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少云珍贵资料:照片收藏者系其战友 亲眼目睹他牺牲

“现在有人质疑邱少云的壮烈,大火焚烧,怎么可能一动不动?”陈老伯说,“没经过打仗的,讲了他也不懂的。”部队每天都在进行革命教育,要求无论遇到任何情况都不能暴露。只要一动就会暴露,整个战略部署就会失败,牺牲的战友会更多。在那种情况下,只有服从命令,用铁的意志控制自己。

遵义桐梓县木瓜镇新坝村的一栋老木瓦房,是陈大权老伯的家。当地村民都知道,陈老伯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近日,陈老伯在与村民们的一次闲聊中,说起自己和邱少云是战友,并展示了相关证照,着实让大家吃惊不小。

邱少云珍贵资料:照片收藏者系其战友 亲眼目睹他牺牲

 (陈老伯向记者讲述与战友邱少云相处的往事。)

  和邱少云曾同在一个班

  近日,记者赶赴新坝村椅子村民组见到了陈老伯,如今86岁高龄的他身体仍健康硬朗,说话声音宏亮。

  1930年6月,陈老伯出身在桐梓县九区浸水乡八村(现桐梓县木瓜镇新坝村椅子组)一个贫苦家庭,1948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1950年6月,在贵州起义入伍,十七军一零五团警卫连战士;1951年5月,任独立二团七连,代理副班长……

  陈老伯回忆称,1951年11月,他所在的部队入朝作战,1952年初,他和邱少云同在一个班一个多月。“邱少云的个子比我高一点,身体壮实。当时,部队每天都要进行学习和训练,训练之余,大家必须抓紧时间休息,所以战友之间交往不多。”陈老伯说,虽然他和邱少云分别来自贵州和四川,但两省的县相邻,有着相同的乡音,相通的习俗,又有极其相似的人生经历,家乡情结让他们多了一份特殊情感。

  直到一个多月后,邱少云调到侦查连,陈老伯调到机枪连。陈老伯说,分别时,邱少云赠送了一张半身免冠照片给他,还在照片后签上自己的名字。而陈老伯也送了自己的照片给邱少云。

  陈老伯说,从1951年11月入朝,到1956年4月回国,他收到的战友赠送的照片,至今保存完好的有12张。记者看到,陈老伯珍藏的邱少云照片反面,是用钢笔字题字:“赠给亲爱的陈大权同志为纪念,战友邱少云。1952.2.19。”照片上的邱少云年轻帅气,精神抖擞,留着偏分头式,穿着中山装,左上衣口袋挂着两支钢笔。

  邱少云珍贵资料:照片收藏者系其战友 亲眼目睹他牺牲

  (陈老伯保存的很多战友照片。)

  在后方为邱少云打掩护

  据史料记载,1952年10月12日,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凭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忍受烈火烧身,一动不动,在烈火中牺牲。

  陈老伯回忆称,当年10月,志愿军决定攻打上甘岒,要取得胜利,必须炸掉敌军增援必经的康平桥,要炸掉康平桥,又必须拿下391高地。当时,他在武胜山负责打掩护,邱少云执行潜伏任务的地方,就在他打掩护的武胜山下,离他不远。那是一片开阔地,约有十多亩,长满了芭茅杆(北方人叫芦苇),有一人多高。开阔地的前方就是敌军阵地“孤正屯”(音),(注:应该是《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所说的391高地)。

  陈老伯说,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敌人向开阔地的芭茅杆里打燃烧弹……邱少云身边的芭茅杆和杂草都燃烧起来了,为了不暴露我军部署,邱少云凭着超越常人的意志力,在大火焚烧中一动不动,最后壮烈牺牲。

  “现在有人质疑邱少云的壮烈,大火焚烧,怎么可能一动不动?”陈老伯说,“没经过打仗的,讲了他也不懂的。”部队每天都在进行革命教育,要求无论遇到任何情况都不能暴露。只要一动就会暴露,整个战略部署就会失败,牺牲的战友会更多。在那种情况下,只有服从命令,用铁的意志控制自己。

  邱少云纪念馆馆长王成金介绍,邱少云严守纪律、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这个精神的核心就是“纪律高于生命”。

  邱少云珍贵资料:照片收藏者系其战友 亲眼目睹他牺牲

  (战友邱少云赠送的照片。)

  邱少云珍贵资料:照片收藏者系其战友 亲眼目睹他牺牲

  (照片后面邱少云留下的赠言。)

