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红场大阅兵的背后:"军工强国"光环还能扛多久?
今天(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2周年纪念日。俄罗斯当地时间今天上午10点,也就是北京时间下午3点,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式。从俄媒的报道来看,此次阅兵最大的亮点即在于俄罗斯极地部队人员和装备方阵的首次亮相。与传统墨绿色的俄制重装备相比,“通体雪白”的俄极地部队重装备在阅兵式中极为显眼。不仅如此,全新的北极军事装备,包括安装在两段式履带全地形车上的“道尔-M2DT”极地防空导弹和铠甲-SA弹炮合一防空系统也是第一次公开。
俄罗斯极地部队装备的“道尔-M2DT”防空导弹
单从气势上讲,此次阅兵式不可谓不恢弘。尽管俄罗斯红场面积并不大,但这丝毫不妨碍俄军展现出如“滚滚雄狮”般的磅礴气场。但看完了热热闹闹的阅兵式,冷静下来仔细想,似乎多少会有几分“审美疲劳”之感。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此次俄罗斯阅兵式其实并没有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高新装备登场,一个个方阵大都是已为我们熟知多年的“老面孔”。
铠甲-SA弹炮合一防空系统
那么,掩盖在“新装备”光环下的俄罗斯军工业究竟出了怎样的问题?请看花熊的分析:
短暂的“技术进步”难掩“技术革新”的疲软——俄军工业创新气魄已大不如前
在谈及俄罗斯军工业的问题之前,花熊以为我们应先理清楚一个概念,即“技术进步”和“技术革新”的区别。
中国歼-10C型战斗机
对此我们不妨举出一个生动的例子,以中国国产战斗机为例,歼-10战机已经形成一个包括歼-10A、歼-10B、歼-10S、歼-10BS和歼-10C等多种子型号的“大家族”。其中,歼-10A是最初投入大批量生产的基本型,其他型号都是在此基础上加以程度或深或浅的改造而来,之中不乏运用一些新技术和新装备,令歼-10的战斗力得以显着提升。但归根结底,其依旧属于歼-10家族,“发迹”于歼-10A。如此应被视作是“技术进步”。
美国空军第四代战斗机F-22(中)和第三代战斗机F-16与F-15
至于“技术革新”,相比起“进步”,其在技术层面上应更具备跳跃性、革命性和颠覆性,拥有近乎全新的面貌。如同美国F-22战斗机与F-15战斗机一样,F-22的出现为第四代战斗机下了定义,并成为一代性能标杆,因为其与第三代战斗机的技术水准、理念框架和战斗力水平全然不同,拉开了革命性的差距。因而,“技术革新”往往要比“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得多。
在花熊看来,分清了这两点,我们也就不难看出当前掩盖在“新装备”光环下的俄罗斯军工的“虚胖”之势。
1981年,由苏联举行的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军事演习,投入兵力巨大
平心而论,今天的俄军拿到手的许多所谓“新装备”,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约20~25年前已接近完成的项目,或是这些项目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倘若当年“冷战”持续下去,苏联并未解体,那军队本应比现在早得多地获得这些“新装备”的原型或初期型,并在使用中对其加以完善和改进,基本也能达到今天的技术水准。
俄军S-400防空导弹其实是对S-300型的深度挖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善和改进后(即技术进步)的装备能达到与下一代主战装备比肩的程度。如近年来“大放异彩”的苏-35战机、、米格-35战机、苏-34战斗轰炸机、S-400防空导弹、RS-24弹道导弹、“道尔”系列防空导弹……甚至连俄罗斯在研的第四代战斗机T-50皆是如此。
以T-50战斗机为例,这款承载了俄罗斯第四代战斗机之梦的新型战机在设计上远未实现相比起苏-27的全面技术跨越,无论怎样都无法掩盖其是在身为三代机的苏-27的技术框架和基本气动布局理念下的一款“隐身高配版”战机。比起中国在经历歼-10和歼-11后,向歼-20做“技术革新”的胆识与气魄,T-50显然有难以言喻的尴尬之处。
俄罗斯自行研发的第四代战斗机T-50,难掩技术创新不足的尴尬
