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同盟暗藏价值观裂痕

作为战后秩序缔造者的美国,和试图颠覆战后秩序的日本,二者的价值观本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再加上东西方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这种所谓的“价值观一致”,或许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日本《每日新闻》8月13日刊登了美国哈佛大学约翰·肯尼迪政治学院教授约瑟夫·奈的一篇题为《日美是亚洲稳定的核心》的文章,这位以“软实力”学说而闻名于世的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称,二战结束后的70年日本保持和平,通过加强日美同盟,奠定了支撑本国安全与政策的基础,而《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正是东亚稳定的基础。

这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以来强化日美同盟的举动不谋而合。在安倍看来,日美之间不仅是军事同盟,还是价值观同盟。

但与此同时,日本右翼政客屡次公然在作为人类基本价值观之一的历史观问题上挑战“有着共同价值观”的美国盟友的底线,令美国国会的研究报告也认为,安倍在历史问题上的言行“令人担忧,可能会破坏地区关系并由此损害美国利益”。人们不禁要问,曾宣扬与美国拥有共同价值观的日本政要,为何在历史问题上却如此无视人权的基本价值?

作为战后秩序缔造者的美国,和试图颠覆战后秩序的日本,二者的价值观本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再加上东西方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这种所谓的“价值观一致”,或许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日本社会有根深蒂固的“反美倾向”

望月(日本国际问题专家)

从日本的角度来说,日本的核心文化和价值观依然是源自中国文化的儒教和佛教。其中,渗透日本国民生活中的中庸思想最具代表性。可以说日本人的伦理道德观、处世观以及文化价值观是完全东方式的,与中国人是相通的。这种文化价值观使得日本人无法认可西方基于基督教文化所表现出来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化处事方式。因此,日本国民,特别是日本文化界对于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干涉主义十分反感,抵触意识很强。

实际上,日本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反美倾向”。首先,日本的真正的“右翼”实际上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维护者,在文化意识上有着强烈的“反美情结”。而日本的“左翼”更是社会主义思想的追随者。至于日本的大多数的中产阶层而言,战后的和平主义使得他们产生了一种道德上超越美国的和平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导致了《日美安保条约》签署后长达20余年,无法发挥实际的作用,特别是拒绝参加美国主导的自越南战争起一系列的军事活动。

但在另一方面,日本在政治上和科技等现代文化方面,又对美国充满着憧憬和向往。美国人自由的生活方式更是令日本人羡慕不已。从而在心理上有着一种强烈的追随美国的冲动。这两方面矛盾、纠结的心里就构成了日本人的美国观。

安倍推行的所谓“价值观外交”主要是基于“民主、自由、人权”的政治价值观,以及对于美式的法制意识、平等意识、社会契约意识的强烈认同和接受。换句话说,也就是对于“西方发达世界的日本”的强烈认同感和自豪感。从政治上讲,还包括对于源于西方的新保守主义的认同和继承。安倍的所谓“积极和平主义”就是美国的干涉主义的一个翻版。

但也要注意到,在这同时,安倍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右翼”,有着根深蒂固的“反美情结”。安倍早年留学美国,在其情感一面,他又是美国现代政治文化的热烈追求者。所以,在其施政方面有着明显的自相矛盾的举措,这也导致了美国方面对其支持自始至终有所保留和不信任。这与小泉时代的日美关系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历史观上,美国是战后体制的始创者,维护战后形成的价值观和格局是其对日政策的基础。但同时,由于东西冷战格局的需要,美国保留了日本右翼政治势力,又主导了日本和平宪法的诞生,这些举措为当今日本社会的政治意识的分裂埋下了伏笔。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手推动了日本和平宪法的美国,为了东西冷战的需要,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就开始不断推动日本的“重新武装化”,要求日本打破和平宪法的束缚,加入到美国发起的各种战争中去。这种双重标准导致了日美在和平意识方面的价值观冲突。

日本的“民主、自由、人权”跟美国有很大区别

任景国(本报特约评论员)