  困守上甘岒20多天

  陈老伯笑着说,他在国民党部队就是机枪射手,重、轻机枪都打得好。

  “攻打上甘岭的时候,我们连参加战斗,阵地在上甘岭中段。其他战友全部在战斗中牺牲了,只有我和副班长被敌人围困在山头上。我是机枪射手,枪法很准,副班长负责给我传子弹,把战友的机枪弹药扛过来,架起,居高临下,用手榴弹轰炸,用机枪扫射,敌人搞不清楚我们山上究竟有多少人。敌人至少发起过30多轮进攻,但都被我们打回去了。我们死守20多天,终于保住了阵地,等到援军赶到才下山。”陈老伯回忆。

  那一场战斗中,陈老伯的左膝盖、右手臂被子弹打穿,靠随身携带的救急包包扎后又继续战斗,至今伤疤仍在。

  在他保存的《立功证》上,彭德怀总司令题写的“继续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题词非常清晰。虽然《立功证》上书写部分的内容已经磨损,但姓名栏的“陈大权”三个字和功劳等级的“一”字等笔痕还隐约可见。

  1956年4月,陈老伯退伍复员,组织上安排他到新疆工作。但他想念家乡亲人,想念老父母,于是回到老家农村务农,先后参加过湘黔铁路、铁山煤矿等建设。至今,陈老伯用布袋把毛主席像章、和平鸽、纪念章一层又一层地包裹起来,放在贴身的上衣胸口,把《革命军人证明书》、《立功证》及战友的照片一直视为传家宝。

相关阅读:

邱少云的战友陈大权“隐居”桐梓木瓜新坝村

来源:人民网  作者:王宗伦

邱少云珍贵资料:照片收藏者系其战友 亲眼目睹他牺牲

今年86岁的陈大权仍然健康硬朗,深居简出,儿子修了新房,但他喜欢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土墙房子,喜欢烤柴疙瘩火,每天仍然保持一斤米左右的饭量。邱少云的战友陈大权,退伍后一直在贵州省桐梓县木瓜镇新坝村椅子组老家务农,过着“隐居”一样的生活,从没炫耀过自己的功绩,更没向党委政府提过任何要求。

他和邱少云同在一个班

带着对陈大权老人的景仰,笔者两次深入木瓜镇新坝村椅子组探访,了解了陈大权老人的故事。1930年6月,陈大权出身在桐梓县九区浸水乡八村(现桐梓县木瓜镇新坝村椅子组)一个贫苦家庭。1938年放羊,1946年务农,1948年被伪军抓兵至1950年6月在贵州起义入伍,为十七军一零五团警卫连战士;1951年5月在独立二团七连,代理副班长;1951年10月,零九二五部零零六五部二支队二连战士;1956年2月,零九二五部训练团二营九连学员。

1926年,邱少云出生在四川省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区)一个贫苦家庭,1949年4月被国民党拉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陈大权老人回忆,1951年11月,他所在的部队入朝作战,1952年初,他曾和邱少云同在一个班一个多月。

陈大权回忆说:“邱少云的个子比我高一个脑袋,身体比我壮实。我们班的战友来自贵州、四川、云南、湖南、甘肃等地。部队每天都要进行学习和训练,训练非常艰苦,训练之余,大家都必须抓紧时间休息,所以战友之间交往不多。”

虽然时间短,但两个远在异国他乡的战士,一个来自四川,一个来自贵州,相邻的省份,相同的乡音,相通的习俗,又有极其相似的人生经历,家乡情结让他们多了一份特殊感情。那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放假上街,如果买一支烟的话,每个战友都会轮流吸一口。

每天除了学习,就是训练。主要是训练如何消灭敌人,如何保存自己,战友间平常交谈的也是军事技能。一个多月后,邱少云调到侦查连,陈大权调到机枪连。

据陈大权老人介绍,分别时,邱少云赠送了一张半身免冠照片给他,他也送了照片给邱少云。邱少云在他的照片背后签名题字,但他不识字,是请邱少云替他在照片背后写的名字。

陈大权老人回忆说,志愿军军纪非常严明,平常战友之间互相以同志称呼,集合点名时才喊名字。所以,除了同一个班的战友,最多知道同一个排的战友姓名,其他地方的就不知道了。同一个班的战友,关系密切的,分别时都会互相赠送一张照片、一块毛巾表示纪念。

从1951年11月入朝到1956年4月回国,陈大权收到的战友赠送的照片,至今保存完好的有12张。据老人回忆,分别是邱少云、周炳清、晏起元、何华龙、萧呻富、阳德才、张道才、郭新全、熊义悔、丁怀春……