同样,多次试射且多次失败,近年才勉强进入俄军装备序列的“布拉瓦”潜射洲际导弹、拖延多年的“北风之神”级和“雅森”级核潜艇、被冠以“新战机”之名的米格-29K舰载战斗机等,其无不被这种无奈的尴尬所困扰……
如此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点,即今日的俄罗斯军工业手中已无太多“新鲜”的东西。不论是小打小闹,亦或是大刀阔斧,其在很多时候依旧摆脱不了对既有装备的性能发掘,而非得以跨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性的一步”,俄罗斯已越来越难在先进装备领域享有“开拓者”的地位。
俄罗斯军工业当前并无太多新东西能拿得出手
资金不足和人才断层只是表象——国家经济缺陷对军工业的“全面破坏”
提及俄军工业今日之窘境,想必任何人都能不经思索地说出资金不足和人才断层这两个困扰俄罗斯的主要因素。诚然,这两点对于俄军工的制约堪称致命。
冷战时期的苏联导弹与火箭工业,曾一度是全球顶级
在上世纪的“冷战”时期,身为世界“两极”之一的苏联为了与美国争夺霸权,其极为注重重工业(尤其是军工领域)的发展。相比起其他国家,苏联每年的军费开支曾长期保持在GDP的15%左右,最高峰时甚至可到25%。诚然,如此的军费开支对于国家经济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更是一种畸形的表现。但若仅从军工业的角度出发来看,其显然意味着国家对军工领域的优先扶持与投入,其不仅表现在新技术运用和资金投入,更表现在人才流向上。
冷战时期准备在红场接受检阅的苏军远程防空导弹
对于其时的苏联人才来说,投身军工业是一件“油水多多”的事情,无论是福利还是社会地位,都极其优越。苏联的高等教育体系曾一度全面向理工科倾斜,军工科技教育更处于苏联理工科教育与学府的“金字塔塔尖”部位,吸引着最为优秀的学子。
苏联时期对理科教育的注重远超其他领域
然而,随着苏联解体和其后而来的俄罗斯经济崩盘,军工业也随之停滞乃至崩溃,因为俄根本无力完全撑起继承自苏联的庞大军工体系。自此,越来越多的俄罗斯青年一代纷纷“转型”,向着轻工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娱乐产业等领域发展……
俄罗斯苏-34战斗轰炸机生产线
我们很容易便可看到,自1992年苏联解体至今的,当时正处于身体健康且精力旺盛的40至50岁的技术骨干,到今天大都已退休或濒临退休。至于当前俄罗斯军工业中的中流砥柱,恰好是在俄军工业最困难、最贫瘠的时期成长和坚持下来的。想一想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并未拿出几款堪称“革命性”的武器,我们不难看出,当代的技术骨干们并未有太多的创新机会,即他们大都只是完成了对“原有图纸”的进一步修改完善,这也进一步限制了俄军工业的“技术革新”。
而归根结底,花熊以为这依然与俄罗斯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缺陷密不可分。
国际油价的变化令俄罗斯经济深受影响
如同花熊在过去多篇文中写到的那样,俄罗斯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一度严重依赖于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燃料的出口,这种为国际油价等不稳定因素影响的东西本就不是能够长期倚靠的“饭票”。换句话说,其绝不是一个国家能将自身经济发展和经济命运与之深度捆绑的。
美国战略之页网站5月4日发表题为《中国在军事采购方面超过俄罗斯》的报道称,俄防务专家过去曾一直瞧不起中国的努力,认为它不过就是抄袭西方和俄罗斯的设计。但现在,中国军工业正大踏步地赶上俄罗斯,并很可能实现决定性的超越。相比起“年轻”的中国武器装备,长期无法换代的俄军装备已显“垂垂暮已”。显然,这绝不仅是资金和人才方面的缺失,更是国家经济之根本上的缺陷所导致……
空中方阵进场
在此,花熊绝无对俄罗斯这个国家,亦或是俄罗斯军工业的刻意贬低,更无意对此次俄罗斯阅兵式有什么抹黑之意,仅是从出场的重装备来看俄军工业的问题与局限性。诚然,当前的俄军与武器装备依然享有世界一流的地位。但在已显颓势的今天,倘若俄罗斯不对此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投入和建设,不对经济发展模式加以修改,其先进性究竟还能保持多久,恐怕未来并不乐观。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