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美日、清算国民党:蔡英文的分离主义
【摘要】时空转换了,民进党和蔡英文的脑筋还停留了旧时代,如果不改弦更张,这个 520 路线必然失败。民进党上台后,将依赖日本、依靠美国、误导民众,平衡大陆压力、软化大陆立场。岛内政局将持续动荡,朝野围绕经济政策、两岸关系、地方资源分配、公共福利政策等角力争斗;台湾经济难以好转,投资信心不振伴以资金外流,继续恶化可能性很大;两岸关系不会稳定,动荡不可避免,激化不能排除,风平浪静无望,地动山摇可期;台湾的国际关系陷入混乱,“邦交国”迅速萎缩,有关国家左右为难,台湾当局四处碰壁,民众则深受其害。
中评社香港5月22日电(作者 郑剑)一段时间以来,蔡英文强调其上任后两岸关系 “可预测”“一致性”“可持续”“无意外”。从其 5月20日 这篇讲话来看,的确如此。5月 5 日立夏那一天,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涉台社论《不承认“九二共识”就是破坏两岸关系共同政治基础》。那天,我突发奇想,是不是对台湾当局新领导人蔡英文的520就职演说的基本思路进行预估,看看准不准。当时写了五条,今天基本原封不动,就是这五条,真是够“可预测”的!
不过我们要清楚的是,事务可预测与否与事务本身臧否不是一个概念,战争也是可以预测的。换言之,蔡英文讲可预测,就如她认识到有 1992 年香港会谈这个历史事实但对会谈的核心成果“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不置可否、没有表明支持和反对的立场一样,不等于她保证会采取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态势继续前行的政策。我们不能上她语言逻辑的当,想当然顺着她的思维认为,民进党新政权就是想顺水推舟,让任内两岸关系沿着马英九时代的态势顺延下去。“一致性”“可持续”也是模糊的,指向并不明确,与什么一致?与“台独”党纲、日渐“绿化”的岛内民意、“太阳花学运”以来的社会倾向一致、顺着他们的想法“可持续”?还是与马英九时代的和平发展一致、可持续?恐怕这是蔡英文和民进党不敢正面回答、必须模糊处理的问题。
而我之所以能对蔡英文的演说做出预测,也不是因为有多么大的神通,我是从蔡英文和民进党的核心理念、历史作为、近期言行推断出的。同时我还认为,蔡英文主导的 520 讲话内容以及就职典礼仪式方方面面细腻的安排,也从言和行两个层面,透露出了蔡英文今后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思路与策略手法。
一是淡化两岸议题,把民众视线转向内政,防止自身弱项提前发酵,导致出师不力。 蔡英文 洋洋洒洒六千字的演说,分五个部分:经济结构的转型、强化社会安全网、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区域的和平稳定发展及两岸关系、外交与全球性议题,自台湾而地区、全球,且把两岸议题放在地区范畴之内,表露出的是典型的“同心圆”思维模式,“同心圆史观”是“台独”史观,业已成为台湾新世代看世界的思维模式,已经意识形态化;蔡英文只是在第四部分的亚太区域议题架构治下,给两岸关系安排了一个位置,600 余字,占比十分之一,表明她不希望岛内选民太关注这一段。蔡当选以来,两岸关系的寒风已经阵阵袭来,岛内民众已经“有感”,所以她必须转移选民视线,演讲中大力描绘“自由民主”、“转型正义”、经济发展、分配公平、绿色环保、国际有存在感的崭新未来,对冲时下的寒意。
还应看到,蔡英文淡化两岸议题的举动本身也说明,她心知肚明无法处理好两岸议题。两岸议题最容易快速出政绩,但长期是民进党的软肋。假如蔡英文坚信其能处理好这个议题的话,演说中一定会将这个问题摆在显要位置。所以蔡英文心里有鬼、高度不自信。“九二共识”就一句话的事,为什么不能把外界最大的质疑化解掉,第一时间做出成绩、稳住政权,让国民党彻底绝望?
