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读过的美国文学作品
“文青”习近平读过很多世界文学经典,说起来如数家珍。不过他也说过:“美国的作品,我看得不多……”话说回来,看得虽然不多,但印象还是很深刻的。现在就来聊一聊。
读海明威
在笔者看来,海明威(1899-1961)可能是习近平最喜欢的美国作家。2014年10月,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与大家分享他的读书经历时,特意谈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对他人生的鼓舞,并回忆起他两次到古巴踏访海明威写作之地的经历。
二战结束后,海明威定居古巴,并在这里写下了传世之作《老人与海》。凭借这部作品,海明威于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习总兴致勃勃地回忆说:
【我去过古巴两次,第一次是在福建工作时去的。我说,我们找找海明威当年写作的那个遗址吧。后来,到了他写《老人与海》的那个栈桥边,场景和小说中的一模一样,几个黑人孩子在那儿戏水,旁边有一个酒店,这个酒店是他写作的地方。我们专门在那儿吃了一顿饭。
第二次去古巴的时候,我已经是国家副主席,他们听说我想了解海明威,就带我到了城里面一个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他曾经在那个酒吧里写作。海明威最爱喝的一种饮料叫“莫希托”,是用朗姆酒配薄荷叶,再加冰块和白糖制成的。】
第一次访问古巴,是在上世纪90年代。第二次访问古巴,是在2011年。作为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行程很紧。古巴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知道他心里的海明威情结,特意安排了踏访海明威写作地的行程。两次古巴之行相隔十多年,习近平说,那里海阔天空没有变化。
2015年9月习近平访美期间,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上,他再一次谈到这两次踏访海明威写作之地的经历。
(小佛罗里达酒吧)
(“小杂货铺”酒吧)
(海明威:我的莫希托在“小杂货铺”,我的邰吉利在“小佛罗里达”。)
因为喜爱一个作家而两次寻访故地,作为一个政治领导人,有这样一个文学情怀,是很少见的。为什么呢?
我们来看看《老人与海》所讲述的故事:
一个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出海打渔一无所获。这一天,他驾着一只小船独自出海,钓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马林鱼。为了将大鱼制服,老渔夫在风浪中奋斗了两天,费尽了气力。
但事情还没完,在拖着战利品回来的途中,小船一再遭遇鲨鱼的袭击。经过同鲨鱼的殊死搏斗,老渔人终于回到港口。这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骨架。
“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的名言,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
习近平感叹: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我就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
《老人与海》描述的那种精神,确实是一种永恒的精神。
这种永恒的精神是什么呢?大概就是那种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硬汉”精神吧。
(海明威与《老人与海》的原型人物合照)
实际上,《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本人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传奇“硬汉”。他14岁走进拳击场,被对手打得满脸鲜血却不肯倒下。他在斗牛场上斗过牛,在非洲森林里打过猎,还喜欢骑马、钓鱼、滑雪。
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西班牙内战,一生中多次负伤、遇险,好几次死里逃生。在一战中,有一次他身负重伤,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冒着敌人的枪弹,把一个昏迷的伤兵从血泊中一步一步背到红十字急救站。还有一次他身中200多块弹片,先后动了十几次手术也没有取尽。在二战中,他驾驶渔艇在古巴沿海巡逻,搜集德国潜艇活动情报,还亲自带领游击队直接参加解放巴黎的战斗。
海明威还在《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打不败的人》、《第五纵队》等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战士、斗牛士、猎人等,而他们都有着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硬汉”性格。
(双世界酒店,海明威在此写作)
读杰克•伦敦
习近平喜爱的另一位美国作家,正是美国“硬汉文学”的开创者杰克•伦敦。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谈到了对这位“硬汉”作家的喜爱。他说:
【我喜欢的是杰克•伦敦,像他的《海狼》《荒野的呼唤》《热爱生命》。《热爱生命》是列宁的枕边书,列宁在生命弥留之际仍请人给他朗读这本书。】
