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rs直播手机连接_雷速体育_jrs低调看直播直播|英俄大角逐:十九世纪 ——兼和佩里·安德森商榷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
【摘要:如果要是我们抛开欧洲中心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的范式,真正站在全球范围内看十九世纪的国际关系,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十九世纪的世界上只有两个世界级的强国,那就是英国与俄罗斯帝国。双方进行了长达近百年的直接和间接较量;沙皇俄国最终失败,英国也被严重削弱,德国和美国成为争霸的最大受益者;德国的压力使英国和俄国两国结束争霸走向携手。这些就是从维也纳会议到一战之前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
在关于十九世纪的国际关系史研究中,兰克的“欧洲五强理论”长期占主导地位,即当时世界范围内存在五大强国,它们都是欧洲国家,包括欧洲西北部的英国,欧洲西南部的法国,欧洲东北部的俄罗斯,欧洲东南部的奥地利和欧洲中部的普鲁士,五大国相互协调。只不过后来的人们又对兰克的理论进行了一些补充,包括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德约和马克思主义学者佩里·安德森等均强调,这五大强国中又是存在等级秩序的,英国和俄罗斯属于第一等级,法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属于第二等级。2016年10月18日佩里·安德森在北京大学进行的其首场讲座“大国协调:十九世纪”(The Concert of Powers:the 19th Century)和10月20日晚在其北大系列讲座的第二节“大国协调:二十一世纪”(The Concert of Powers:the 21st Century)中均提到了这种观点。不过,如果要是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理论虽然较之兰克的“欧洲五强理论”有所改进,但是恐怕仍然是很难站得住脚的。
工业革命除了使西亚和南亚的新穆斯林体系(因这一体系主导者是突厥穆斯林和突厥化的蒙古穆斯林而非老穆斯林——阿拉伯人,故笔者称其为新穆斯林体系。)和中国主导的东亚体系丧失了其独立性,一个全球范围内的世界体系逐渐建立了起来,另一个后果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使东西方的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极大的抬升欧洲的国际地位。因为工业革命虽然发源于英国,但是很快便扩展的欧洲诸多国家和美国,其中欧洲又占了主导地位。因此在十九世纪,“欧洲中心主义”盛行一时,这也是基本上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的。在十九世纪欧洲作为世界体系的经济文化中心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对于欧洲毫无影响力,我们很难说它是一个世界级的强国。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即使欧洲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具有领先的优势,但欧洲毕竟不等同于世界。因此我们不能说所有的欧洲强国都是世界强国,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要是我们放眼全球的话,就会发现第二等级的国家法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很难说是世界级的强国。从七年战争到拿破仑战争,法国人几乎丧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虽然在其后的整个十九世纪法国人又积极地进行殖民扩张,但是其殖民地主要限于非洲这个世界体系的边缘地带。法国在拿破仑战争失败以后几乎已经丧失了独立取得战争胜利的能力,一个突出的例子是,晚清政府在同西方国家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唯一一场勉强算是胜利的就是中法战争,这无疑暴露了法国的真实国力。奥地利帝国则更不用说,其影响力几乎完完全全局限于欧洲,综合国力未必能比得上已经日薄西山的大清帝国,同样也很难比得上蓬勃兴起的美国。这样一个对于欧洲以外的世界毫无影响力的国家难道也能算是世界级的强国?显然,“欧洲五强”的标准是非常荒唐的。
