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理想和现实有各自边界,最重要的是保住这个顶啊!
中华民族是优秀的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事实证明,只要中国人组织起来,以我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程度,没有哪个国家可以跟中国竞争。如果中国不犯颠覆性的错误,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趋势的确是不可逆转了。
-
有些中国人,得了白左的病-从关于刘胡兰的争论说起
值得深思的是这份“家长来信”中所流露出的态度,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呢,是“老师回信”中指出的“自私”吗?我以为,既是,也不是。如果这个“家长”只是自私,他完全可以选择私下里告诉孩子,让别人去学刘胡兰,咱不学,咱搭便车坐享其成就好了,而不是理直气壮地把自私的想法公之于众,自私毕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品质。这封信中体现的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挺难讲清楚,要感谢睿智的中国网友,他们发明了一个概念,以讽刺性的手法来描述一种思想倾向,这个概念就是“白左”。
-
“一国两制”成了可商榷的议题,有些人作死作大了
香港有些不知死活的货,真的是作大了。香港的重要性早就没有以前那么大了,撤销香港的特殊地位对整个国家不会有什么不得了的影响,如果这些人继续执迷不悟接着作死,那么香港的前途有几个可能:香港特别行政区变成香港市,高看一眼的话,可以给个副省级城市的级别;跟深圳合并为深港市;或者,直接并入深圳,深圳多出三个区,港岛区、九龙区、新界区。
-
真正的麻烦是,我们终将进入一个没有陈岩石的时代
陈岩石是个象征,是共产党人初心的象征。初心还在,那么就算在改革中犯了错误,终究还是可能认识到错误,承认犯了错误,进而拨乱反正,就算不能完全回到社会主义的轨道上,至少也可以做出一些调整,使局面有所改观。
-
雄安,戳破房地产泡沫的那根利刺
预期的拉锯需要一点时间,雄安的意义不仅在于对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安排”的探索,也在于戳破房价会无限上涨的预期。一旦市场明白过味来,预期逆转,房价也就该掉头向下了。
-
《人民的名义》并没有你们吹的那么好
《人民的名义》在艺术上算不得上乘,在尺度上还远远落后于时政新闻。但这样一部电视剧凭什么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引得众人追看呢?我觉得吧,这个现象可以视作群众对宣传领域有所进步的一个正面回应,除此并无其他奥妙。
-
辱母杀人案背后:有些专家为高利贷事业呕心沥血
一些经济学家为了中国的高利贷事业的健康发展呕心沥血,茅于轼老先生就不顾年事已高,一边亲身给农民发放高息小额贷款(美其名曰“为穷人办事”),一边为高利贷鼓与呼,说“高利贷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
“辱母杀人案”的焦点不在“辱”,在高利贷
公知们是不会反对欠债要还钱的。所以,《南方周末》的报道标题叫“刺死辱母者”,而不是“刺死讨债者”,债权是不能否定的。挑出“辱母”这个细节来渲染,一来是为了黑官府,二来也有把公众视线从高利贷上面转移开来的意图。
-
《软埋》要埋葬的是什么
方方看不到这些宏大的历史问题,仅仅以温情脉脉的眼光盯着个体化的旧地主。可是,即便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旧地主,其中绝大部分人也是品行低下的。方方笔下的陆家就是靠种植贩卖鸦片起家的,故而世代不好意思抬头做人,偌大的大宅子只敢开一扇小门。
-
把矛头对准乐天,想想好像哪里不对
既然我们都知道乐天的行为属于“为虎作伥”,那么该如何对付乐天背后的“虎”呢?如果把过多的火力对准为虎作伥者,却放过了真正要吃人的老虎,那么,感觉总是有点不对劲。
-
奥斯卡超级乌龙,背后真相令人震惊!
真相就是,奥斯卡评委会的确是要把最佳影片奖给《爱乐之城》的,也按部就班地发了,但就在《爱乐之城》的制作团队感谢这个感谢那个的短短几分钟内,一只黑手伸了过来,活生生把结果给改了!谁的黑手有这么大的威力?没错,你一定已经猜到了!这只黑手的主人就是,川普!
-
扯什么清真食品认证,还不是钱闹的
从打砸拉面馆,还可以联想到近年来闹得沸沸扬扬的清真食品认证问题。后者也戴上了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的面具,主张清真食品认证甚至国家立法规范清真食品管理的人,往往满口大词,抬高其意义,说什么为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啦,什么为了2000万各族穆斯林群众的利益啦,为了这个那个啦。但这些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在没有清真食品认证的毛泽东年代,一样有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现如今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抬头,也不是因为在吃的方面上出了问题。
-
美式民主陷入困局,我有一破解之计,不知当讲不当讲
特朗普说得很好听,什么权力从今天开始回到了美国人民手中,什么必须改变华盛顿的政客获取了大部分利益却不管老百姓死活的局面。但也就是说说,他当总统期间会怎么做,他会不会真的兑现承诺,谁也不知道,谁也控制不了。咱们这还讲个按闹分配,在美国,闹也没个球用啊。
-
观风察俗
-
你会是下一个邓相超吗?
大小公知多多少少都有点臆想症的毛病,要么表现为受迫害妄想,觉得谁都要害他,要么想得美,做梦娶媳妇。有时候这两种倾向会混杂在一起表现出来,一惊一乍的,跟吃错了药似的。没想到,在邓相超事件中,有人的臆想症又发作了,一个不入流的小公知对大家说:你就是下一个邓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