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黎阳:土耳其政变与互联网——回看赵薇事件
土耳其政变未遂的关键原因之一是互联网——最关键的时刻政变军人控制了广播电视,却没能控制互联网,由此可见如今互联网的重要性比广播电视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这个角度看“赵薇事件”,看看今日中国之网络竟是谁人之天下,实在让人捏一把冷汗。
-
黎阳:百年“国际仲裁”,何人死不悔改?
如今,巴黎和会“国际仲裁”近百年之后,又有人利用“南海仲裁”逼中国再玩“国际仲裁”。这回中国政府和大多数中国人记住了前两次“国际仲裁”的历史教训,不干了。可偏偏还有“公知”和“法律党”,跳出来大喊大叫非闹着要中国政府和大多数中国人往“国际仲裁”的套里钻不可。
-
黎阳:“法律党”推铁路私有化目的是颠覆政权
铁路私有化改革必将“问题频现”、必将“国产流失”,必将“持续一种高度缺乏安全性、管理混乱的运营”。那时就可以宣布这一切都是因为“缺乏基本的政治平台”、“这个政权本身不是宪政性的竞争性政权”,而是“独裁政权”。铁路私有化要成功就必须颠覆这个政权,实现“宪政”、建立反对党。这才是法律党推铁路私有化真正的“政变路线图”
-
黎阳:抵御“公知”掀起的“自由”舆论狂潮
“公知”既然不创造任何财富,那就只能靠掠夺和破坏为生。掠夺和破坏离不开暴力。明火执仗的土匪流氓靠硬暴力;巧取豪夺的文人“公知”靠软暴力。用硬暴力掠夺即“抢”,用硬暴力破坏即“毁”;用软暴力掠夺即“诈”,用软暴力破坏即“骂”。
-
欲灭亡中国,故制造暴乱;欲制造暴乱,故教唆袭警;欲教唆袭警,故煽动仇警
煽动仇警者的动机可分为几类,经济利益,颠覆政权,谋求权力,保护黑道,保护真正的权力人士等等,警察在拿枪的敌人面前是强势的,但在拿笔的敌人面前是弱势的。持续被动挨打,士气迟早崩溃。而带路党们要的就是这个——警察士气越低,警界越腐败,警察胡作非为越多,社会越乱,社会矛盾越尖锐,聚众闹事越容易,煽动颜色革命也就越方便。
-
黎阳:哭丧吴建民,意在最高层
同一天的新闻,都是去世的外交人员,都是悼念,一边是在职牺牲,国家级烈士,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现场凭吊,十七年来第一次,带有重大外交姿态意义;另一边是退休翻译兼外交官,私人走穴车祸身亡的私人事件,国内媒体“公知”大V的态度却如此不同,厚此薄彼有天壤之别,为什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哭丧死人,意在指责活人而已。
-
黎阳:坑爹冠军塞义夫--“带路党”猖狂国家必亡
塞义夫热衷于讨论开放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最喜欢谈论民主、公民社会、透明度和法制,是典型的“改革精英”+“红二代”身份,卡扎菲有如今下场,作为带路党的赛义夫功莫大焉,而他自己也自身难保,被联合国以谋杀和迫害人民等违反人道罪名通缉,可谓是“坑爹冠军”。但这荣誉未必能保持很久,因为当今中国正有些人学着赛义夫,拼命的游说中国彻底倒向西方,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志。
-
黎阳 :吴建民与赛金花
吴建民谈中国外交问题时暗示中国政府并不认为 "九段线 "合法——岂不是等于承认南海诸岛问题性质属于中国 "在全世界称王称霸,到处欺负人 "、 "中国霸权 "?他说,外交从来大权在中央,难道他发表如此暗示也是中央定的?难道他宣布的外交必须 "首先别人要喜欢你 "也是中央定的?他究竟是在代表中央?还是在妄议中央?当年赛金花是国难当头不得不 "婊子外交 ",而如今吴建民们却在用 "婊子外交 "制造国难当头.
-
观风察俗
-
黎阳:历史、历史书与历史是非判断标准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历史书却是文人写的。历史事实如何是一回事,文人在历史书里写的“历史事实”如何则是另外一回事。二者不仅可以不一致,而且可以完全相反。
-
“劳动不创造财富”与“你就不配活着”--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必然后果
茅于轼说:“劳动不创造财富。”人大“公知”喝斥下岗工人:“你就不配活着!” 这两句话不是个别“公知”的歇斯底里,而是老实话——画龙点睛道出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则及其必然后果的老实话。
-
黎阳:“公知”要用周子瑜事件证明“民主选举”是闹剧吗?
以一时的激愤来决策国家大事的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行为?以国事为儿戏的闹剧行为。“公知”越拿周子瑜事件大做文章指责“爱国贼”帮了台独,越证明他们的“民主选举”不过是一场轻而易举被人操作的闹剧。
-
黎阳:冯玮是如何证明南京大屠杀“有理”的?
人们经常用“你杀人还有理了?”来斥责侵略者的蛮横霸道和荒谬绝伦。但是在“公知”嘴里,杀人就是“有理”,连南京大屠杀那样的大屠杀都“有理”——复旦冯玮就不但证明了南京大屠杀有理,而且借日本人的嘴赞美南京大屠杀是“在世界历史上永放光彩”的壮举。
-
黎阳:冯玮嘴脸大暴露——借日本人的嘴公然美化南京大屠杀
日本NHK纪录片《中日战争扩大化的真相》说,南京大屠杀不是罪行,而是壮举——既然该纪录片说正在实施南京大屠杀的日军于1937年12月17日举
-
黎阳:公有制与劳动积极性
目录:一 绝对的公有制下不存在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二 拆穿一个谎言,破除一个迷信三 公有制下的劳动积极性四 小结一 绝对的公有制下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