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短短几年,依靠集体经济,大坝村就重焕生机
大坝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今天的中国,新集体经济仍然有生机。此前大家听刘庄、南街村这些集体村庄的故事,往往觉得虽然有优越性,但是今天的条件已然不同,它们的经验不可复制。但是大坝的合作化、集体化是近5年来出现的新生事物,可供学习和借鉴。政府当然不是完全没有扶持,但大坝村没有依赖政府的扶持,它有一个很好的基层团队,是一个非常具有内生性的合作化村庄,是新集体经济的一个案例。
-
振兴乡村:是党的干部组织农村,还是资本组织农村
西方农业的发展模式并非宣传得那么风光,风险很大,前途也不光明。在农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放弃幻想,需要参照中国自己的历史资源和实践经验。因此,理论的梳理和实践的探索、推广都很重要。
-
严海蓉:中国的粮食安全和食物主权
严海蓉认为应当反思粮食的定位、粮食生产的效率观和农业的生产关系结构。呼吁粮食不能被单一地定位为商品,国家和社会应该把粮食当作有限公共品来管理;同时,应摒弃单一以产量和GDP为计的效率观,采用新的生态能效观、营养效率观,推动生态农业。
-
集体经济何以成为可能?——来看看东北和煦合作社的故事
在今天资本下乡的洪流中,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集体经济是否还有成长的可能?新的集体经济如何成长起来?已有集体经济村庄能否继续发展? 今天的推送节选自去年主题为“集体经济村庄”的开放时代论坛报告,严海蓉教授讲述了一个东北村庄尝试组织合作社的案例,其中的困境根本在于中国农村、农业的发展道路问题。
-
非洲中资企业的劳工和种族化叙述
在语言、宗教等文化方面,因为殖民历史,西方侨民与非洲人共同点多一些,而中国人与非洲人的差别更大一些,可是中国人对非洲人较少有排拒的态度。与西方侨民相比,那些更愿意与当地人交往的中国人,或因为受着某种社会主义平等观念的影响,或因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他们的经济收入并不高, 较少带有“种族”偏见。
-
非洲中资企业的劳工和种族化叙述
在非洲的部分中国人在话语上有“种族化”非洲人、非洲劳工的行为,但是中资企业在制度和管理上没有西方在全球南部国家常有的“劳工种族化”。中非之间日益广泛的接触是否会导致话语层面劳工种族化的恶化或缓解,是否会出现企业制度和管理上的种族化,则尚待进一步的观察。
-
严海蓉:为何农村没有出路?评两个30年城乡政策的大逆转
一年一度的春节,城市中产阶级潇洒地出国旅游,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而背井离乡的农民工,为了能够买到一张火车票,和家人短暂团聚,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辛。时至今日,徘徊在城乡之间的农民工大军已经突破2.7亿。一方面城市越来越畸形繁荣,农村却越来越衰败。
-
严海蓉:对待转基因问题,不能为跨国资本集团背书
换句话说,政府条例已经给了农业部公开孟山都的试验报告的尚方宝剑,但是问题是农业部代理人心甘情愿地把孟山都的决定当做了金口玉言。政府主管部门这样替跨国资本集团背书,体现的不是主管部门的权威,而是跨国资本的权威;不是人民专政,而是跨国资本的专政。
-
严海蓉:中国农业的发展道路——新时代的小农经济?还是农业资本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农在大量地流失,直到中国农村出现空心化、出现老人农业,出现未来谁来种地的担心,因此小农的坚韧性值得商榷。
-
严海蓉:巴西农民占地运动:21世纪的农民要什么?
一直以来,人们对MST的占领和抵抗或有所耳闻,但是占领之后,又如何生产呢? MST的目标是分田地,重建小农经济吗?今天的MST与二十世纪前半叶殖民地、半殖民地农民运动有没有不同呢?MST的运动与社会主义又是什么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和一些参会者请求MST为我们安排一些参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