二是模糊两岸关系立场,继续用似是而非的“维持现状说”应付来自岛内外各方压力。 在两岸关系上,蔡英文和民进党面临的主要压力,一是岛内主流民意支持和平发展,二是“台独”大佬要求其推进“台独”,三是大陆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四是美国等还希望台海局势和平稳定。这些要求很多方面南辕北辙。蔡英文在坚守民进党既定立场基础上,左顾右盼,试图兼顾四面八方。 蔡英文的演说有进步,应该肯定,但是远不够到位,关键是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蔡基本秉承了访美以来的一贯说法,所增加的“中华民国宪法”“两岸关系关系条例”等说法,在去年访美时有提及,在5月18 日 民进党中常会上有透露。一方面,蔡的这个改变是在外部压力下做出的,并非甘心情愿,因为此表态等于公开承认了民进党一贯视为眼中钉的“中华民国宪法”,另方面,“中华民国宪法”等表述在演说中所安排的位置、上下文之间关系表明,这个转变也缺乏诚意。蔡英文在演讲中宣示:“新政府会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处理两岸事务”。请注意,她指的是“两岸事务”,更多是从处理两岸具体的功能性、事务性议题出发的,而非政治性议题角度。同时,她在随之谈到的“既有政治基础”一段,又回到“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原点。众所周知,“宪政体制”与“宪法”差异巨大;再加上随后的“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的表述、近来绿营轰轰烈烈的修改“公投法”举动,我们很难相信蔡英文会尊重并遵守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中华民国宪法”。试问,在她的心目中,“中华民国宪法”与“台独党纲”是什么关系?谁是目的、谁是工具?谁是终极目标、谁是过渡阶段权宜之计?既然承认“中华民国宪法”,为什么不明确承认“九二共识”?无论用什么方式模糊、掩饰,不说出“九二共识”核心意涵这个态度,就说明了其政治立场与“九二共识”有距离。
三是暗推“软性台独”,迎合并引导岛内目前倾向绿化的社会氛围,进而用“台独”的理念、民粹的手段凝聚岛内民心。 蔡英文当局会以不喊“台独”的方式推进“台独”,或者纵容“台独”在社会上“自然发酵”,即“只做不说”。蔡英文的演说开宗明义,赞颂“民主自由”带来的第三次政党轮替,如陈水扁 2000 年就职演说如出一辙。而且,蔡的演说通篇架构与陈水扁的几乎一致,原因何在 ? 是主导者的政治立场所决定的思维方式使然,正如基督教徒演说要先赞颂主、穆斯林演说要先赞颂安拉一样。蔡就职典礼的演说表述、各种口号、现场硬件、礼仪安排、宴会歌曲,处处体现着民进党的传统思维;观礼台前的行动剧,就是一场“台独”史观串烧表演;把“台独”标志性人物郑楠榕搬上舞台,其含义再明确不过了。一些仪式设计者思维之极端,以致还闹了不少笑话。
在蔡英文的整篇演讲中,分离主义基因不难找到。如宣示改革僵化的教育制度,内涵教科书进一步修改;提出从世界到大陆的经济合作与对外关系模式,力推“新南向政策”、“告别以往过于依赖单一市场的现象”;“转型正义”内涵不清,“总统府真相委员会”的终极目的不但针对国民党,也针对两岸历史连接;发誓促成台湾内部和解,形成一致对外的立场,问题是在什么理念上形成蓝绿共识、“外”指的谁?等等。据张亚中教授统计, 蔡此次演讲中13 次提到“这个国家”、41次“台湾”,只有5 次提及“中华民国”。张教授认为,这些数据的比较,可以反映出蔡对“国家认同”的看法。 再看蔡身边做的“执政”团队,人们很难 相信,一贯主张“台独”的“教育部长”、“文化部长”、“国安会秘书长”等人,会执行与“台独”保持距离、符合“中华民国宪法”的教育政策、文化政策、安全政策。“软性台独”重在“只做不说”、“打着红旗反红旗”,从台湾地区新领导人就职仪式的安排,可见一斑。
四是国际平衡大陆,通过“遏制中国大陆”的共同需求寻求“联横战略”对接点,以棋子身份换取对方支持。 这个思路见诸于蔡英文及其团队此前的相关言行。蔡就职演说在涉外问题上着墨不多且重心放在经济合作层面,因为她要突出内政议题。但是,蔡当选前后在涉外关系上用功很深,因为她需要外力平衡大陆。此次日本派了 200多人的观礼团,美国派出了重量级人物,22 个邦交国悉数参加,本身就说明蔡和民进党“场外功夫”之深。蔡在演讲中把台湾描绘成“和平主义”者、“自由民主”理念践行者、“公民社会”模范生,极力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友好民主国家”思想对接,在“共同价值”基础上推动全方面合作,意在博取国际同情;在敏感的钓鱼岛、南海问题上,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说法一带而过,意在缓和关系;在国际经济合作议题上迎合美国等主张,也凸显了其国际企图心。
