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回家之路》还原的俄“混合战争”
2015年,美国将混合战争理论正式纳入《国豕军事战略》,究其原因,是美军方认定:2014年,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及此后在乌克兰东部地区运用了混合战争手段。因此,美军必须调整战略,以应对俄罗斯的这一现实威胁。在俄罗斯电视一台播放的纪录片《克里米亚回家之路》中,俄总统普京亲自出镜,公开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决策内幕。本文无意讨论该片的政治话题,只是通过影片中所展示的大量军事行动的决策细节,并结合其他俄媒及国内媒体的相关报道,深入析理俄罗斯实际应用混合战争的方式方法。
把握时机抓住筹码
根据纪录片介绍,2014年2月22日,随着基辅局势的失控,时任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逃离基辅,前往乌东部城市哈尔科夫。他刚离开权力中枢,反对派便乘虚而入掌控议会并接管政权,随即宣布解除其总统职务,并发动了对他的围捕及消灭行动。
亚努科维奇从哈尔科夫一路东逃,再次与普京通话时已身在顿涅茨克,双方商定在罗斯托夫会面。然而,时隔不久,铃声再次响起,亚努科维奇的安保人员表示,他们已无法离开那里。面对随时可能失控的紧张形势,普京连夜召集军队和情报部门负责人开会,拟定营救方案。而此时,乌克兰新政府派出的特勤人员,正紧锣密鼓地四处搜寻亚努科维奇的下落。在这场围捕与解救的博弈中,俄罗斯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通过技术手段掌握着亚努科维奇的行踪。在亚努科维奇与普京通话时,俄无线电监测站已对他们进行了定位和追踪,之后又引导其车队行驶,以避免陷入埋伏。最终,俄特种部队的直升机在亚速海海岸找到亚努科维奇的车队,成功营救了这位落难总统。
谈到这次营救,普京在面对镜头时平静地表示,营救是“善良和高尚之举”。而影片则认为,普京深知营救亚努科维奇,除了承担起“亲俄派”保护伞的道义责任,还抓住了继续干涉乌克兰政局的重要筹码。
引导舆论影响民意
克里米亚与俄罗斯的历史、文化、艺术乃至王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该地区的民族构成中,俄罗斯族人高达58%,这些都使得乌克兰自苏联解体后便把这一地区作为防范分离主义的重点方向。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极端民族主义的暴行使得这种民族矛盾更加突出。根据片中的情景再现,2012年2月20日,前往基辅参加抵制反对派活动的克里米亚居民,乘坐大巴车返回,途经切尔卡瑟州时,遭遇“右区党”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围堵。克里米亚居民被拉下车遭受残忍虐待,在棍棒交加之下,被要求高唱乌克兰国歌,高呼“乌克兰万岁”,说乌克兰语。极端分子甚至凶狠地说,“就因为你们说俄语,所以要杀掉你们”。在这场被克里米亚人民称为“科尔孙斯基大屠杀”的惨剧中,七名民众被残忍杀害,四辆大巴车被焚烧,20多人失踪。对此,普京表示:“当看到那里极端民族主义爆发,就可以想到那些生活在克里米亚的人民正经历着非常艰难的时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产生了一个想法,不能将这些人留在那里,置他们于灾难之中。
2016年8月16日,《解放军报》一篇题为《从俄罗斯两场战争看现代战争新发展》的文章指出,在克里米亚公投前一周.俄情报机构还公布了季莫申科的一段电话录音,在录音中她声称,“乌境内的800万俄罗斯族人毫无用处,直接用核武器炸死算了”,这更加激发了克里米亚人民的族群危机和回归意识。
在这种舆论引导之下,克里米亚人民同仇敌忾,塞瓦斯托波尔全体人民都成了民兵,在辛菲罗波尔也有大量市民登记加入民兵队伍。2月22日,克里米亚的“金雕”特种部队也宣布效忠克里米亚,他们在基辅受到各种非难,却在故乡受到英雄凯旋般的欢迎。2月25日,辛菲罗波尔会议决定,克里米亚不再服从基辅当局。各地爆发了游行和集会,自发要求加入俄罗斯。面对克里米亚的分离倾向,“右区党”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乘着“友谊列车”奔赴克里米亚,扬言要让克里米亚人付出惨痛代价。但得知辛菲罗波尔车站数千民兵严阵以待时,他们马上落荒而逃。2月27日,基辅当局准备利用辛菲罗波尔机场部署武装空降兵,当地民兵得知后,冲进机场,在跑道上点燃燃料桶,迫使基辅当局无功而返。对此,普京直言:“他们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我曾跟我的同事们说,我们必须依靠当地民兵。
