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江湖儿女》:爱情?情义?出路?
有人说,《江湖儿女》是爱情片,也有人说,这是一部讲述情义的电影,爱情只是它的一部分。在我看来,这更是一部讲述出路的电影,斌哥和巧巧用自己的全部努力,证明离开了国企世界就毫无出路。没有出路——这就是《江湖儿女》给观众的感觉。很可能这也是《江湖儿女》的价值所在,因为没有出路,就要寻找出路了!
-
不能让司徒雷登妖雾重来
在中国人民革命即将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的关键时刻,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严重罪行。这些罪行,并不像他在燕京大学校长任内更多是出于阶级和传教士的“本能”犯下的,而是清醒的、自觉的犯下的,是“故意的罪行”!这些罪行图谋如果得逞,甚至有可能陷中华民族于万劫不复。但司徒雷登从来没有对他的罪行表示过哪怕一丝一毫的忏悔,这种顽固的态度使得司徒雷登希望死后归葬中国的遗愿就变成一种不折不扣的虚伪,甚至是对中国的一种嘲弄!一些热心宣扬司徒雷登“善良和爱”的国人,用他们的行为诠释了什么叫“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而那些在司徒墓前含泪膜拜的国人,则定将被以“精神贱民”的形象被定格在历史中。
-
《中国1927》告诉你:为啥一定是中国共产党!
纵观《中国1927》,编导们在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1927年,革命的火炬从那些背离孙中山先生革命初衷的国民党继任者手中失落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又把它高高举起!1927年,毛泽东还不在舞台的中心,但他代表了中国革命未来的趋势和发展,因此历史和人民必然将那些已经背离中国人民利益的人摒弃,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必将站在中国这个大舞台的最中央!
-
今天谁最应该学雷锋?
现在可以回答“今天谁最应该学雷锋”的问题了: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向雷锋学习,达到或接近雷锋的境界,老百姓才会觉得官方号召的学雷锋运动是真诚的。示范是最好的宣传,自己不能以身作则,反而要求别人学,必然会被老百姓视为虚伪。党员领导干部学雷锋,首先应该学习的是雷锋的“立场坚定”,也就是毛泽东主席所指出的“紧紧的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立场和感情是最重要的,立场和感情倾向于谁,就会自觉的为谁着想,为谁服务。
-
《芳华》的“嫁接术”
正是因为刘峰、何小萍战后的命运具有一定真实性,所以《芳华》也就获得了一些观众,包括一些参战老兵的认同。但这些观众没有意识到的是,冯小刚、严歌苓递过来的是一杯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那就是冯小刚、严歌苓用一种故意把水搅浑的手法,把刘峰、何小萍后期命运的不幸,写成了前期命运的自然延伸——似乎历史没有发生转折,只有顺延。似乎刘峰、何小萍的不幸,正是新中国前三十年秉持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建立的“体制”造成的,而不是八十年代之后,这一价值观被解构乃至抛弃、“体制”在不断地被“壮士断腕”、“杀开一条血路”之后日渐扭曲变形造成的。
-
如何评价前三十年?介绍一个简单明了的科学方法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总结之年,取得的成绩是不言而喻的,需要认真总结,“两个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充满辩证法精神,遗憾的是文艺界反而变本加厉地发展出“新伤痕文学”。同时,那些要否定新中国前三十年,都把主要着力点放到了经济领域,具体来说就是GDP。为此本文提供一个简明科学的方法,曾在总参谋部工作的王立华大校找到了一个最具指标性的数据:发电量!以此来判断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增长速度。
-
从美华裔少年英雄想到范跑跑,是什么让我们愤怒?
