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李殿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追求与路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处理对外关系、加强同世界各国合作的基本遵循。在信息网络文明时代,人类的共同利益、责任、命运的联系更加紧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平、发展、公正、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谋求幸福的共同愿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这一共同价值和共同愿望追求的必然途径。全球的问题需要全球应对,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或单独应对各种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休戚与共的责任担当。
-
李殿仁:毛泽东国防建设思想的伟大贡献
60年代,毛泽东鉴于来自美国和苏联的军事压力与战争威胁增大的情况,要求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准备打仗”,并要求立足于最困难的情况作好战争准备。正是立足于应付最坏的局面,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地方武装、加快建设大三线和防御工程体系、加强战略物质储备等一整套措施。我军在军事斗争准备中,也长期以最强的对手为假想敌进行战备,始终立足于应付最坏的可能,对霸权主义国家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保卫了国家安全。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心愿。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这就从根本上说明了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
李殿仁:深刻理解十九大报告中的历史观
十九大报告这种放在当代时空范围的历史条件下,结合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要完成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来观察分析历史、借鉴运用历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给了我们望远镜、显微镜和锐利武器,让我们看清了那些“割断历史”“告别革命”“补资本主义的课”“向西方民主看齐”等历史虚无主义观点是多么的荒谬和险恶。
-
深刻理解十九大报告中的历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解放思想”“反思历史”“还原真相”的旗号,抓住某些大事件中的个别事例,或主观臆断,凭自己的猜测搞什么“逻辑推理”,从歪曲某一段历史过程入手,来否定党史军史。或大肆攻击诬蔑党的领袖,攻击诬蔑英雄模范人物,企图抹黑党的形象,动摇人们的精神支柱,达到取消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的罪恶目的。在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它不是什么学术之争,而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是要不要尊重历史,要不要坚持实事求是,要不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道路,要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是大非的斗争。
-
李殿仁: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强军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产生的。它深刻体现着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高度统一,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经过五年的“历史性变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系统性的重塑重构重建,可谓“凤凰涅盘”“浴火重生”。国防和军队建设豪迈地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
中将铿锵发声:坚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扰乱人心,试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不读历史就不懂得传承。
-
李殿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探索。这条前无古人的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们“独创的”,是一条人间正道。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间正道,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光荣历史责任,也是中国未来发展和一切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
李殿仁:毛泽东人民观的文化视野及当代价值
毛泽东人民观是毛泽东思想的本质与核心,是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入门之学”。毛泽东人民观离不开“三大支柱”,即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人民当家作主。新形势下,深入探讨毛泽东人民观的来源,从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探索中积极挖掘毛泽东人民观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
李殿仁:历史虚无主义是“和平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着名思想家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这说明,能否正确对待历史是关乎国家治乱兴亡的大问题,是关乎民族兴衰的大问题,是关乎做人立国的根本问题。
-
李殿仁: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才能提高意识形态影响力
如果我们的理论描绘的图景太美好,而现实却太“骨感”,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结果只能是让人民群众怀疑理论的正当性,也就影响了理论的影响力。因此,增强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必须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必须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房价、医疗、分配、腐败等问题,释疑解惑,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才能不断提高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
察古知今
-
察古知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