之所以兰克的“欧洲五强”理论能够长期盛行,其根本的原因还是欧洲中心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在作祟。在工业革命前,世界范围内欧美大西洋体系、南亚至北非的新穆斯林体系和东亚体系三大世界体系并存。在大西洋体系中,欧洲大陆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很多强国仅仅满足于欧陆上的强权地位,而对于海外的殖民扩张并不是十分热心。除了孤悬于海外的英国以外,法国、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这四个欧洲大陆上的国家均对欧陆霸权的兴趣高于海上霸权。他们的这种做法也是符合工业革命前世界力量对比的实际情况的,因为那个年代海外殖民地所占的国际地位本身就是有限的。某种意义上说,欧陆上的大国就可以说是欧洲为绝对主体的大西洋体系中的强国。工业革命使世界体系覆盖到全球,但是还不能完全改变欧洲人的思维方式。相反的,由于工业革命提升了欧洲的地位,因此,也刺激了欧洲国家的自我崇拜,他们自然而然的对亚洲的古老文明选择了无视,把欧洲强国等于世界强国。兰克的“欧洲五强理论”就是这种欧洲人自我膨胀的产物,不仅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惯性,也和当时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如果要是我们抛开欧洲中心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的范式,真正站在全球范围内看十九世纪的国际关系,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十九世纪的世界上只有两个世界级的强国,那就是英国与俄罗斯帝国。对于英国的情况大多数人比较了解,其携工业革命之东风,近乎疯狂的殖民扩张,到十九世纪晚期,一个三千多万平方公里的日不落大帝国几乎涵盖了全球,这还不算诸多依附于英国的半殖民地。我们完全可以说,英国是十九世纪国际关系舞台上的第一小提琴手。另一个世界强国是沙皇俄国,它拥有两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领土,在欧洲与亚洲两个世界体系最重要的大洲范围内保持着能够和英国分庭抗礼的势态。可是我们谈起俄罗斯,往往就充斥着“腐朽”、“落后”的印象。它又有什么资本能够和英国分庭抗礼呢?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工业革命虽然对世界格局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但是其影响仍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十九世纪,工业革命虽然是最主要的决定国家实力的因素,但并非唯一的因素。沙皇俄国辽阔的领土,众多的人口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经济技术水平落后所带来的问题。附带说一下,清政府之所以没有能够用领土和人口优势改变被列强肆意蹂躏的局面,不仅仅是工业革命造成的技术代差,更主要的是由于早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就已经腐朽,进入了历史周期律的末端。特别是由于工业技术的扩散,使得一些半边缘地带相对落后的国家能够在国力上避免绝对的代差。因此,沙皇俄国虽然工业化水平远低于英国,但综合国力上的差距则要小得多。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如果要是人口是英国好几倍的俄国也和英国有一样的工业化水平,那英国还有什么资格和俄国争霸呢?恰恰是由于沙皇俄国在经济上并比较落后,处于世界体系范围内的半边缘地带,所以才会在同英国的争霸战争中落于下风,呈现“第二小提琴手”的状况。
其次,工业革命虽然是历史的潮流,但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工业革命却是很多人的巨大灾难。在整个十九世纪里,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上层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分化,不仅旧贵族日益没落,即使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本身,也由于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导致每一个个体都处于朝不保夕的地位。劳动者更不用说,大量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依赖的自然经济结构不断地被工业革命破坏,生活和生产条件日益恶劣。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两种意识形态,一种是向前看,就是在吸收工业革命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实际改善劳动者的地位,这就是从马克思到列宁的科学社会主义。而另一部分人则是向后看,企图恢复旧有的贵族文化和基督教精神,实质是希望恢复被工业革命破坏的旧经济结构。这部分人也就是所谓的反动派。“反动”在十九世纪里并非非理性的奇谈怪论,相反地拥有上至贵族下至千百万小农的广泛簇拥。反动的拥护者们不可能求援于万里之外的中国,不管是从文化的异质角度,还是从其国力衰落的角度都是如此。他们唯一能够寄希望的就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也是欧洲最庞大的国家沙皇俄国,因为沙皇俄国既拥有比较强大的实力,又保存了最多的贵族文化和最正统的基督教。也正是这个原因,对于西欧工业文明不屑一顾的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才被视为欧洲文学的巅峰,其作品《战争与和平》和《罪与罚》让工业革命中广大的利益受损者如醉如痴。沙皇俄国也利用了这种情绪,高举正统主义的大旗,将所有的反动势力集结于自己的羽翼之下。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沙皇俄国称之为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
