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之殇——智利人的“老无所依”

“老无所依”是人间至苦,却是身在事外容易忽略的现实。皮诺切特和“芝加哥男孩”以新自由主义改革给智利带来了宏观经济的一枝独秀,然而重发展的背后则是轻民生的内核。

养老金之殇——智利人的“老无所依”

 

养老金之殇——智利人的“老无所依”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新凯恩斯主义代表学者保罗·克鲁格曼受邀访问智利。虽然远来是客,但克鲁格曼还是给南美同行留下了几句不中听的话:“2005年(小布什任内的)美国一度要依照智利模式改革养老金制度。感谢上帝,至今为止美国依然保有着自己的国家养老金模式。”

克鲁格曼这段公案中提到的智利养老金系统透着些奇怪的意味:这个系统的出色之处让美国政府也有意借鉴,而其中的漏洞和危机却让经济学家深感担忧。这种矛盾来自于这个系统的历史和特色。

作为拉美养老金制度的先行者,智利最早的养老金系统开始于1924年。而现行的智利养老金系统(AFP)建立于1980年皮诺切特军政府执政时期,在时任财政部长的何塞·皮涅拉推动下建立。这套后被称为“智利模式”的养老金系统,旨在改革运行多年的“收付制”养老金系统以及祛除阿连德治下的平均主义倾向,适应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这套系统的运行方式为养老金系统的运营全部交由私营机构,国家机器只负责监管;而在收支方式上,也将此前的“预付现支”模式改为了个人账户累积,养老金额度与存入额度挂钩。

在上世纪90年代智利结束独裁后,养老系统作为其在经济系统的有效成果得到了保留。从理论角度,这个系统的存在看上去很美:作为个人不再被政府窗口繁复的手续所累,只需要在AFP公司开户,依工资比例缴纳养老金存款以及账户管理费,等到退休就可以领取养老金安度晚年;而作为政府,则可以减少在养老系统上的人力、物力投入,形成更加适合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小政府”,将更多权力归还给市场。

但事实上,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智利模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危机。被设计运行该系统的私营机构不仅保有着私营资本逐利的特性,同时也拥有着巨大的财富和政府资源足以实现其企图。自1999年开始,在弗雷、拉各斯、皮涅拉、巴切莱特多位总统任期内,通过一系列声名不显的立法行动,AFP机构逐渐在社会中逐渐占据了非常有益的位置,甚至成功的在养老金领域成为了“失败免责”的经济组织。在2015年,AFP公司成功获得准许,再次扩大其在海外投资的规模。

而对于每个智利人而言,面临的则是日益增长的养老金账户管理费、难以接受的投资回报比(相关组织统计只有37%),以及对于所有这些情况和变动无力发声的无奈。从高校教师到工人保安,只要仍在工薪阶层,无人敢言退休;68%的人对现行制度表达不满,只有26%的人认同现行养老金制度。2016年8月,终于爆发了超过百万人参与的大游行,希望政府能够废除现行制度,重新建立国家养老金系统。至此,克罗格曼一语成谶。

“老无所依”是人间至苦,却是身在事外容易忽略的现实。皮诺切特和“芝加哥男孩”以新自由主义改革给智利带来了宏观经济的一枝独秀,然而重发展的背后则是轻民生的内核。公平而言,养老金“智利模式”在制度设计上并非一无是处,可30年来的发展却泯灭了智利民众的所有期待。有真经、真解还要真和尚,这养老的事情需要怎么做,百姓们已经说话,需要看智利政府的回应和改变了。

【作者:万戴,中拉青年学术共同体(CECLA)研究员。文章原刊登于9月22日《新民晚报》】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标签: 智利人 金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