有的照片背面没有签名,老人已经无法回忆哪张照片是谁了。

有报道称,邱少云生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后来的图片和雕塑,都是参照他三弟、四弟的样子设计的(据《唯一在世弟弟回忆邱少云:他说会带着光荣花回来的》一文)。另据《87岁抗美援朝老兵保留邱少云亲赠照片》一文报道:邱少云的战友郑时聪保存了一张邱少云的照片。据报道称,郑时聪在老家排行老三,人们都喊他“三哥”。所以照片背后的题字“赠三哥”三字,这张照片曾在志愿军博物馆公开展出。但这张照片提供的信息量实在有限。而陈大权老人珍藏的照片背后有钢笔字题字:“赠给亲爱的陈大权同志为纪念,战友邱少云。1952.2.19。”据陈大权老人介绍,这张照片为邱少云亲笔题赠。

“赠”“亲”“权”“为”四个字为繁体字,书写流畅。 其他字为简体字,和当时存在繁简混用的现象基本一致。

陈大权老人珍藏的12张战友照片中,有7张别有钢笔,有的别一支,有的两支,有的甚至别了三支。

照片上的邱少云年轻帅气,精神抖擞,浓眉大眼,神情坚定,留着偏分头式,中山装,白衬衣,左上衣袋别着两支钢笔。

陈大权回忆,枪林弹雨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学习风气非常浓厚,上甘岭战役结束后,部队组织扫盲,他就是那时候集中学习过半年,从汉语拼音开始,学习识字写字,现在可以认识一些汉字,就是那时学习的。

老人一直把自己和邱少云的友谊以及自己的英雄经历珍藏在心里,始终过着简单平淡的生活,直到2016年1月30日,桐梓县公安局木瓜派出所所长王飞陪同遵义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市公安局交管局局长石晓洪到木瓜镇新坝村走访时,了解到陈大权的革命英雄事迹,陈大权老人才引起了社会关注。2017年春节前,重庆市邱少云纪念馆的同志闻讯找上门来时,看望慰问陈大权老人,聆听他讲述革命英雄故事。当邱少云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提出收藏邱少云的照片时,老人没提任何要求,将自己珍藏了64年的邱少云照片转赠给了邱少云纪念馆!2017年正月初八,邱少云纪念馆邀请陈大权老人到纪念馆参观,但老人年岁已高,陈大权老人的儿子陈永忠代表父亲前去纪念馆参观,将参观情况转述给了父亲。

据邱少云纪念馆馆长王成金同志介绍,目前该馆正在对陈大权老人提供的邱少云照片进行鉴定。

他在后方为邱少云打掩护

陈大权回忆说,他在国民党部队就是机枪射手,重、轻机枪都打得好。别人射击都是用右眼,他用左眼。班长看见了,说,不行。他说,不管我用左眼,还是用右眼,打得中耙就为原则。第二天打耙,他枪枪中耙,大家都说,这个家伙硬是厉害。

“敌人在我手头,从来没有滑脱过,来一个,死一个,没死的,都是打趴了的。”

“打死的敌人不计其数。”

“现在,只要有枪,同样打得准。”86岁高龄的陈大权,仍然那么自信,又那么自豪。

据史料记载,1952年10月12日,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凭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忍受烈火烧身,一动不动,在烈火中牺牲。

据陈大权回忆,当天他在武胜山负责打掩护,邱少云执行潜伏任务的地方,就在他打掩护的武胜山下。那是一片开阔地,大约有十多亩,长满了芭茅杆(北方人叫芦苇),有一人多高。开阔地的前方就是敌军阵地“孤正屯”(音),(注:应该是《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所说的391高地。)“孤正屯”山上,敌人部署了一个加强连的兵力,军事设施非常坚固,援军不断增强,我军攻打了很多久都攻打不下来。

1952年10月,志愿军决定攻打上甘岒,要取得胜利,必须炸掉敌军增援必经的康平桥,要炸掉康平桥,又必须拿下391高地。

“你离邱少云潜伏的地方有多远?”

陈大权老人说,打撂撇子(甩石头)都能甩到那么远的距离。中间是个水凼,四周长满了芭茅杆,敌人的飞机,这架去了,那架又来了,一晚到亮都在侦察,但都没有发现,第二天吃早饭的时节,敌人向开阔地的芭茅杆里打燃烧弹……

邱少云就是在那场大火中牺牲的。

“你看到大火焚烧战友,是什么心情?”

“非常愤恨!”

“那你怎么想的?”

“战斗中消灭敌人,为战友报仇!”