网络掩护奇兵部署
影片称,尽管克里米亚人民能够共御外敌,但克里米亚议会仍受到克里米亚鞑靼人的破坏;尽管有“金雕”部队守住了乌克兰与克里米亚的边界,并在库班哥萨克的强力支援下拔除了正面对峙的极端分子据点,但在乌当局派去的大批军队和重型火力面前,仍难以招架。普京表示:“我们要保证克里米亚议会的正常工作,要保证克里米亚人民能够自由地表达己见,为了让他们不担心自己和家人,我们必须保证他们的安全。事实上,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当2月27日的太阳升起时,克里米亚人惊奇地发现,头戴面罩、全副武装、全身无任何标志符号的大兵,已散布在辛菲罗波尔的机场、街道及议会大厦。
俄罗斯的秘密派兵,不仅让克里米亚人民惊讶,也让乌克兰当局及其西方盟友措手不及。《从俄罗斯两场战争看现代战争新发展》一文称,在派兵之前,俄还对乌实施了高强度的网络攻击,其强度是2008年俄格战争期间的12倍。《现代国际关系》2017年第3期《俄式“混合战争”实践及其影响》一文则称,俄网络攻击致使克里米亚及其港口的网络摄像头几乎全部被切断,费奥多西亚港口的新闻网站瘫痪,乌克兰政府的官方通信网络,也遭受新型网络病毒的袭击。在俄红星电视台2015年3月16日的报道中,军事专家巴拉涅茨还介绍说:“俄军定于3月在北极开展空降兵大规模训练,甚至向那里出动了空中突击部队。与此同时,还派出大量军用列车开往乌拉尔。直到他们抵达目的地,情报人员才得知列车是空的!”在这两场军事行动的掩护下,俄罗斯从新罗西斯克等军事基地,向克里米亚秘密运送了大批总参格鲁乌特种部队、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兵特种部队,军队集结过程执行严格的无线电静默状态,使北约的情报部门无法及时察觉俄军动向。
在红星电视台的报道中,参与行动的乌里扬诺夫斯克第31独立近卫空降突击旅军士奥列格.捷留申,还回忆了当时的一些细节:“2014年2月24日,我们首批抵达克里米亚半岛。此前两天,我们在营房中被警报叫起,组成战术分队,乘飞机前往阿纳帕,坐装甲车到达新罗西斯克,再从那里搭乘大型登陆舰奔赴塞瓦斯托波尔。除了司令部外,无人知晓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的行动。我们被关在舰船底舱的隔间里。早晨上到甲板才发现,我们已身处塞瓦斯托波尔黑海舰队基地。我们刚一下船登陆,上级就命令摘掉所有国家和军队徽标,以保持低调,防止恐慌。发给我们每个人绿色的面罩、墨镜、护膝和护肘。我想,我们是最早被称为‘有礼貌的小绿人’的俄罗斯军人。”但直到纪录片播出,俄罗斯官方始终否认“小绿人”是俄罗斯军人,普京甚至调侃他们的先进装具有可能是网购的。这种非常规的用兵方式,既令俄罗斯避免陷入与西方的口水战,承受道义谴责,也为这支“小绿人”部队涂上一层神秘色彩,让敌人难探虚实。
军事手段管控局势
俄武装力量投放到克里米亚后,立即起到了定海神针之功效。“小绿人”部队迅速控制了机场、港口等交通枢纽,将克里米亚共和国部长会议及上议院办公楼等重要行政区域严密保护起来,并有效加强了陆地边界的防护。对此,乌克兰当局只能望洋兴叹。
进入3月,发号施令的已不是基辅方面,北约成员国宣布,在黑海开始演习。美国驱逐舰驶向罗马尼亚海岸,航母驶向地中海,“唐纳德·库克”号驱逐舰则载着巡航导弹驶向克里米亚。面对西方试图干预克里米亚局势的企图,俄立即给予强硬回应,将“棱堡”岸防反舰导弹系统从黑海沿岸运往克里米亚。据俄军方透露,该系统装载有最现代化的超声速导弹。普京也自信地表示,“‘棱堡’系统大概是当今世界最高效的反舰导弹系统,为了让世界知道克里米亚正被密不透风地保护着,也为了让他们在太空中能够看到,我们有意布置了这一系统”。黑海舰队司令员亚历山大·维克多介绍说,美国海军的导弹驱逐舰“唐纳德·库克”号在感受到“棱堡”系统的照射时,迅速掉头返航,其航行轨迹恰好躲过了“棱堡”系统的所有瞄准点。普京还表示,“目前的情况还不至于如此,我们不需要像古巴危机一样的国际危机,你们也不用过度紧张,但是我们的核武器会永远处于战斗准备状态”。俄通过军力及决心的展示,使得西方干预势力谨慎起来,有效稳固了克里米亚的形势。
