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0后校内托管班”,请向深圳看齐!
8月23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教委官员介绍了北京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即从9月新学年开始,北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内托管班”将覆盖全市,以解决“课后三点半”问题。
9月1日开学之后,从北京各学校家长得到的反馈是,部分学校已开始让学生和家长选择托管班次,部分学校仍在告知学生家长,原有放学时间15:30保持不变。某些学校,在告知学生家长托管班安排时,还带有一种“不可描述”的口吻,例如“选择校内托管学生会很累,要考虑清楚”,“一旦选择就不能请假”等等。
校内托管班应当怎么设置?这项扩大公共教育供给的重要改革应当如何进行?如果部分城市的学校还不明白,我们今天来提供一个具体案例。
同样是在9月1日开学,深圳市某公立小学向各位学生和家长发出了以下15:30后托管班的选课通知:
从上述选课方案可以看出,校内课后托管班既有本校老师负责的课程,也有外部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内容十分丰富,甚至超过了不少私立学校甚至国际学校提供的课程种类。最为重要的是,上述课程对家长来讲,全都是免费的,相应的补贴,均由财政和学校自负。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上述公立小学虽然算当地较好的学校,但绝非有多大的特殊性。
今天,一二线城市家长在课后托管培训方面,均须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设立“校内托管”,无非是利用学校既有资源,将学校教育时间恢复到几十年前的状态而已。扩大公共教育供给,是今天一二线城市最为切实的减负手段,效果甚至要超过对个体的减税,同时也有利于校外培训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学校老师个体收入的合法提升。
与深圳积极的改革相比,北京诸多学校还在拖拖拉拉。教育系统是否要反思以下问题:
1、整个改革是否让学校和校内老师得到实益?如果仅靠行政意志推行,忽视人性、不予激励,必然遭到抵制。没有一个家长愿意看到老师是在以个体为代价来“无私付出”,“无私”的后果一定是负面的。如果有财政补贴,一定要用在刀刃上,要通过选课,去激励那些优秀的老师在校内获得更多的回报。其实对于很多家长而言,课外培训费早已是固定支出,财政补贴全部或者部分,将某些课程放到托管班阶段,利用好现有校舍,就会得到大量的支持与好评,在“共克时艰”的今天,难道还有比这个更简单的“民心工程”吗?
2、学校与学校有差异,但统一的政策不应有差别的执行。如果有的学校能执行,有的不执行,有的打折扣,原因是什么?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吗?这样下去,“民心”会怎样?当然,这个问题还是要与第一个问题结合考虑。
3、对校外培训课程的引入,要积极探索。无非就是一个采购的公平公正问题。利用财政贴补进行采购,要满足相关的流程,监管本身是很严的。但要做到有效,还是建议成立由教委、学校和家长三方,或者至少学校和家长两方组成的校外培训课程采购工作组,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厘定采购课程种类,二是发挥采购监督作用。但整个采购流程,不应当成为拖延的借口,因为学生的教育不等人,开学的时间也不等人。
改还是不改,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迫,不过一周时间,已有差别。今天的比较,还会非常自然的继续下去。
不要有借口,向深圳看齐吧。
以上。
【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