据陈大权回忆,服从纪律高于一切,就算看到战友被大火焚烧,也不动乱动,必须按照军令行动。

邱少云凭着超常人的意志力,在大火焚烧中一动不动……

因为没有暴露我军部署,我们的进攻非常成功,一举拿下了“孤正屯”。拿下“孤正屯”后,我们训练了3个月,开始攻打上甘岭。

陈大权老人有些悲伤地说,朝鲜战场上牺牲的人太多了,邱少云是最壮烈的一个。

“现在有人质疑邱少云的壮烈,大火焚烧,怎么可能一动不动?”

陈大权说:“没经过打仗的,讲了他不懂的。”部队每天都在进行革命教育,要求不管遇到任何情况都不能暴露。只要一动就会暴露,整个战略部署就会失败,牺牲的战友会更多。在那种情况下,只有服从命令,用铁的意志控制自己,一动不动。

邱少云纪念馆馆长王成金说,邱少云“严守纪律、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这个精神的核心就是“纪律高于生命”!在严酷的战争年代,这种精神指引我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邱少云精神永垂不朽,86岁高龄的陈大权老人,就是一个活活生的见证人。

困守上甘岒20多天 打退敌人30多次进攻

“攻打上甘岭的时候,我们连参加战斗,我们班是第三组,阵地在上甘岭中段,其他战友全部在战斗中牺牲了,只有我和副班长被敌人围困在山头上。我是机枪射手,枪法很准,副班长负责给我传子弹,把战友的机枪弹药扛过来,架起,居高临下,用手榴弹轰炸,用机枪扫射,敌人搞不清楚我们山上究竟有多少人。敌人至少发起过30多轮进攻,但都被我们打回去了。我们死守20多天,终于保住了阵地,等到援军赶到才下山。”陈大权回忆。

“死守20多天,吃什么?”

陈大权回忆说,干粮和豆饼!牺牲战友的干粮和枪支子弹,全都成了我们的军事保障。那20多天,没有水喝,只有吃尿。副班长屙不出尿来,就叫我屙尿给他吃。我说,你是副班长,我的尿怎么敢拿给你吃?副班长说,不吃要死人。我屙了一大碗递给他,他咕咚咕咚就喝光了。“尿好吃,香得很!”

那一场战斗中,陈大权老人的左膝盖被子弹打穿,右手臂被子弹打穿,靠自己随身携带的救急包,包扎后又继续战斗。至今伤疤仍在。

陈大权老人回忆,那一次战斗,我们一个连100多人,最后只剩30多人。我们连荣获集体一等功。

在陈大权老人保存的《立功证》上,彭德怀总司令题写的“继续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题词非常清晰,刚劲有力,饱满厚重。虽然《立功证》上书写部分的内容已经磨损,但姓名栏的“陈大权”三字和功劳等级的“一”字等笔痕,还隐约可见。

吃苦耐劳给部队留下好印象

桐梓县武装部的一份档案中,有一份关于陈大权在部队时的表现鉴定书。

他的连长、政治、副连长3人的签名盖章证明上这样写道:“自从朝鲜打坑道、扛木料和运送弹药等劳动中,一贯表现积极,在上甘岭战役中,上级交给他的任务,能很好的去完成,吃苦性强,别人不能干的工作,他能完成……

回国的时候,在军事训练中,操作动作正确,能帮助新同志瞄准、射击要领,在营建脱坯中,能坚持小病工作。团结性好,在肃反表现中很积极。自己体会有了缺点,就能即刻提出纠正不对的地方,并能协助正副班长教育新同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他们是国家的脊梁!在陈大权手书的《爱国公约》中,有这样的话:“提高警惕性严格保守国家军事机密,永远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如果国家有什么风吹草动,坚决听从政府的号召,带领大批的、雄厚的预备役兵员返回战场,歼灭凶恶的野狼。”

听党指挥,对党忠诚,是陈大权刻入骨头里面的信仰!

退伍后回家耕田种地安贫至今

1956年4月,陈大权退伍复员。

组织上安排他到新疆工作,但他想念家乡亲人,想念老父老母,于是回到老家农村务农,先后参加过湘黔铁路、铁山煤矿等建设,土地下户后回家务农。

今年86岁的陈大权老人,对毛主席的景仰高于一切。他用布袋把毛主席像章、和平鸽、纪念章一层又一层精心包裹起来,放在贴身的上衣胸口,把《革命军人证明书》、《立功证》及邱少云等战友的照片,一直视为传家宝。

如今86岁高龄的陈大权,花白长髯,说话声音宏亮。讲述起部队上半夜捉俘虏的惊险经历来,手舞足蹈,如在眼前。用美国话命令敌人“缴枪不杀”等命令时,仍然豪情满怀。

胜利的喜悦,一直激励着他!

采访结束,老人激动地高唱《志愿军军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夕阳照在老人身上,回头一望,仿佛一尊雕塑……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标签: 邱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