防员的故事,在一次救灾中一位消防员牺牲,队长博登因此受到了许多质疑,有的来自队内,更多的来自当地媒体;然而后来一次救援中,眼看仓库火势难以控制,队长下死命令让队员撤退,没有想到的是一名在仓库中借宿流浪汉因此丧生,消防队员们深感自责,同时媒体又一次队消防队和队长博登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指责。如果舆论一定要诸如消防队长博登这样的行动者进退维谷,不知所措,那么在下一次灾难救援中,会不会多一个人因此死亡呢?真诚地希望好事者不会遭遇这样的灾难,也真诚地希望好事者即使困身险情也能遇到无所畏惧的逆行者——一批愿意用自己生命冒险救人的人道主义者。

至于各种募捐接踵而至,骗钱的永远都不会错过这样的舆情盛宴。甚至连@微公益 这样的大型组织,在没有经过授权的情况下,使用烈士追悼会上的照片,一方面不尊重烈士,另一方面不尊重知识产权,我看见了,于是提醒官博,在官博博州发布提醒之后依然我行我素。店大欺客?

接着,网络上又在质疑企业负责人的背景,无非是在暗示追责不会彻底。问题是:有谁说过不追责了吗?搞得好像是因为质问了才追责似的。而后接着被辟谣。再接着又开始说什么“编制外消防队员”,中国交通报官博出来明确强调不是临时工。接下来又将毫不相干的两个地点的事情绑定质问第一时间冲进现场救援的警察——这种质问行为,实在可耻,司法部门完全可以看看是否符合“寻衅滋事”的条件。然后就是各种火灾现场遗体照片,经查来自十三年前国外某事故报道图片,如此错误百出制造粗劣的谣言,居然会有司法部门的领导干部跟转,实在没有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基本素养,简直就是尸位素餐、滥竽充数。

还有人拿辟谣以及国信办依法查处造谣账号和平台的事情来攻击没有言论自由、信息不公开不开放,难道造谣等于言论自由吗?还有关于外媒采访的问题,央视记者采访时美帝的反应大伙都看见了吧?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在过去的一二十年当中,每当有重大事故发生时,国家领导人会直接去事故现场协调处理,结果饱受诟病称之为“政治作秀”,近年来事故处理越发规范化,我国应急体制和事故处理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处理机制,结果又有声音质问领导人为什么不去事故现场,是不是因为有化学污染……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诚然,这些质疑的产生,与官方公信力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过去一些地方,在有突发事件的时候,因为信息通信不发达,个别地方喜欢盖盖子、藏着掖着,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担心因为安全生产事故乌纱帽不保,严禁信息外泄。这些及其愚蠢和错误的行为对官方公信力有着极大的伤害。然而,近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对于突发事件处理的能力越来越强,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群众监督起到了作用;另一方面何尝不是因为对于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了,主动自发的去做?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群众路线转变作风,反腐进入深水区不减力度,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什么时候还盖过盖子?退一万步说,即便是有些地方官员想盖盖子,那是可以盖的住的吗?中国网民几个亿,几亿双眼睛盯着,是可以藏着掖着的吗?可能吗?现在的天津,盯着的眼睛岂止几亿,也是一样的道理。

终于,直到这样的声音产生时,所发生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符合逻辑了。因为一开始的目标,就从来不是天津。一个天津,哪用得着这么大的章程。放一张图在这里,作为结束:

 

又一次动车事故的舆论操作演示

 

如大家所愿,终于发展到喊出造反的口号来了。

目标指向明确。

P.S.这根本无需什么阴谋论,动车那会儿,他们也是这么干的,一模一样的套路,毫无新意,但却很有用。这次不过是又一次动车事故的舆论操作演示。专门强调一下:这里说的是舆论,并没有说不该追责,不该质问,不该调查,不该救援,不该报道,而是说:某些媒体的报道方式是错的。通篇本来是点名的,现在不点名了,免得夏工又说我是爪牙。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标签: 动车 舆论 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