最后,沙皇俄国利用世界各国对英国霸权的普遍不满,采取了卓越的外交策略。在欧洲,沙皇俄国先是支持普鲁士的统一战争,从而摆脱了克里米亚战败带来的窘境。到十九世纪末,沙皇俄国又和一个仅次于英国的殖民强国法国结盟,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和英国的争夺中得到了重要臂助。在美洲,美国内战中沙皇俄国积极支持美国北方与英国支持美国南方对抗,最终粉碎了英国人重新控制美国的迷梦。在战后不久,沙皇俄国以低价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从而使英属北美处于美国的包围之下,进一步削弱了英国的影响力。在亚洲特别是中国,沙皇俄国这种高明的外交策略表现的特别明显。虽然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占领了北京,但是没有参战的沙皇俄国着同样借调停有功的名义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中国北方的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在甲午战争中,英国支持的日本虽然击败了中国,但是沙皇俄国则通过干涉还辽的举动借机把长城以北划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八国联军侵华中,沙皇俄国力排众议,极力支持不改变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从而赢得了清政府当权集团的好感。虽然说当时的中国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但毕竟还是一个名义上的主权国家,这种好感对于扩大沙皇俄国在中国的影响也绝非可有可无。
但是,工业革命毕竟是无法阻挡的时代潮流。沙皇俄国在工业化上的步履维艰不可能不影响到其综合国力,进而影响到其国际地位。在维也纳体系中,沙皇俄国是欧洲大陆的第一小提琴手,其欧洲宪兵的角色在镇压1848年欧洲革命中发挥到了极致。可是好景不长,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战败极大地削弱了沙皇俄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地位。附带说一下,我不赞成佩里·安德森所说的没有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纳入维也纳体系是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所谓援助土耳其只不过是英国的一个借口,根本原因是为了在全球争霸中打击沙俄的地位。更加致命的挫败来自半个世纪以后,1905年英国的盟友——新兴的小国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战胜沙皇俄国不仅损伤了沙俄的国力,更重要的是也让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亲俄的君主看到了沙皇俄国的虚弱,沙皇俄国为首的反动集团土崩瓦解,从而丧失了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的棋手地位。
不过,沙皇俄国的失败并不代表着英国的胜利。英国的全球的霸权同样对于其国力是一个极大的损耗。在日俄战争之前不久,英国虽然取得了英布战争的胜利,但是其艰难曲折的过程也让人感觉看似不可一世的英国霸权并不是那么稳固。在沙俄走向衰落的同时,英国同样走向衰落,只不过衰落的幅度没有沙皇俄国那么大。在英国和沙皇俄国近百年的角逐中,真正的受益者是两个新兴的国家美国与德国。到二十世纪初,这两个国家已经在工业产值中跃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不过,此时的美国主要热衷于聚敛财富,政治和军事的影响力仍然是有限的。其不仅对于欧洲事务的影响微乎其微,即使是自己宣称的势力范围——门罗主义的拉丁美洲,英国的影响力也明显地超过了美国。而德国就不同了,其毫不掩饰的把自己的经济实力转化为政治和军事的影响力,既想要取得欧洲大陆的霸权排挤沙皇俄国,又想要取得海上的霸权排挤英国。最终德国的挑战促使长期仇视的英国与沙皇俄国实现了历史性地携手,1907年两国签订了《英俄协约》。以英俄大角逐为主要特征的十九世纪落下了帷幕,国际关系的新一轮大变动即将到来。
总之,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英国与俄国两个世界级的大国,双方进行了长达近百年的直接和间接较量;沙皇俄国最终失败,英国也被严重削弱,德国和美国成为争霸的最大受益者;德国的压力使英国和俄国两国结束争霸走向携手。这些就是从维也纳会议到一战之前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
【jrs直播手机连接_雷速体育_jrs低调看直播直播,察网专栏作家】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history/201610/32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