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且不要讨论中国崛起”是什么意思?

中国的崛起作为一个大目标也好,作为一个过程也好,作为一个课题也好,它都是需要大家来研究的,都是需要大家来讨论的,来探索的,更是需要找到正确的崛起之路,避免走弯路,避免走错方向,也就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怎么会出现“暂且不要讨论”的歪理呢?中国的崛起是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我们应该清楚的是,正是由于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才走上了正确的崛起之路,没有这个选择,中国的崛起之路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暂且不要讨论中国崛起”是什么意思?

最近,一些媒体又把一个旧的演讲当作好文拿出来炒作,不知是想配合什么行动。

这个演讲是某人2016的一次演讲。他的演讲重点是他鼓吹的“暂且不要讨论中国的崛起,先问问三个关键问题”。乍一听似乎很新鲜,其实非也。如今,大家一定都知道了,这不是他的发明,也不是他最先提出的这三个所谓被他称为“关键”的问题。那其实是澳大利亚的一家报纸提出的“暂且不要讨论中国的经济总量什么时候超过美国,先问问另外三个什么时候”。也就是说这是套用了澳大利亚报纸的说法,并进行了自己的自由发挥,把所谓中国三个什么时候变成三个问题还提高到“关键”的程度上来说,又把人家说的关于经济总量的问题改编成中国崛起的问题。算不算偷梁换柱?算不算剽窃?也许都算不上,但我们还是要请教这位先生,什么是暂且不要讨论中国的崛起?为什么暂且不要讨论中国的崛起?什么时候才能讨论中国的崛起?这个说法不过是把自己崇洋媚外的丑态再次暴露出来吧?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的是,把澳大利亚报纸的“暂且不要讨论中国的经济总量的问题什么时候超过美国,先问问另外三个什么时候”篡改成“暂且不要讨论中国的崛起,先问问三个关键问题”完全是别有用心的颠倒逻辑关系,可谓照猫画虎真的是不成啊。

澳大利亚报纸的那个说法出台的背景是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以后,人们就发现按照中国经济发展的这个速度,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似乎也是不太久远的事情,或者说是必然的事情。因此就产生出“什么时候能超过”的问题。于是乎,围绕这个“什么时候”,各种说法纷至沓来。对中国来说,不能满足,不要骄傲,要正确看待自己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态势,中国的发展还任重道远呢,中国自身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这都是正能量的思考;对世界各国来说,如何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就成为必然要思考的问题;而对于西方集团而言,那就是担忧啊,就是害怕啊,就是企图阻止中国发展的问题。

当然,那些对中国的发展不以为然、看不得中国发展这么快的西方集团自然是要通过控制、操纵一些媒体挑毛病、找茬,要通过掌握话语权的优势来打击中国。另外也有一些国家看不得他人的发展和进步是属于既不大相信中国的发展,也以为中国的发展不过尔尔,不值得一夸,以一种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的心理来看待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不能说澳大利亚的报纸说的不对或不客观,但他显然就是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那种心态,但这不是多大问题。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一直是世界各国的一个课题,特别是西方集团对这一课题相当的重视,因为它们有更多的担忧。

显然国内的这位先生也在担忧,只是与西方集团的担忧不同,他的担忧更深入,把人家没有说的事挑明了。那就是担忧中国的崛起。先不要崛起行吗?因为还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这大概是他的想法?

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接手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无论西方有多少预言家的预言,都没有预言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到今天能取得如此大的成果,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成为美国和西方集团的主要对手,且在将来是唯一的最大对手,中国确实让世界吃惊、让帝国主义吃惊了。

客观讲,中国的发展不论怎么让世界吃惊,无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都始终存在很多问题,但存在什么问题和国家发展到什么程度不是一种因果关系。或者说我国发展中始终伴随着很多问题,而很多问题又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们能说存在问题就不能崛起、就不能树立崛起的目标,就不能思考中华民族的崛起、甚至讨论崛起都得放下,这是多么荒谬的逻辑呀!

中国的发展正是在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后才发展的,才进步的。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属于崛起这一大问题之下低一甚至低两三个层次的问题,绝不是什么关键问题,不是不解决就不能发展的问题,更不是不解决就不能崛起的问题。

事实是中国的崛起作为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很早就提出来了,至少是在民国初孙中山就提出了。而作为一个历史过程也是很早就开始了。对它的讨论研究探索也早就进行着。这位先生跳出来抛出什么暂且不要讨论是不是有点像螳臂挡车,自不量力?

