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江宇:为国家长治久安 为民族万世太平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而不是向着其他方向成熟定型。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
江宇:大国新路——中国道路的历史和未来
在基层的调研中,江宇看到了医改过程中过度商业化的弊病,也了解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创造人民健康大幅度跃升的世界奇迹,这同西方经济学认为计划经济效率低下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同样,西方经济学也无法解释当代中国所创造的经济奇迹,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难道可以简单地说成是市场化的成功?以这些思考为起点,江宇走上了“中国道路”的研究之路。
-
江宇:中国扶贫实践彰显制度优势
贫困首先是一个历史问题,除了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外,重要原因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有不断扩大全球两极分化的趋势。发达国家的发达,和第三世界贫困,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贫穷国家只有实现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才有可能改变这种命运。而西方主流经济学已经丧失了其早期的历史研究传统,走入过于重视微观、模型化和数理化的窠臼,所以无法真正认识到贫困的历史根源。而今天的西方经济学,已经脱离了早期政治经济学的传统,把政治、社会等因素和经济因素割裂开来。因此,他们只能从贫困家庭成员个体状况出发,而无法触及社会和制度问题。所谓贫困经济学,体现的恰恰是“经济学的贫困”。
-
江宇:强国先强身:新中国的健康奇迹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用了30年时间,就完成了欧洲用100多年的时间完成的人口转型。所谓人口转型,即人口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转变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1949年,中国的人口死亡率为20‰,出生率35‰,还是典型的传统社会。而到1957年,人口死亡率就下降到10‰,即使是三年困难时期有反弹,也显着低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水平。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口死亡率已经下降到5‰左右,这主要是由于营养的改善、基本医疗卫生的普及等原因。
-
毛泽东为何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50年代,在城市建立了医疗卫生制度。50年代末的“大跃进”时期,是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发展的一个高峰,但60年代初的调整时期又有所反弹。到1965年,中共中央在批评官僚主义和过于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也批评了医疗领域存在的“老爷医院”、“城市老爷卫生部”现象,并做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决定。面对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城乡差异大,以及预防为主措施落实不到位、对常见病多发病投入较少的状况,中央领导人多次进行了批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的谈话,后来被称为“六二六指示”。毛泽东不是把医疗卫生仅仅看作一般的民生问题,而是将其作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革命理想、保持党的无产阶级本色的途径。此后十多年间,中国医疗卫生制度发生了显着变化。农村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赤脚医生以及农村三级转诊体系成为农村卫生的“三大法宝”。
-
为现代化奠基:新中国前30年社会保障和人类发展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中国依托特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创造了符合国情和社会事业规律、具有独创性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制度着眼于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把社会保障嵌入基本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具有较高的福利性和公益性,和群众工作相结合,并采取符合国情的本土化路径。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不仅有效保障了新中国的经济起飞,而且大幅度提高了人力资源水平,增进了社会团结,为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中的有益历史经验也值得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
江宇:医改要以人民为中心,而不能以资本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医改中坚持公益性、破除逐利性。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时候,都要毫不动摇地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这是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心声,也是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责任。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定要守住医疗卫生公益性这条底线。
-
江宇:《流浪地球》预示中国正在大步找回自信
有论者说,看《流浪地球》可以高兴两次,一次是看电影本身,一次就是看有些人气急败坏,他们不让别人谈意识形态、上纲上线,其实自己是最上纲上线的,这其实标志着正能量的不断上升。历史已经进入新时代,像《流浪地球》这样的作品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值得期待,值得奋斗,值得高兴!
-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
有的观点把改革开放前后对立起来,认为如果改革开放能提前30年就好了,中国早就是发达国家了,这是想当然的主观臆测。旧中国就有私有制、商品经济和对外开放,但并未改变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局面。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既有发展比较好的,但也有大量陷入贫困混乱的。新中国前 30年为改革开放积攒了多方面的红利,这是改革开放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
-
习近平“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意义重大
2018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习总书记关于“用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的观点,是和他一贯倡导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
-
江宇:中国的今天是中国人民干出来的
中国融入全球化,但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效融合,从而实现了既快又好的发展。而反观某些国家,没有能力遏制利益集团、扭转国内分配的差距,也做不到集中精力办大事、凝聚新的增长动力,只好把矛盾向国际转移,把本国的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无视和破坏世贸组织多边规则,甚至暗示把中国“开除”出世贸组织,希望通过向中国施压,让中国放弃自己的道路和制度。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从未辜负过世界。进入新时代,中国道路更加成熟,中国制度更加稳固。这样的中国,只会对世界更加有益,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
解读习近平“以改革开放的眼光对待改革开放”
用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就是要用辩证和历史的观点看改革开放,而不能把改革开放的经验绝对化、教条化,特别是不能把改革开放简单理解为学习西方模式、市场化、私有化。而是要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矛盾,克服各种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从对过去习惯做法的迷信、对国外模式的迷信中解放出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
江宇:总书记为何强调理直气壮发展国有企业
求是网2015年7月21日刊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江宇文章,分析“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力挺国企“, 文章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力量。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中国特有的制度优势。国企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公有制带来的,不能把国企妖魔化、意识形态化。增强制度自信,让国企浴火重生。
-
古巴经济是美国零头,为什么医疗卫生却远超美国
在资本主义国家,专利制度实际上成为垄断资本的保护伞,垄断资本利用其特殊的地位和巨大影响力,可以绑架政府为高价药品买单,而不会向平民提供平价的药品,这才是问题的要害。而古巴的制药行业,就体现了公共性的特征。国企接受政府拨款做研发,不使用高价专利策略,这一方面降低了社会主义公费医疗的成本,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私企在研发药物时的短视性和狭隘性。
-
养老教育医疗是新三驾马车?也可能是新三座大山
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养老、教育、医疗事业应该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公益事业,而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道路。将养老、教育、医疗作为拉动经济的手段,颠倒了经济发展和民生的关系,既不符合社会事业自身的规律,也不符合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甚至连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不会公开提出这样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