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今天的中国与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相比有天壤之别。今天的中国发展,与欧美一些国家受困于金融危机、债务危机比,与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陷阱比,与西亚北非一些国家政治动荡、社会混乱比,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不仅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有效破解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李正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原编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在新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其探索进程始终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相伴,得到了全国广大人民的高度认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历史是一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奠基和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勇于开拓、不懈进取的奋斗史。在70年不平凡岁月中,中国共产党历尽艰辛,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何而来?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们独创的,是一条人间正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丰富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科学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而要科学回答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就要从基本国情出发,探求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就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勇于破除那些旧的传统观念、传统模式;既借鉴外国搞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又不能盲目崇外、照抄照搬;必须注重创造性地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完善、创新、前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注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接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构成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涵盖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政治保证、发展战略、外部条件、祖国统一、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科学回答了当代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强调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一系列的重任,回答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大战略目标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这一重要问题,使其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科学分析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中国的历史条件,根据中国基本国情做出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正确回答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何处出发的问题,并使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兴国之要、强国之路、政治保证、建设布局等方面展开现代化的路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怎么实现的问题,使其有了清晰系统完整的思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要求出发,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核心理念和价值目标,回答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使其有了正确的价值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根据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回答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向何处去的问题,使其有了明确而丰富的具体内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性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实践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是真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指出: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

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和执政党而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决定前途命运的头等重大问题。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清醒而又坚定地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姓“社”而不姓“资”。中国共产党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着力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本质上代表了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断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福祉。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党才能把亿万人民团结起来、汇聚成强大的力量,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才能万众一心地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社会主义才得以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党和国家才能不断创造性地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在当代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道路是否正确,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国情。国情不同,道路就会不同,立足本国国情进行自主探索,才能找到实现国家发展的正道。列宁指出:

【“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2]】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眼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如此才形成了一整套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植根于中国大地现实土壤中,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习近平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习近平指出:

【“历经70年艰苦奋斗,中国人民立足本国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其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源头可追溯更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成功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面对世界社会主义发生的严重挫折和国内外风云的急剧变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在严重曲折和严峻考验面前坚决扞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总结和提出了党的基本经验,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中共十六大以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发展自己,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增强综合国力,成功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夺取了国内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等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了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着力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出和贯彻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力开拓,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基础上开创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全国执政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崭新而严峻课题,就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苏共二十大后,基于照搬苏联体制的弊端,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强调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4月初,毛泽东提出:

【“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5]】

同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稿上特意加上了这段文字:

【“不可能设想,社会主义制度在各国的具体发展过程和表现形式,只能有一个千篇一律的格式。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6]】

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着作,还在党内高级干部中组织研读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的读书小组,并亲自带领一部分理论工作者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意见。这些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成果,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极其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在实践上,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团结和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用不到三年时间,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改革开放以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前党对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既一脉相承、又开拓创新的关系

习近平指出: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7]】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和发展。

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新中国前30年的最大成就,是为改革开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和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如果没有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创中国现代化的独立自主之路,使中国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中国的改革开放就难以顺利推进。如果没有1978年党果断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重蹈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覆辙。

习近平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之路,是70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持续奋斗、艰辛探索之路。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都紧紧依靠广大人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其探索进程始终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相伴

习近平指出: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9]】

以上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所做出的历史性选择。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结果

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曾经是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文明大国,但从1840年开始逐渐沦为备受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以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虽然各种政治力量也进行过各种努力和探索,既有励精图治、变革自强,也有武装起义、流血牺牲,但最终都失败了,都未能挽救民族危亡、改变中国命运。究其原因,不是在历史转折关头没有进行过探索和奋争,而是没能找到一条可以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发展大多是以对内剥削、对外掠夺实现的。少数发展中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虽然在某个时期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以及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来说,这两条发展道路都走不通,要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悲惨命运,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只能探索新路。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农民、封建地主阶级开明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但由于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这些运动、变法和革命都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事实表明,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下,现代化之路是走不通的,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也是走不通的。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向中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通过社会主义独立自主地建设现代化的全新道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历史发展发生了新的转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选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探索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经过28年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国家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成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建设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但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由于国际国内的种种原因,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走过一些弯路,出现过一些挫折甚至发生过“文革”内乱,这给我们党和国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创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强调: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0]】

邓小平的上述表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随后,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新探索。依据对国情、世情的正确判断,党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的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进程始终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相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都始终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鲜明的主题展开。中共十三大集中阐明的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际上就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早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实际所理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需求的重大变化,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的新鲜经验,党的十七大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突出强调了科学发展,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纳入了对这条道路的概括之中,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应地将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丰富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中共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做出新的概括,加入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内容,进一步完善了贯穿科学发展理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彰显了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

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习近平指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11]】

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探索、奋勇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越深入,任务越艰巨繁重。“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12]。4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事实充分证明,“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13],今天要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共十九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高度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目的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基本国情,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高度认同。人民的参与、认可和衷心拥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最深厚最宝贵最强大的力量所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进,中国经济领域出现了多元化,社会阶层也逐步分化,这一度引发了思想上的争论。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陷入低潮,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易帜,社会主义在中国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然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潮起潮落,不但没有动摇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而且更加坚定了这种选择。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接力探索中,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我们走得对、走得好,正是坚持走这条路,中国经济总量从2010年起稳居世界第二,中国已经由温饱都成问题的经济落后农业国转变为人均收入9000多美元的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跨越,正在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

道路是否正确应以事实说话。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进步,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着改善,政治和社会保持长期稳定,国际地位空前提升,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样的发展、巨变在人类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如今,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约占世界人口1/5的社会主义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科学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路径,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

今天的中国与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相比有天壤之别。今天的中国发展,与欧美一些国家受困于金融危机、债务危机比,与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陷阱比,与西亚北非一些国家政治动荡、社会混乱比,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不仅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有效破解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5]

注释: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

[2]《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3页。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4页。

[4]《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4月27日。

[5]吴冷西:《十年论战》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4页。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43页。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2页。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09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1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4页。

[1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08页。

[13]《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8页。

[1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0页。

[1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8页。

作者:李正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本文原载《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9期,授权察网发布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标签: 中国 社会主义

原标题:李正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