杰克•伦敦(1876-1916)出生于一个极端贫困的农民家庭。他经历过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涯,对生活在美国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深有体会。同时,严寒、风暴和沉重的劳役,也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他只活了40岁,但他开创了“硬汉文学”的新模式,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杰克•伦敦的作品经常出现生命在困境中不断挣扎求存的主题,风格粗犷、充满力量。
《热爱生命》是一个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孤独的淘金者在荒原上陷入伤痛、寒冷、饥饿的重重困境,受到狼的威胁,但最后凭借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得以生存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甚至连名字也没有,但他顽强的生命力却强烈地感染着人们。
关于列宁喜爱他的作品《热爱生命》,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回忆说:
【“伊里奇逝世前两天,我在晚上给他读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那本书现在还放在他房里的桌子上。
这是一篇非常有力的小说。一个饿得快要死的病人通过没有人迹的荒野的雪地到一条大河的码头去。他非常衰弱,他不是走,而是爬,旁边有一只也饿得快死的狼跟着他,他们之间进行了搏斗,结果人胜利了,他到了目的地,虽然近乎半死,知觉也失掉了。
伊里奇很喜欢这篇小说。第二天他要我继续读伦敦的小说。”】
长篇小说《海狼》,描写了一个人与人为争生存而斗争的血腥的故事,信奉弱肉强食的船长对船上的人进行奴役,而受奴役者被迫拼命反抗。
中篇小说《荒野的呼唤》,描写一只体力出众的狗与狗群的斗争,它野性未驯,在狼群的呼喊下,逃入原始森林,变成了狼。
杰克•伦敦的作品还有《马丁•伊登》、《白牙》、《铁蹄》、《墨西哥人》等。《马丁•伊登》取材于他的早年经历和后来的成名过程,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
读惠特曼、梭罗、马克•吐温
此外,习近平还读过惠特曼的自由诗《草叶集》、梭罗的作品、马克•吐温的小说《竞选州长》《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样一些美国文学作品。
惠特曼(1819-1892)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集《草叶集》中充满了对新时代、新事物的乐观憧憬和热情歌颂,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梭罗(1817-1862)是一位自然主义者,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畔隐居,自耕自食、接近自然的生活。
马克•吐温(1835-1910),有着跟杰克•伦敦相似的艰苦曲折的人生经历。他上学时就干各种杂活,12岁父亲去世后,就开始独立的劳动生活,先后当过印刷所学徒、送报人、排字工人、水手和舵手。“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来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航道水深的术语。
他的作品以幽默和讽刺的风格闻名。习近平提到的《竞选州长》就是一篇着名的讽刺小说,揭露了美国所谓“民主选举”的虚伪。这篇文章曾被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科书。
其中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情节就是:“九个在学走路的包括各种不同肤色、穿着各种各样的破烂衣服的小孩,冲到一次民众大会的讲台上来,紧紧抱住我的双腿,叫我爸爸。……”
习近平提到,“《竞选州长》里的那个小片段给人印象深刻”,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奇葩场景。
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创作的以儿童为主人公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拥有非凡的勇气,充满了冒险精神。
2018年5月,在美国举行的《“老朋友”:习近平与艾奥瓦的故事》一书发布会上,该书编者萨拉•兰蒂女士在致辞中曾提起一段往事。1985年,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访问美国艾奥瓦州,曾走访马斯卡廷小镇,与同行的人一起谈论马克•吐温。
1985年习近平考察艾奥瓦州小城马斯卡廷
原来,马克•吐温曾于1854年暂居于此,并在其着作《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中对该地有所记录。2012年2月,习近平在访美期间,又一次造访这座小镇,这是他27年后的故地重游。
当然,有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可能没有海明威、杰克•伦敦的“硬汉”那样典型,但也总是充满了冒险、拼搏、奋斗的精神,氛围也往往是积极而浪漫的,充满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
总之,在这几部美国文学作品中,都鲜明地渗透着这样一种积极进取、闯荡开拓的精神,难怪习近平当年读来十分喜爱,多年以后仍印象深刻。
【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黄城根下”】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