安倍一直推行价值观外交,其“价值观”主要是指“民主、自由、人权”。日本觉得自己跟美国一样,它们是一个战线的,是“价值观同盟”。事实上只是拉大旗作虎皮,用西方的价值观来指责中国。在美国人看来,神的面前人人平等,日本人做不到;美国人可以挑战权威,日本人则崇尚权威;美国民意发声能影响国家政策,安倍却在大多数国民反对的情况下,强推破坏和平宪法的新安保法案。因此,日本的“民主、自由、人权”跟美国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价值观是多维度的话题,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日美价值观的差异。首先是主义精神,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将影响这个国家形成它是更偏向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比如中国、日本等国偏向集体主义,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更偏向个人主义。

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提出“不确定性规避”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境的威胁程度,并试图提供较大的职业安全,建立更正式的规则,不容忍偏离观点和行为。在美国这样的个人主义占主导的国家,不确定性规避的水准比较低;而日本则相反,它的社会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规避。

霍夫斯泰德还提出了“权力距离”的概念。它指的是社会承认和接受的权力在组织中的不平等分配的范围。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通常认为权力距离是较小的,而日本的权力距离则较大。美国追求个人主义和公正,也善于发挥个人的作用。而在日本,在一个集体中的合法成员,当形成一定的稳定关系后,都会接受一个强制力和支持力影响。简单说,就是在一个单位,如果一个人被任命为领导,他就会立刻产生巨大的强制力和支持力,其他成员会承认他的权力。或者可以说,日本人更崇尚权威,这一点对日本人的价值观影响很大。

日本是集体主义中的集体主义,美国是个人主义中的集体主义。崇尚集体主义的日本人,其大集团当中还有很多小集团。在这些小集团中,每个人追求的不是社会公正和公益,而是自己身边的共同体利益。美国人觉得越战不对,他会反对;而日本人则是跟随集体乃至国家。在日本国内,如果有社会不公,尤其是伤害了自己所在的集体,日本人会站出来反对;但日本在二战时期给那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造成了那么深重的灾难,它却采取回避责任的态度,不认账了,因为这针对的是日本这个大集体。

日美最根本差异还在于历史观

李成贤(韩国东亚问题学者)

日美所谓价值观相同或同盟关系紧密,泡沫成分很多。日本不少知识分子非常恨美国。原因很简单,二战时期日本被美国扔了原子弹,然后一直受到美国的限制,美国在海外规模最大的海军还驻在日本。日本战败后,天皇和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有一张合影,麦克阿瑟个子很高,挺着胸,手背在身后,而天皇很矮,像挨了批评的学生。这张照片对日本人来说是很大的侮辱,日本的知识分子是不会忘记的。但是因为美国的国力强大,同时也为了自身的利益,虽然美国是敌人,但还是跟敌人一起走,然后走了几十年。如果说美国崇尚的是“唯我独尊”,那么日本则是“韬光养晦”,当然日本一旦真正强大起来,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谁都无法保证。

从电影等文艺作品中也能看出日美价值观的不同。比如电影《变形金刚》,里面最大的反派是中央情报局的局长,好莱坞的电影经常都会有这样的设定,他们的敌人通常来自自己内部,而且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人。而在日本,不能说没有这样的文艺作品,但在“自黑”方面,跟美国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从言论自由的角度来看,美国的媒体是监督政府,常常跟美国政府对着干,政府有什么不好,全部说出来。但是现在日本的媒体在安倍上台后有了很大的变化。前一阵有位时事评论员发表了反对安倍的声音,结果被解聘了,所以日本社会并不是其所宣称的那么自由。

个人认为,日本和美国最根本的差异还是在于对历史的观点和态度。比如,美国媒体对越战、对伊拉克战争的反省,比日本媒体对侵略战争的反省要深刻得多,美国人更敢于正视和面对自己的过错和问题,而日本人则多是态度暧昧、遮遮掩掩,甚至有的更是无视战争中受害者的人权。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是一种选择性记忆,他们只记得自己曾经遭受原子弹轰炸,他们是受害者,而忘记了是自己先给其他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才导致自己被炸。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一直被认为不关心政治的日本年轻人,现在已经开始慢慢走上街头,表达他们对和平的诉求,我想这可能是日本未来的希望。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标签: 日美 裂痕 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