很多人都强调,中国的崛起从本质上讲是重新崛起。这意思可以理解为,我国的崛起不是某些新兴国家的那种崛起,而是在百年多来的衰落之后的重新崛起,缘由就在于中国早就是世界性的大国,世界性的先进国家,近代的衰落虽让中国落后了,但中国并非一直落后,中国还是要重新崛起的。也有人说,其实中国自抗日战争时就走上了崛起之路。意思也很清楚,正是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才重新获得了世界大国地位的承认,也才有了中国人民选择共产党领导中国开启了崛起之路,接着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使中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得到了公认。从那时起,中国就一直走在了崛起之路上,怎么今天却不能讨论崛起的问题?

中国的崛起作为一个大目标也好,作为一个过程也好,作为一个课题也好,它都是需要大家来研究的,都是需要大家来讨论的,来探索的,更是需要找到正确的崛起之路,避免走弯路,避免走错方向,也就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怎么会出现“暂且不要讨论”的歪理呢?中国的崛起是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我们应该清楚的是,正是由于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才走上了正确的崛起之路,没有这个选择,中国的崛起之路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换言之,“暂且不要讨论中国的崛起”的说法不仅仅是一个错误,还是逻辑关系的颠倒,很可能是别有用心,至少是起着混淆视听的作用。这是把中国崛起这一大目标的确立与中国在崛起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些问题的关系颠倒了,本末倒置啊。中国当然是先要确立崛起的大目标,先要讨论研究探索怎么去实现这个大目标,才有可能解决自身存在的各种各样问题,也正是有了这一大目标,我们才能讨论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来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是因为存在这些问题就不能确立崛起大目标的,就不能就大目标进行研究、讨论,就得把崛起搁置。

其次,这位先生把澳大利亚报纸提出的“三个什么时候”的问题移植过来改为“三个关键”问题玩的是以偏概全、以假当真,用改变事物性质来推销自己私货的把戏。

大家都非常清楚,中华民族崛起的关键问题不是某些个具体问题的存在和解决,关键是要解决一个走什么路的问题、怎么走这条路的问题,走这条路需要什么条件,什么基础。关键问题是方向上,路线上,原则上的,而不是具体问题。把具体问题上升到关键问题上,说他不是别有用心真的是很难。澳大利亚的报纸不过是说了三个什么时候,而这位先生为什么把这就说成是“三个关键”呢?这完全是把事物的性质改变了,但内容却没有改。

【第一,什么时候全球的精英会把孩子送到中国留学,而不是像今天都把他们的孩子送到美国、欧洲留学?第二,什么时候全球的年轻人会最欣赏中国的电影、文化、书籍,而不是像今天他们最喜欢的是美国、欧洲的电影、书籍、音乐?第三,什么时候全球的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会首选中国的品牌?】

在这里,我们需要先说明的是,这段话是澳大利亚报纸的原文,这位先生是一字未改的把它搬过来了。问题并不在于他搬过来什么,而在于他把人家提出的问题拔高到了“它打中了中国的要害”,还把第一个问题篡改成是中国的教育问题。恬不知耻地说把自己的外孙女就是要送到美国去受教育,还举个例证明欧美的教育就是好。别说,这位先生真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鼓吹外国的月亮就是圆的典型代表之一。

事实是,这三个问题根本不是“打中了中国的要害”。一个留学吸引力大小的问题(这位先生把它说成是中国的教育问题)、一个关于世界话语权的垄断问题、一个关于中国品牌产品的出口问题怎么会是打中中国的要害呢?

先来看看所谓留学吸引力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很多人一定会问这位先生,留学的吸引力有多大真的就是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吗?这一问题可从两方面来论。其一,当前的中国教育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其二,欧美能吸引全球精英的孩子留学究竟意味着什么?

