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西方重信仰和逻辑,而中国重历史和觉悟

事实上,整个中国文明,中国传统,整个儒家学说,都是以心性为核心的,但至今也没有出现对心性的精确定义。要理解这一点。首先必须理解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是中西理解世界看待世界的方式的差异。西方的思维方式,重视两个东西,一个是信仰,一个是逻辑。中国的思维方式,也重视两个东西,一个是历史,一个是觉悟。

为何西方重信仰和逻辑,而中国重历史和觉悟

按:本文整理自新心性书院群近日的讨论。

能不能给心性下一个简单、精确的定义?回答是,不能,也不必要。

宋明理学,也叫心性学,主要研究对象也是心性,在中国作为主流学说存在了六七百年,也没有为心性做一个这么样的定义。事实上,整个中国文明,中国传统,整个儒家学说,都是以心性为核心的,但至今也没有出现对心性的精确定义。

要理解这一点。首先必须理解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是中西理解世界看待世界的方式的差异。西方的思维方式,重视两个东西,一个是信仰,一个是逻辑。中国的思维方式,也重视两个东西,一个是历史,一个是觉悟。

信仰和逻辑,看似非常矛盾,一个是迷信,一个是理性。但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设法相信一个本无的东西。如果是本有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信了,无需信仰,也无需逻辑。信仰和逻辑,从起源上来看,都是宗教性的,或者说两种宗教手段,就是让人去信仰上帝的,相信上帝的,两种手段。让人去相信神的两种手段。大家一定要清楚,逻辑和信仰是一样的,它的初始目的,就是证明神的存在,就是让人相信和理解神的存在。对神的信仰,起源于什么时候呢?起源于一神教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只有一神教,才需要人全心全意的去信仰。因为一神教的神是一个全能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人对神需要全心全意的信仰,然后神就会没人做他所应许的事。这是一个交易。所以《圣经》又叫“约书”,包括旧约和新约,也就是和上帝签的合同。在多神教时代,人们对神要做的不是信仰,而是祭祀。多神教的神不是全能神,而是无能神,他自己没有力量,没有能力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太阳神并不能保证太阳的正常的升起和落下,植物神也不能保证,植物在来年的春天能正常发芽。神需要人的帮助才能做好他们的事。祭祀就是对神的帮助,是帮助神提高他们的能力的。所以在多神教中神并不是最重要的,祭祀仪式才是最重要的。

从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转换,也是西方的思维方式发生转换,从祭祀、干预,转向信仰、无为。那么逻辑起源什么时候呢?比信仰要晚1000年左右。大约在公元前六七世纪。最早出现在印度,就是婆罗门教的奥义书思想。印度文明起源于雅利安人的入侵,大约和中国商朝的兴起同期,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比一神教的出现时间,稍微早那么一两百年。一开始,雅利安人信的是一种“半多神教”。之所以说是“半多神教”,一方面它有多神教的形式,也是以祭祀仪式为主;另一方面它的基本理念又有一神教的因素,他的神不是无能神,而是全能神。所以,他们的祭祀,并不是帮助神,而是向神祈求,贿赂。但是到了奥义书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印度文化出现了大转向。不重视外在的祭祀了,而重视对神内在的态度了。而且神本身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神被抽象化成一个理性,一种智慧,而其他的,人格化的属性则被抽象掉了,被弱化了。这样神就成为一个理性,一个真理,一个智慧。他的名字叫“梵”,也叫“我”。梵是世界的起源和支撑。万事万物都源于“梵”,都是“梵”的幻化。万事万物也必将复归“梵”。

(插话)圣言=logos逻各斯……道=神。这是天主教香港思高圣经学会的中文版本。logos的翻译法,有很多版本。这个也是颇有争议的段落。

(回应)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神启,知识就是神创造的,或者就是神。这意味着,这些知识在他们的历史中是本无的,突然有一天从天而降。对这个他们历史上没有的东西,而且是个好东西。怎么向他的社会普及呢,怎么能够说服让更多的人接受他呢。只能靠神的威力。对于西方而言,人就是对历史的替代。他们没有这段历史,没有产生知识的这段历史,所以他们需要一个神来承载这些知识,传播这些知识。

好,接着上边讲。在印度的奥义书思想中,人像万物一样,也是由“梵”幻化的。人是一个小我,“梵”是个大我。小我是对大我的分有,也是大我的幻化。人这个小我,也一定要复归于“梵”这个大我。人生的意义就是发现梵,理解梵。只有这样,才能回归梵,才能和梵合而为一。这就是所谓的“梵我一如”。为了实现“梵我一如”,当时的印度人开发了很多手段,这些手段就叫瑜伽。瑜伽的本意是连接联系,就是与梵连接联系。瑜伽实际上是通神术。通过瑜伽修炼,可以实现与神合二为一。

