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告别英雄叙事,你我都可以成为战士
《明月几时有》并没有大火,就像电影中的人物:平凡,但有力度。他们,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英雄,而只是试着从改变自我到改变社会、投身革命的小市民,但许许多多这样的市民构成了久经风霜的香港,构成了鸿篇巨制的历史叙述。作者给出了从历史到当下的思考:我们每个人是否也能、也要成为一名历史长河中平凡而有力度的小人物呢?
前方剧透!贯穿电影的三条线
作为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的献礼片,《明月几时有》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有些过于主旋律了。它讲述的是香港四十年代东江游击队抗击日军的故事。整部电影有三条故事线:
● 一条是以围村为中心的“正面战场”。
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是游击队短枪队队长,他在一次护送文化人离港的行动中结识了小学教员方兰(周迅饰)。当时茅盾一家正租住在方兰和方母家中,方兰毫无准备地被拉入游击队的行动中,护送茅盾一家前往码头。在一次惩处汉奸的任务后,刘黑仔找到方兰,希望她加入游击队市区中队。从此,作为香港普通市民的方兰成为一名游击队战士,负责宣传品的制作发放,情报、物资的运输和传送等工作。在日常琐事和目的地间从走,方兰完成着她的工作,直到搬至围村,彻底成长为一名战士。
为了让女儿多些休息,方母(叶德娴饰)也开始将游击队的工作添入自己的生活之中。然而,在一次同女儿同事阿四(王菀之饰)运输情报的过程中,方母同阿四被捕。在面对船上印度兵的审查时,叶德娴从无措到直面现实时的演绎,精彩地表现了一位普通人在国家机器面前的渺小与勇毅。终究因为敌强我弱,因为害怕游击队战士的全体牺牲,同所有其他抗战片一样,方兰决定放弃营救自己的母亲。在夜晚密林之中的那条公路上,方兰第一次抱头哭泣,她说,自己的母亲自私但心地善良,但现在这样似乎比以前好,因为妈妈可以不用再为自己担心。
● 第二条故事线以日军司令部为中心。
国语教员李锦荣(霍建华饰)和英文翻译张咏贤(春夏饰)以地下党员的身份潜伏在日军司令部中,以获取情报提供给游击队。但因为方母和阿四的被捕,他们的身份依次暴露。张咏贤同方母在牢狱中相互支撑,共同直面死亡;而李锦荣终究没有因为与大佐的个人情谊逃脱国家间因对立而存在的暴力。
● 第三条线连结了当下,用回忆的方式叙述。
由梁家辉扮演的计程车司机彬仔贯穿了两条线索,将整部影片整合起来。青少年时代的他是刘黑仔、方兰的队友,也是他所不曾知道的李锦荣、张咏贤的队友。抗战胜利后,彬仔做了一名计程车司机。年青人们当然不会知道,这位说话有些吞吐的中年人在年青时候曾经做些这些事情。
“胜利再见!”这是影片的最后,刘黑仔被调去惠州,与方兰间的相互道别。时间不会停下,所有的人物都被裹挟在时局之中,然而对他们来说,凭借着那句“胜利再见”,未来唯有自己解放自己。最后的镜头从六十多年前的香港大山深处移至高楼林立的维多利亚港,将历史与现实连结起来。
从“英雄史观”到“人民史观”的叙事
影片不是单一的线性叙事,它在时间线上拉出了多个断断续续的小故事,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以东江游击队为中心的全民抗战的多个面向。对于这种叙事方式,许鞍华说,“我不是为了一个叙事方式才拍一部电影,是为了这个故事和故事表达的情绪,再找一个叙事方式,就像《明月几时有》,它需要用这个方式讲”。相较于《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的叙事对象转向了更为普通的香港市民,这种分散性的人物叙事,破除了“英雄史观”,而使观众看到了革命事件中的不同面向,看到在时势中,并非每个事件都有伟大的计划。历史不正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在生活中的无意变迁么?
相较于“明月几时有”这个中文名字,它的英文名“Our time will come”似乎更值得回味,也更直白一些。许鞍华的作品向以细腻表现香港社会而着称,她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看似平淡,却始终能够感受到一股冲劲儿在支撑着整部影片。在高楼围城之间,那些残存的亲情与友情被慢慢地拾掇起来。然而,除了像这类表现港人日常生活的影片,许鞍华也拍过像《千言万语》这样赤裸的政治片,这部在香港回归一年后拍的片子,许导在片中思考的问题甚至表现手法,都仿佛与《明月几时有》有几分相似,似乎都蕴含着一些用过去折射未来的意味。
当历史投射现实:每个人都是战士
最近,香港某媒体搞了一个在文艺青年看来绝对不是主旋律的专题,其回顾了九七年香港回归时社会的样子。同时,它进行了投票,问,如果能够重来,你希望重回97还是把握当下,投票结果对半分。香港处于政治漩涡中,社会被一步步撕裂,这种痛楚,我想,就像面对疾病无法医治一样,香港人不愿接受却必须直面。香港媒体用这种方式来唤起人们20年前的记忆,这不失为一种唤醒记忆的方式。许导回到20世纪40年代香港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或许也正是想以此来激励港人勇毅地走向未来,“同心创前路”。
生活的复杂,把每个人都卷入其中,无法逃脱。就像剧中方兰的表姐,面对混乱的时势,她想要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活,尽管婚礼需要一切从简、打折扣,但让生活看起来不偏离轨道才是正经事。然而,婚礼最终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下落幕。接受现实固然需要勇气,但如果要成为一名战士,就必将要直面现实。
许鞍华导演在为演员讲戏
受益于“抗日神剧”的恩惠,革命题材的所谓主旋律片在今天的年轻人心中并不怎么入流。但在我看来,革命史正是我们需要重新去寻找价值的地方。这不是为了去追逐那些所谓的“英雄史观”,而是要在历史中寻找那一个个星丛,警醒自己,我们的前人曾在那样一个年代深切地热爱着这一片土地,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而我们这代人也将继续干下去。
曾同许鞍华一同合作过的导演关锦鹏说:“许鞍华拍戏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她有某种执着。她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电影中渗进很多历史的关照,这份历史关照就成为许鞍华电影很独到的地方。”我想关锦鹏所说的“历史关照”,指的正是这样一种历史感。它不是试图回到过去,而是一种当下与过去的连结。这种连结,恰恰与“现实感”密切相关。面对当下,我们可以从过去找到不同的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对于同一段历史,不同的导演或作者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抑或是,不同时代的导演或作者可以不断地去重述、去理解同一段历史。革命史于我们,总是常读常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士,我们需要与胆小而又逃避的自己战斗,与生活中的欲望、诱惑战斗,与眼前的不公战斗。今天,你或许会嘲笑“我们的时代终将来临”这样鸡血的话,但我选择去相信。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