第一个问题,中国教育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处在不停地的改革中,虽说不断地在进步,不断地在改进,不断地在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有很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对当前的教育现状很多人提出有三大缺陷。第一个缺陷是由于教育投入增加不足,没有较高的增长,致使教育正走向商业化,各级教育都出现了一些背离公益性质的现象,说是新的大山有点过,但相对增加了普通百姓们的教育负担还是非常明显的,这不利于全面培养人才和培养全面的人才;第二个缺陷是教育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公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在教育上解决了多少问题,但由于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公平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导致产生出不同地区不能享受同等教育待遇的问题一直存在,也就是一直存在不同地区的普通百姓们不能公平享受国家教育资源的现象;第三个缺陷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上出现了重术轻德的问题。出现了对政治、道德、价值观教育的不足。这导致学生中出现各种各样过去不曾出现的很多问题,导致学生中出现一些政治上的偏向和道德、价值观的偏向。人民有理想,首先是学生要有理想,而这个理想必须是与社会提倡的,国家提倡的相一致,而不是指的个人的所谓理想。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存在与留欧美是不沾边的,这些才是中国在教育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个问题,欧美能吸引全球精英的孩子留学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位先生把它当成是欧美教育有吸引力来论是极端不负责的胡说,这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个方面,这种现象从本质上来看,它不是一个教育吸引力的问题,不是像这位先生自诩的那样,是因为美国和欧洲的教育多么好,多么能教育出好孩子,多么能让孩子懂事,是多么能出人才的地方,本质上它是欧美一种对世界各国盘剥的体现,也是欧美从世界各国回笼资金的手段,关于这一点自有公论,不再赘述。而从另一角度来看,也是欧美廉价从世界各国获取人才的手段。这早就有专家提出过,证明过,指出过,不知这位先生是无知还是装糊涂?如果是无知,真的是愧当“先生”,以后不必再指手划脚、信口开河,如果是装糊涂,难道是用心不良?

第二个方面就是所谓精英送孩子的问题。精英这在中国不是一个中性词,它更多的是一个贬意词。精英实际上是分为两类的,一类是真正的精英。这些人更多地是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国家和人民,献给中国的崛起事业,还非常谦虚,从不自诩为精英,他们把自己视为国家的公仆,人民的公仆,竭尽全力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什么送孩子出国,根本不想这些,国内就是最好的摇篮,最好的教育场所。这些人是被人民奉为真正的精英,但人民不用精英来称呼他们,称他们为国家的栋梁。还有一类,就是自诩为精英的人,这包括富翁们和贪官。国家将这些人培养成拥有巨额财富的人,可他们不思如何回报国家,回馈养育他们的人民,不想方设法为家乡服务,为人民多作些贡献,为社会服务,却在给自己找新的享受、找挥霍财富的渠道,为自己的后代想邪路,拼命把在国内获取的财富向国外转移,将自己在国内获得的巨额财富挥霍到海外,其中典型的做法就是送孩子到欧美留学。实际上那是在用金钱铺路,若能成才就让美国或欧洲得到廉价人才,若不成才就镀金回国,招摇过市,如此行径不以为耻还反以为荣?大家想想,这有什么可炫耀的?这怎么竟成为欧美教育好的证明?成为欧美教育有吸引力?

第三个方面,这种现象从精英们的出发点上来论,是一个企图投身发达国家的问题,是一个发达国家的吸引力问题。大家知道,如今的世界发达国家主要是欧美国家,其它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仅从环境条件上来说,确实比不上欧美国家。中国如今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整体比西方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很多,论享受绝对比不上欧美国家。如果能在欧美留学,关键并不在受到什么样的教育,而在有可能留在欧美。特别是当孩子能努力学习,能用功学习这种机会就会很大,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不仅是我国那些自诩为精英的人是这么想的,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那些所谓的精英们也是这么想的。也就是说他们让孩子留学的目的不是将来回国服务,他们不愿意为国家服务,为本国做贡献,他们希望在欧美的优越环境中用国内赚到金钱享受到优越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从而能实现享受优越生活的目标。所谓留学欧美不过是有钱人玩的把戏,这能拿到桌面上来说吗?此外,欧美的教育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西方集团培养卧底,为西方集团培养追随者、代理人,这也能吹嘘?

第三,我们来看看那个世界话语权的问题。这位先生从澳大利亚人那搬来的那“什么时候全球的年轻人会最欣赏中国的电影、文化、书籍,而不是像今天他们最喜欢的是美国、欧洲的电影、书籍、音乐?”这个问题是欧美文化有吸引力的问题吗?当然不是,这是一个世界话语权的问题。由于帝国主义长期对世界的殖民统治,它们早早就控制着世界的话语权,后来虽殖民统治破产了。可它们凭借着先天的技术优势和统治优势一直还保持着对世界话语权这一领域的垄断,也就是在文化宣传舆论上始终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凡不符合它们的意愿和想法的思想、文化、意识包括各种各样的文学艺术作品等都会受到排斥,非西方集团国家的发声无论是宣传媒体、网络媒体、影视文化艺术作品都受到抑制和压制,都难以让欧美国家的普通百姓们听到、看到、接触到,也很难被世界普通百姓们听到和看到,特别是它们视为对手的国家一直受到更严厉地压制,这从欧美国家的普通百姓们对中国的无知能得到证明,对于这种霸权行径、垄断行径这位先生还好意思当成吸引力吹嘘,不是令人可笑,而是令人可怜。无知真的是很无敌,什么也敢跟风!