从诋毁赖宁开始,其他的少年英雄如刘文学、刘胡兰、王二小,文艺作品塑造的英雄小兵张嘎、潘冬子,成年的英雄雷锋、王杰、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等,都一一遭到诋毁。这些人的目的,就是要抽去中华民族的脊梁骨,使中国人在西方人面前变成道德贱民,永远直不起腰,抬不起头。不认同中国革命、不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流文化和知识精英,把持着文艺与文化、把持着文化领导权的局面,很可能把中国引向苏联的道路,使中国在和美国的最终较量中失败。
-
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战胜“文明冲突”
用“文明冲突”的逻辑,不仅不能正确解释当今世界的现状,更不能引领我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只能使我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压迫民族国家与被压迫民族国家,即北方国家与南方国家的对立,转移了曾为马克思揭示出的资本中心国的国内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对立矛盾,“公平”的买卖关系掩盖了北方国家与南方国家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当这种对立发展到极端,处于弱势的一方就会用极端的方式做出反应,这就是美国所谓的“文明冲突”和“国际恐怖主义”。通过消除民族间的剥削压迫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对“文明冲突”和“国际恐怖主义”釜底抽薪,可以设想,这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天幕上一定有四个清晰的大字:“社会主义”!
-
《血战湘江》:是良心之作,但也有失败之处
之所以强调《血战湘江》是主旋律文艺的良心之作,是因为近年来颇有一些主旋律作品是不讲良心的——主创人员对深刻改变了现代中国命运的中国革命毫无敬畏之心,反而热衷于按照新右派公知的论调,重新叙述和解释——本质上是割裂和抹黑——革命历史,为已有定论的负面人物化妆翻案。肯定《血战湘江》是主旋律文艺的良心之作,并不是说它没有问题。作为一部文化产品或者文化消费品的电影,《血战湘江》是比较失败的。首先一个,影片的基调就不对。再一个,人物性格高度雷同。影片还有一个很大的缺陷:没有表现出路线转折的必然性。
-
学界、舆论界缺乏地缘政治常识,或会影响国家命运
地缘政治学是当今世界大国制定对外政策的基本理论工具,而地缘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却长期受到忽视。中国的学界、舆论界缺乏地缘政治学说的常识,是很危险的,因为一边倒的社会舆论小而言之能够影响社会公众的心理,大而言之能够影响政府决策,极而言之甚至能够影响到国家命运。
-
像热恋那样爱上中国革命--评《阳早与寒春的故事》
阳早、寒春在中国生活了大半辈子,但一直没有加入中国籍。寒春解释说,她爱的不是“中国”,而是“中国革命”。阳早、寒春像热恋那样爱上了中国革命。这场爱情,至死不渝,历久弥新。
-
乡村振兴战略,要靠“老支书”不能靠“乡贤”
能人(富人)治村的一个理论和逻辑悖论是:先富起来的人是着重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先私后公,而“村官”的要求首先却是要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先公后私。这其中的矛盾如何协调?交叉点在哪里?所有关于能人(富人)治村的叙述都不能完美的回答这个问题。到村任第一书记的机关干部一定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全部目的,都是为了使农民的主体性通过党的领导充分实现。因此,绝不能满足于拉一两个项目,修一两条道路。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最终还是要靠内生于乡村的、坚决跟党走的健康力量来领导,而不可能永远靠下派第一书记来领导。这一点必须谨记。
-
评郎平、黄渤在“海里”的发言:最需要的是什么?
今日中国的影视产业,问题多多。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影视创作中并没有得到落实,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三十年互不否定”,在影视创作中更是直接被无视了。这些影视作品,消解了对新中国和共产党领导的认同,渲染一种跳船、弃船心理,对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都构成了严重挑战。在海外放映,也损害了中国的道德权威和形象。文艺界最需要的不是“空间”(当然这一问题也是存在的,尤其是对《抗美援朝》等左翼爱国文艺更是严重存在),而是整风——解决最基本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问题,以及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
-
《换了人间》:“毛泽东的故事”与“毛泽东思想”
《换了人间》最大的问题,是用“毛泽东的故事”代替了“毛泽东思想”。类似《换了人间》这样的作品,就应该借助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阐释并宣传毛泽东思想,让观众看到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如何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国内外一切强敌,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感受到毛泽东思想的威力。真正决定中国命运的地方,既不是西柏坡,也不是南京,更不是溪口,而是在广袤农村土地改革的现场,在百万农民推着独轮车、抬着担架支前的路上,在城市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游行队伍中……
-
反击恶搞《黄河大合唱》是不自信吗?
今天,主流敢于说“这是对历史的亵渎”,已经多少有一点自信了,但是还很不够,如果有一天,主流敢于对那些侮辱革命领袖的、篡改红歌的行为大声说“这是对历史的亵渎”,那才算真的有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