瑜伽有好多种。但最重要的两种是苦行瑜伽和智慧瑜伽。苦行瑜伽就是认为通过各种苦行的修炼,对身体自我折磨,自我摧残的修炼,可以实现焚我一如。需要说明的是,这也是通过身体修炼可以达到超人功能的思想的起源。所以,气功是起源于印度。智慧瑜伽也叫智瑜伽,认为通过思考,内在的思考,可以发现和认识梵。这种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思考,以及对自己内心的思考,你就是沉思、冥思。思考的方法就是逻辑,也是辩证法。之所以叫辩证法,也和辩论有关系。大家都觉得自己发现了梵,他必须向别人证明和说明。别人提出异议,他必须反驳,论证。吵到一定程度,辩证法就出现了固定的形式,而且随着吵架的继续,这些形式也日趋精美和完善,这就是所谓的逻辑。所以,自印度奥义书以来,印度人非常注重逻辑,包括后来的佛教。同时,这种思想也传入希腊。后来希腊哲学融入基督教。

基督教,融合了犹太教和希腊哲学。融合了信仰和逻辑。所以从一开始起,信仰和逻辑的矛盾,就在基督教中存在。只是,基督教是以犹太教上帝为主的,以希腊哲学的真理为辅的。所以也是以信仰为主的,以逻辑为辅的。但是在基督教的发展历史中,又出现了两波逻辑的兴起。第一波出现在大约十世纪以后,他们开始用逻辑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其中托马斯阿奎纳是集大成者。这就是所谓的经院哲学。第二波是出现在近代哲学出现后。企图完全用理性的逻辑,去证明上帝的存在,始作俑者就是笛卡尔。其中,对上帝的逻辑推导过程做得最精彩的是莱布尼茨。也就是说,直到莱布尼茨这个时候,西方的逻辑还是来用来证明神的存在的。是神学,是通神术。莱布尼茨死于18世纪初。

概念定义是逻辑的基础。重逻辑也必然会重概念定义。总之,概念定义、逻辑,都是证明神的存在的。都是用来证明,一个本来不存在的东西的存在了。

(问)印度后来佛教喜欢辩经,是不是确实受这个影响呢?这在大唐西域记里记录很清晰~辩经厉害的人讲经时才会有更多的信宗,而经确实是一直大家对经的理解与深化,最早的经到底来自哪?起源自哪?还是纯民间呢?

(答)印度是辩证法的起源地,也是吵架法的起源地。佛教是继承这个传统。喜欢辩论,喜欢吵架。但喜欢逻辑。所谓的因明论。

(问)笛卡尔、莱布尼茨的哲学,并不被罗马教会认同,今天也不被认同,反而被当做反面教材。在正宗教会里,信仰始终在第一位,哲学、哲学都是伺女而已。

(答)所以基督教衰落了。

(问)马丁路德的出现是反省了基督的言语还是行为?结果是导致基督的分化甚至信仰部分消失。我想再问:孔孟对心性的归纳,会不会导致大家信孔孟而迷失心性?

这个孔孟的心性对大家的心性显然是不一样的…啊。

(答)到了商羯罗的的候,八、九世纪,印度人也开始讨厌逻辑了,转向了信仰。商羯罗有一句名言,当你战胜对手时,你最终也会被找到理由被战胜。吵来吵去没意思。

(问)这个时候佛教在印度被毁灭的也很厉害,各个印度佛教遗迹也确有印证。

(答)基督教的新教改革,不是内部反省的结果,不是说外来文化的冲击的结果,主要是受来自中国的儒家文化的冲击。今天不能多谈这个问题。

之所以说逻辑起源于印度,而不是希腊,因为在印度能够看到整个演变过程。从吠陀经到奥义书,这个演变路径是很清楚的。而希腊是没有这些的,是突然蹦出来。两个希腊哲学都是突然蹦出来的,而且不在希腊本土产生。

回过头来说,中国。中国的思维模式是重历史和觉悟。历史是什么?就是老祖宗们身上发生的事,是实实在在的事儿。觉悟是什么?是觉悟我本有。道理本来在我心中存在,觉悟就是发现这个道理。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与西方完全相反。中国人认为,知识起源于历史,是从古至今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而且知识本于人心,是人心观察理解世界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人心所本有。

觉悟不是香蕉词,到有一点出口转内销。因为佛教就是建立在觉悟的基础之上的。佛教的觉悟是来源于中国,佛教也是中国的文化西传的产物。因为中国人认为,知识是本于历史的,本于人心的。所以,学习就是学习历史,所谓的前言往行,然后开悟,体悟,感悟。这个过程是不需要逻辑论证的,也不需要概念定义。总之

,对中国人而言,知识是本有的。而对西方人而言,知识则是本无的。因为知识本无,要接受和推广它,就需要逻辑对论证。

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知识对中国人是本有的,而对西方人是本无的。我的解释是,知识确实是在中国产生的。所以中国对知识产生的历史有清晰的记忆。只是不在西方产生,所以他们没有,知识产生历史的记忆。他们的知识,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为了理解学习和接纳,这些知识,他们发明了神,发明了逻辑。所以说,神和逻辑是对历史的替代。西方人缺乏这段历史,他们不得不用神和逻辑来替代,方便他们去学习这些知识。中国人拥有完整的这段历史。我们无需什么神、什么逻辑,我们只需要学习历史,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接纳知识。

好,今天就讲这么多。明天,再讲心性,今天算是一个铺垫。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标签: 重信 觉悟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