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夏小林 | 建国70年:“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十九大及之后,总书记、党中央既坚持了“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又提出了“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重要决策。它们是针对国有经济改革发展不同层面的问题而提出,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是一体化工程,相互之间并不排斥。习近平这些“重要论述”不仅适用于今天,也“面向未来”,即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和“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是毫不动摇的。之后亦如是。
-
总书记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上从来没有动摇
十九大及之后,总书记、党中央既坚持了“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又提出了“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重要决策。它们是针对国有经济改革发展不同层面的问题而提出,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是一体化工程,相互之间并不排斥。习近平这些“重要论述”不仅适用于今天,也“面向未来”,即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和“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是毫不动摇的。之后亦如是。
-
夏小林:党中央国企改革决策不容篡改
谨防某些“权钱结合体”,两面三刀,表面为私营企业和个体户鸣锣开道,“普世价值”,义正词严,不遗余力地排斥国企,但幌子和普世价值背后真的落脚点,却是为外国政府和跨国公司输送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战略利益,美利坚第一。吴敬琏不断篡改中共中央国企改革的重要决策,伪造中共中央之名义要求“实现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退出”和“国退民进”,从客观效果和逻辑上看,都是在为这种特殊利益输送、提供思想和舆论服务。
-
打破“非公经济税收贡献超50%”的神话
非公经济对全国税收贡献“超过了50%”,这是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博士散布的误导中央、政府决策者的“神话”,必须破除之,以正决策者的视听,并进一步清除其不良的政策性影响。此论非空穴来风。目前,这种天方夜谭,通过王勇国务委员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解读党中央“十三五”建议的文章来看,已经影响到党中央“十三五”建议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其误导决策者过高估计非公经济作用、制定脱离实际政策的的痕迹明显。事实上,虽然“据说”非公经济已占GDP的60%以上,但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权威数据等计算,在中国税收收入中非公经济却只有15%左右的贡献,这是其根本无法与国企36.6%的税收收入贡献相比拟的。且不说国有企业还有上交利润、划拨巨额资产等贡献了。在这些方面,非公经济能够与国企争锋吗?所以,享受公务员待遇的全国工商联刻意夸大非公经济的税收贡献,以为其一再鸣锣开道,是非常不明智的。如果全国私有化了,估计全国工商联也就该寿终正寝了,其数百退休干部的养老金可能都会遇到支付危机。“吃财政的饭,砸财政的锅”,这真是新常态下的黑色幽默。如果方方面面的这种幽默还在不断地增加,反映出了什么?
-
马克思主义不容篡改——驳吴敬琏的社会主义模式论
一切历史争论都服务于现实利益。吴敬琏批判他杜撰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模式”也是这样的。因为,有充分的文献资料显示,在吴敬琏扭曲的“社会主义模式论”背后,接踵而至的,就是他开始全面歪曲中国“前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后30年”的社会主义改革取向。而他的政策性建议则是:中国应当在“普世价值”旗帜下,全面建立私人自由企业制度、自由市场和宪政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欧美模式”。
-
吴敬琏等曾接二连三杜撰中央文件观点
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主要依靠非公有制经济和缺乏规制的自由市场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即使建立了比较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了,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仍然会非常突出。1970年代以来至今,七国集团在自由化中收入分配状况下行就证明了这后一点。这个意思,邓小平也多次说过。所以,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要排除干扰,认真研究和解决一下所有制构成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
命门之血岂容被人抽干——关于国企混改底线的建议
党中央应大体掌握在中共20大前,混改将对全国国企所有者权益总额、净利润总额构成变化产生的影响,有预测,有对策,有多手准备,以利于排除内外干扰,始终牢牢掌控国企改革,尤其是混改的主动权和正确方向。
-
国企混改不能搞“抽血疗法”—与厉以宁教授商榷
本文与关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流行错误观点商榷。对国企混改提出的政策性建议是:第一,国企改革(含混改)要坚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确定的目标,坚决抵制“私有产权迷信”。第二,“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做强做优做大”国企中的国资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国家所有权政策要保证国企中国有股及国有股东表决权的控制力优势。第三,国企混改要考虑由国有股权多少决定的利润分配及对谁最有利的大问题。第四,党和政府对国企混改要有更长远的战略规划和目标,对其前途做“多手准备”。第五,要用正确方法、适度量化的标准来规范扩大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目标,警惕有人以扩大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为借口,在混改中大搞私人股“尽可能多”的错误取向。
-
对非公经济不能盲目乐观 ,兼议“阶级固化”
落后产能(过剩产能的重要部分)等主要集中在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社会学基于社会分层的研究早已认为,中国的代际流动性下降。在中国的高收入和特别富有的阶层中(尤其是资产者),财富代际传承的“继承性主导”机制非常明显,并在持续增强过程中。而在雇主和雇佣工人或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社会循环流动率却很低。
-
夏小林:2017,混改别蜕变为反国企“突破口”
警惕变相反国企“一股独大”。严禁“重要国有企业改制后国有资本不再控股”。“国有企业在中国的地位只能加强。”国有企业是需要自我改革完善,但我们不能让人借口混改使其空壳化,反攻并拿下国企。
-
2016年私人投资、工业增速逐年回落趋势未变
2016年私营部门投资、工业逐年下行的总趋势未变,某些状况在短期内微有改善;出口负增长。港澳台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增速较上年有所恢复。小微企业(非公企业集中区)的贷款增长较快。比较国家统计局的非公经济数据,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更为简单和乐观。
-
夏小林:警惕主流媒体以僵尸名义抹黑、攻击、灭除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混改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共中央确定的“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基本政策目标,并鲜明地体现在各相关配套文件和落实在改革实践的各个环节。任何过滤、删节这一基本政策目标及与之密切关联的关键词都是错误的。实事求是地看,面对政府规定的有关混改的众多政策目标,要求国有企业主要靠从私营企业等非公企业那里去“取长补短”来实现这些目标是不现实的。
-
国企改革“搞好基础数据测算”很重要
“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记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大责任,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组织领导,尽快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1]——习近平对2016年7月4日全国国企改革座谈会的批示。
-
有人夸大非公经济的贡献:冲破GDP中非公经济迷雾
2016年1-6月份,政府为发展、壮大非公经济部门继续加大政策投入,如继续简政放权、推进PPP、开放垄断行业、实行国企混改、放松劳动力市场规制并试行负面清单制度等。在促进非公经济部门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政府的努力尤为突出,组织了自2013年以来规模空前的全国性检查和动员活动。
-
夏小林|2016:私企户数破2千万,投资却“开门绿”
数年中私营企业及 "民间 "投资增速明显回落的主因是市场变化。政府方面认为,“当前民间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主因是“民营企业面临问题不是玻璃门而是没门”。这种说法不仅脱离实际、自相矛盾,且与体制内其他权威观点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