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六小龄童春晚谣言后,网友瞬间爆炸?
向应用心理学家们致敬!
大众看资本如迷雾,资本看大众如玻璃娃娃!
这次六小龄童上春晚事件,是一次非常漂亮的群众心理学操纵案例。
首先,我赞成六小龄童上春晚,但是我不参与这次群众性网络运动。
这是一次非常完美的公众舆论议题设置,充分利用了大众对央视的反感,和对春晚的不满。
众多营销号在短时间内同步运动,瞬间刷屏。没有足够的资金运作做不到这一点。
与帝吧出征FB不同,这次支持六小龄童上春晚运动,背后存在强有力的推手。转一副朋友转发的截图,大家可以看看六小龄童上春晚事件与百事可乐产品之间的关系。
百事可乐每年都会有“把快乐带回家”
今年是猴年,主体当然与猴有关。
把猴具体化,人性化,就需要一个联想的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六小龄童老师。
百事使用一切手段加强六小龄童与百事之间的联系。请大家注意右下角。
但是,仅仅这种联系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激化的情绪。只有这种激化的情绪,才有利于广泛传播。
百事可乐得营销人员充分把握了大众对老版《西游记》中诸多演员演技和敬业精神的认可和对央视近年来表现的反感。
这种情绪就是六小龄童的节目被春晚导演“枪毙”,暗示一种“受迫害”的形象。这时,央视是骑虎难下。群情激奋,央视却没有应对手段。——最初并没安排六小龄童老师的节目,马上就要开播,反复彩排,怎么可能说上就上。
春晚剧组知情人士:没邀请过六小龄童 这样起哄很不负责任(http://politics.caijing.com.cn/20160128/4062788.shtml)
——成都商报记者从央视春晚剧组知情人士处证实了这一说法,“其实一直没有邀请过六小龄童和郭富城。”对于网络上掀起的这股风浪,这位知情人士表示,应该是有人在炒作和推动,“今天你说要让谁上,明天又想让谁上,这样起哄是很不负责任的,这不就是煽动网络话题绑架导演的创作吗?全民都想指挥春晚,但春晚创作真有那么容易吗?导演创作春晚真不是拉一个节目上来的组合模式,否则也不会打磨好几个月。”
对央视这种专门搞舆论的媒体来说,早就应该明白群众心理学。这种水平的公关应对,简直白痴。当然,不排除《财经》有意配合百事可乐,故意设置议题冲突——没有冲突,一切平铺直叙,顺理成章,怎么能调动情绪。
这事说到底,是观众对央视不满久矣。台上一套,台下一套,牛逼哄哄,自高自大,把自己当做特权阶层。
耗费大量资金排出一堆垃圾。
完全没有老一辈艺术家的敬业、谦虚和艺术水平。这种情况下,一旦暗示一个受迫害的形象,自然获得广泛同情和积极响应。
至于如何把这种支持六小龄童上春晚的激情引导购买冲动,则是下一步的事情。
在评价帝吧出征事件中,我曾经分析过精英集团使用应用心理学操纵控制大众。
如何评价李毅吧 2016 年 1 月 20 日出征 Facebook? - neo anderson 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663757/answer/83359891?from=profile_answer_card)
按照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人类的大量行为是非理性的,是由潜意识决定的,深层次的看法是很容易被激情激活的,这种诱导、激活行为用在商业上,就是广告。用到政治上,就是选举——这就是为什么台湾选举是全民参与的以“冻蒜”(当选)为主题的政治狂欢节一样。
在评价可以喝的书的事件中,我也曾经分析过利用群众心里搞营销。——只要选对靶向人群,写一个足够拽的文案,就能把靶向人群调动起来。
怎么看待「The Drinkable Book」(可以喝的书)? - neo anderson 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993269/answer/79318964)
这次不过是另一次成功的商业营销,让人感叹的是,这次营销非常成功。
可以说,大企业对群众心理的把握非常到位。这次上春晚事件,是一次非常漂亮的群众心理学操纵案例。
最近这几年,类似的成功案例很多,类似的还有柴静的视频。
大众看资本如一团迷雾,资本看大众如玻璃娃娃。
其实群众还有很多的潜在情绪,这种情绪在长期酝酿或明或暗,没有被激发出来而已。
这位北京大妈的话,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
幸好,这次资本只是把这种大规模的诱导行为用在商业营销(或者说广告上)而不是政治上。
否则……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