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倪光南:自主可控携人工智能打造网络强国
过去三十多年,我国发展主要靠引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基本是利用国外技术,早期是二手技术,后期是同步技术。而现阶段,不仅无法从他国获取关键核心技术,而且也很难获得一般的高技术,因此在引进高新技术上不能抱任何幻想,应当改变过去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逻辑。总而言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时不我待,要有志气和骨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堵住网信后门,关键技术从替代走向自主可控
当前形势对中国发展核心技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通过“引进”获得核心技术已不可能;另一方面,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也更易进入市场,获得发展壮大的机会。发展备份系统、备胎计划等是中国目前需要加强的地方。同时,我们要排除各种侥幸心理,相信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们与美国的差距会越来越小,被卡脖子的可能性也会越来越小。
-
倪光南院士谈中兴、华为事件的教训
习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的指示,是中国建设网络强国的必由之路。国产核心技术和软硬件必须具备替代进口的能力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国产自主可控替代不一定是“落后替代先进”,而往往是先进替代落后。我们一定要认清当前的网信领域总态势,吸取经验教训,放弃幻想,奋发图强、自主创新,扎实推进国产自主可控的替代计划,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而努力奋斗。
-
倪光南在数博会上谈“华为中兴事件”,一针见血!
5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2019数博会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与产业创新全球论坛上说,自主可控技术可以在原来非自主可控技术垄断的环境下发展起来。这是很大的挑战,全世界目前只有中国可以做,因为我们的创新能力很强、市场很大。比如说,我们正在进行的替代桌面,我们希望我们的办公系统能够更加安全。原来的系统是Windowstel系统,这个是windows加上inter;中国是linux系统加上国内的芯片组成。技术上看起来差异不大,但应用起来很不相同,人家的应用软件几十年的积累,我们这个刚起来,是很大的挑战。怎么做呢?我们放在比较简单的应用环境里,生态环境比较简单。先把简单的做好了,再逐步强化。此外,中国市场大的优势,也给了我们网信技术发展一个很大的支撑。
-
贯彻“4•19讲话”,为建设网络强国奋斗
目前,我国的某些桌面计算机应用领域正在进行的是以国产计算机体系替代Wintel体系。Wintel这个词代表微软的Windows和Intel架构CPU所构成的技术体系。基本上全世界的电脑(计算机终端),台式的、一体机、笔记本电脑等等都是Wintel的一统天下,占全世界电脑份额的95%左右,可见网信产品的垄断性非常强。人们要问:为什么要进行国产自主可控替代呢?中兴事件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此外,使用“Wintel”体系还存在着“后门”这类安全风险。那么,我们用什么来替代Wintel呢?那就是用国产Linux操作系统再加上3种国产CPU(申威/飞腾/龙芯)所组成的自主可控的体系。
-
倪光南:自主可控方得网络安全
对企业而言,应提高对自主可控的认识,在规划产品时对技术掌握程度、知识产权合法性、供应链安全等都要有周密的调查和部署,甚至要考虑到在别人切断供应时有没有备份系统顶上去。对用户而言,支持和选用国产软硬件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为自主可控作贡献。广大用户应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积极选用国产软硬件,并及时反馈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帮助国产软硬件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更好保障我国网络安全。
-
倪光南院士:打破“缺芯少魂”局面缺的不是钱,缺的是初心
网络信息产业中,芯片被比喻为心脏,操作系统被比喻为灵魂。二十年来,中国网信产业为何始终“缺芯少魂”?2018年4月,美国商务部禁止中兴通讯采购美国芯片,中兴被“卡住咽喉”。这暴露了中国在高端芯片行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困境。针对“中国芯”的缺失问题,我们采访了79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
倪光南院士:有件事,比芯片被人卡脖子更危险!
网信里形成技术体系非常重要,单个你说一个产品好,比如CPU你去做,CPU出来没软件,CPU就不会动,CPU需要操作系统,那操作系统上面还有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各种各样的应用系统,使用硬件也需要配套的一些支持,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总书记网信工作讲话是最重要的顶层设计,要构建自己体系,就是我们很好的指导方向。我们要不忘初心,把国家这些原来定的计划很好地贯彻,不要走着走着变了样。
-
芯片、工业软件及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与替代
我们国家已经把芯片发展放进议事日程了,而且很多企业包括BAT等互联网企业,也包括原来做传统家电的那些企业,大家都愿意进入到这个芯片领域来促进芯片的发展,所以我相信这样一个形势之下,我们中国的芯片产业会迅速地赶上去。
-
倪光南院士:网络安全自主可控亟待补齐两大短板
网信领域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技术新、发展快、人才作用大,可能有后发优势。把信息和通信领域所有的公司排序,前10名中美国有7个,中国有2个——阿里巴巴和腾讯。但是,我们有明显的短板,如芯片和基础软件。芯片的短板不在设计,而在制造工艺、装备、材料、设计工具等方面,国内AI、自动驾驶这类芯片在设计方面可以与国外巨头竞争。不过,AI这类芯片架构依托的是算法,而在算法方面缺乏原始创新。建议把网信领域两大短板,包括芯片产业、基础类软件补齐。
-
倪光南院士:“卡脖子”给我们的教训
因为芯片的产业链很长,我们知道一个芯片要做出来,从材料开始,按照你设计过以后,材料要去加工,最后出来要测试封装。所以我们的设计水平,我认为到了平均水平,不见得是短板;但是我们的制造是明显的短板,我们的材料、装备更差,设计工具应该说基本空白,所以我们整个芯片产业链是不平衡的。我们的设计还算比较好,但是芯片制造、测试封装、材料装备这类偏重于传统工业的,我们不如人家那么早,人家工业化已经一两百年了,所以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显然有它的优势。我们要赶上它,不像芯片设计、软件产业可以比较短的时间赶上去。
-
倪光南:网络信息技术领域的垄断有多难打破?
当前我们发展网信核心技术,会发现一般市场早已被外国跨国公司垄断,因此能否运用好政府采购市场就变得十分重要,甚至是成败的关键所在。
-
倪光南:网络信息领域如何摆脱被卡脖子的窘境?
倪光南院士在《中国经济大讲堂》演讲中指出,网络安全数学上没法计算,可控性没法计算,黑客随时可能发起攻击。自主可控不等于安全,但是不自主可控一定不安全。现在我国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里面明确地提到要审查,既要审查可控性,也要审查安全性。但是很可惜,因为是新事物,我们没有一整套的规章制度、法规,自主可控没有一个评估的标准。“大家都说我这个是自主可控的,显然不太合适,所以我们希望比如说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或者主管部门在这方面出台一些相应的规范。”
-
倪光南:“棱镜门”仍在不断警示着我们
就在“CLOUD法”通过两个月以后,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正式生效,重点强调了对隐私的保护,限制网络监控。很明显,这两个法案代表了国际上目前最通行的两种典型方案,即是强化隐私权保护,还是利用信息手段扩大、强化、方便监控,我们应该很好地对这些法案作相关对策研究,考虑其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出台相关法案,跟上国际潮流。
-
倪光南:华为靠自主创新,现在可能比联想要快十倍
对比联想和华为两家公司,从体量上看,联想集团比华为大五倍。联想最开始靠中科院计算所的技术,后来靠并购、引进,在引进仿制的道路上走得很好。华为从开始没有什么资源,到后二十年赶了上来。华为的研发在世界上都属于先进水平,很多跨国公司都不如它。华为现在堪比思科,全世界都承认。华为还有芯片、计算机,可以与苹果比一比。所以说,坚持自主创新的道路对企业是最好的方法,不要相信引进可以做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