五是调和左右立场,突出经济发展与社会改革,兑现竞选主张。 内部治理不力是民进党竞选时攻击国民党和马英九的重点之一。在演讲中,蔡英文再次列出了年金制度、教育体制、经济发展、长照体系、托育制度、司法制度、食品安全、贫富差距、年轻人出路等等社会问题,但提出的解决办法要求多、措施少;蓝图美、路线图不明。如一方面要发展经济,同时又要实现公平正义、保护环境、避免依赖大陆等等,如何行得通?经济发展是蔡英文执政的逻辑起点,如果经济搞不好,后面演说中提出的愿景自然没有依托,只能视为画饼充饥了。
转型正义、公平分配是蔡着墨的重点之一。为此提出司法改革,解决失信于民的问题;倾力照顾原住民,拉拢长期倾向蓝营的 2% 选民。特别提出仿照陈水扁时代成立“总统府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可以预计,民进党当局将对国民党、对国民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特别是 228、38 年戒严、政治迫害等问题进行清算,对马英九的清算也是可以预期的。如果说对国民党的历史清算更多是着眼结束过去的话,那么对马英九的清算更可能演变成针对台湾的未来方向,特别是“九二共识”、“终极统一”等理念的清算。马英九曾经公开主张“终极统一论”,后被美国喊卡。 5月17日 马英九在台“国防部”表态“不统是时机未到”的说法,再次表露了其“终极统一”的心迹。这是马的真话,也将是民进党要清算的对象。民进党在意的是,不想使台湾民众因其没有搞好两岸关系而怀念马英九时代,进而重蹈 2012 年败于“九二共识”的覆辙。换言之,清算马英九的贪腐滥权是假,假如马英九贪腐滥权的话,台湾就没有好人了;恐吓台湾政治人物不要走“马英九路线”是真,打击国民党传统派是真。至于“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我看“和解”是假,“清算”、“洗脑”才是真,真相就是清算,和解则是“顺者昌,逆者亡”。因为假如民进党真的想和解的话,就不应该抓着所谓“历史问题”不放、每次选举都要挑动历史敏感话题、把几近愈合的创口一次次扒开。预计,清算国民党及其政治人物,将是今后岛内政坛一场大戏,可能成为岛内动荡的一大根源。
也许会有人认为,蔡英文和民进党调整到这个程度已经不容易了,大陆方面应该慢慢来,给民进党时间和空间。笔者不赞成这种看法,原因可参见本人 5月13日 《用“放大镜”还是“显微镜”看民进党当局大陆政策》一文。补充一句,笔者还存疑的是,民进党在推进“台独”的时候,可以不顾少数民意强拉硬拽,为什么在承认“九二共识”这个要容易得多的问题上,就那么困难、为难、作难?还是立场问题。他们感到难的,并不是基本教义派的反对,而是强大的大陆和国际现实的约束。
台湾地区新领导人蔡英文在演讲末尾宣示:“历史会记得我们的勇敢,我们在 2016年一起把‘国家’带向新的方向”。
她被“现在是彼一天,勇敢 台湾人”感动了。她的勇敢指的是与谁对抗的勇敢?她要将台湾带向什么方向?
她演讲结束时没有喊祝福“中华民国”的口号,她的“结语”整篇没有了“中华民国”,只剩下“台湾”、“台湾人”、“国家”。
而蔡英文在礼送马英九出“总统府”时,是否应该想到若干年后自己面临这一幕的时候,会得到什么样的评价 ? 也许她不会像陈水扁甚至马英九那样,官司缠身,但是历史的官司最公正、人民的判断最有力。
时空转换了,民进党和蔡英文的脑筋还停留了旧时代,如果不改弦更张,这个 520 路线必然失败。民进党上台后,将依赖日本、依靠美国、误导民众,平衡大陆压力、软化大陆立场。岛内政局将持续动荡,朝野围绕经济政策、两岸关系、地方资源分配、公共福利政策等角力争斗;台湾经济难以好转,投资信心不振伴以资金外流,继续恶化可能性很大;两岸关系不会稳定,动荡不可避免,激化不能排除,风平浪静无望,地动山摇可期;台湾的国际关系陷入混乱,“邦交国”迅速萎缩,有关国家左右为难,台湾当局四处碰壁,民众则深受其害。
(本文作者郑剑系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