还可以举例,我国的影视市场与欧美的影视市场相比,谁更开放?我国能放“敦克尔刻”这部吹嘘西方价值观的电影,能放欧美的很多大片,但欧美国家能放我国的“战狼”和“战狼2”吗?明确点说,欧美能对宣扬中华民族精神、宣扬中国爱国精神的影视作品、文学艺术作品开放吗?我国在与欧美的文化交流上一直处在受歧视和不平等的地位上。它们可以大量向我国输出它们的各种各样的影视作品,文学艺术作品,但它们却不准我国的影视作品、文学艺术作品无阻力地输入到欧美,这能算是它们的文化有吸引力?

其实,这根本不是一个文化吸引力的问题。这既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也是一个文化渗透的问题,文化侵略的问题,文化影响的问题。欧美是不允许我国的影视作品、文化艺术作品去影响它们的普通百姓,但它们却极力想影响我国的普通百姓,其目的不过是在实践布热津斯基的想法,想不战而胜中国。澳大利亚人这样来论事是无可厚非的,它们是西方集团的成员,自然是要这么干的,这么问的,但这位先生也跟着起舞这么问理由何在?起哄?还是另有企图?大家想想吧。

把霸权和垄断、把文化侵略当成是一种对年轻人的吸引力,真亏说得出口!

最后,我们就该说到那个被称为第三个关键问题中国品牌吸引力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是分为两个方面的,所谓品牌商品或产品并不代表其制造的所有商品或产品。此外,品牌商品或产品是分为高、中、低档或高、中、低端的。我们承认在高档、高端商品或产品方面中国品牌尚不具备任何优势,确切讲与欧美竞争处在劣势中,但在中低端中国品牌已经赶超了欧美,并显示出了在高档、高端领域的某些方面开始超越欧美的趋势。综合看一个国家商品或产品的吸引力,虽要看其高端方面,但中低端并非不重要。世界是多样化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需要高端产品也需要中低端产品,这是客观现实。中国品牌在高端方面不占优势不能否认我国在中低端方面不占优势。事实是,这位先生这一问题拔高成“关键问题”令人生疑或不解。特别是当这个问题的对象是“全球消费者”时,鹦鹉学舌所说的这第三个问题”就越来越不靠谱,根本没有事实来支撑。全球的消费者现在用的最多的是中国品牌的产品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制造越来越多的被世界更多的国家所接受。虽还不能说中国制造正在席卷全球,但我们能说中国制造远比欧美产品更受全球消费者的欢迎。毕竟高端产品只能面对极少数消费者,中低端产品则是为大众服务。所以,结论应是全球的消费者更多的是选择中国品牌的产品而不是欧美品牌产品!

美国为什么进口那么多的中国产品,这不是美国消费者的选择吗?何况中国品牌在高端领域所占份额正在不断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端领域欧美一统天下的局面将成为历史。

当然,我们还需要讲清的是,怎么好意思拿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比出我国还落后、还存在问题就否定我国的崛起?这位先生目的何在?

我们还需要注意到,这三个问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前面说到以偏概全。第一个用的是“精英”而不是普通大众;第二个用的是“年轻人”而不是全体国民;第三个是用所谓“品牌产品”,而不是所有产品,这不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吗?

我国不怕任何人提任何问题,像澳大利亚报纸那样提出问题是可以接受的,如何在经济总量上超越美国,如何提高我国自身的竞争力,吸引力确实是需要我国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的,这不是事。我国需要讨论什么时候经济总量超越美国吗?其实并非必要,同样我们需要讨论它那三个什么时候吗?也并非必要,这都属可有可无的事,中国的发展会回答一切,“什么时候”是不需要多虑的。

可一些先生的改编似有存心不良的嫌疑,是不可接受的。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expose/201901/46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