外部被牢固保护后,还需要解除内部的隐患。克里米亚半岛驻扎有两万多名全副武装的乌军,43辆C-300导弹发射车,近20辆“山毛榉”导弹发射车及其他重型武器。克里米亚人民围堵各处军事基地,强烈要求军队倒向俄罗斯。面对这种压力,基辅方面准备向克里米亚军队下达命令——向所有亲俄势力开火。为此,普京向所有派往克里米亚的战斗人员下达了明确的指示:“为了保障克里米亚公民的意志自由,不发生流血事件,驻扎在克里米亚的乌克兰军队及执法部门的武装应该被解除。”随即,俄无线电总局特种部队切断了基辅与克里米亚军队联系的秘密通信线路,使各军事基地成为散落在克里米亚无人指挥的孤岛。俄军与塞瓦斯托波尔自卫队、克里米亚民兵组织、哥萨克组织及克里米亚人民一起,围堵各乌克兰军事分队的驻地,迫使他们无法出动。黑海舰队也积极行动,将乌克兰舰船全部封锁在港口。同时,俄军指挥员主动与乌克兰军人接触,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给予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黑海舰队司令员亚历山大将军只身登上乌克兰舰船,与乌海军指挥员彻夜谈判,向乌克兰水手保证,如果他们在俄军队服役,会保留他们的军衔、奖励和军龄。最终,75艘原乌克兰舰船挂起了“安德烈耶夫旗”,193个陆地分队全部归附俄罗斯。两万多名乌克兰军人中,2500人去了基辅,18000人选择留在了克里米亚。俄罗斯就这样兵不血刃地解除了乌克兰军队的全部武装。
经济杠杆撬动巨石
克里米亚行动中经济手段的运用,特别值得一提。早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前,俄就长期把经济手段作为牵制乌政府的有效杠杆,或拉拢或施压。乌严重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亲俄的亚努科维奇当政期间,乌一直以优惠价格从俄输入天然气。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先后两次提高向乌供气价格。2014年6月16日,俄罗斯全面切断了对乌供气。此外,俄罗斯还通过限制从乌进口产品、终止对乌经济援助、停止购买乌国债,以及催还乌借俄巨额债务等手段向乌施压。与此同时,俄不断加大对克里米亚半岛的援助力度。《俄式“混合战争”实践及其影响》称,2014年3月1日,俄政府与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就提供金融援助一事达成协议。3月4日,俄联邦委员会声明称,将向克里米亚提供6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俄财政部制订了具体的经济援助计划。3月17日,美欧宣布对俄罗斯和克里米亚部分官员实施制裁后,俄罗斯立即表示支持克里米亚成立中央银行,72小时内将紧急运送10亿卢布到克里米亚,以迅速稳定当地的金融与经济。尽管本片没有对俄罗斯施加的经济影响过多着墨,但依旧显示出,经济援助对克里米亚的民心所向产生的辅助性影响,如果没有俄在经济上的有力支援,在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情况下,克里米亚人民回归俄罗斯的热情一定大打折扣。
从2月22日亚努科维奇出逃,到3月18日克里米亚及塞瓦斯托波尔代表以联邦主体身份正式加入俄罗斯,总共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影片中,普京平静的描述与不时扬起的嘴角,流露出内心的骄傲和自豪。这场成功的军事行动,甚至收获了西方对手的赞叹。前北约盟军最高司令、退役海军上将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评价称:“巧妙组合的混合战手法、积极的信息支持和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是克里米亚行动成功的保证。这一切都帮助俄罗斯从西方手中夺取了主动权。”
【察网(www.cwzg.cn)摘自《世界军事》2018.13】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