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愚公移山
在网上有人提到要把《愚公移山》移出中学语文课本时,我不禁想到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做的闭幕词。这篇闭幕词的题目就叫《愚公移山》。
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毛泽东说:
【“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是的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按照那个要把《愚公移山》的课文移除出中国语文课本的15岁少年的观点,愚公的思想是错误的,智叟的观点是正确的。而毛泽东则认为,愚公的思想是正确的,智叟的思想才是错误的。这种对正确与错误评价的完全相反,表明了立场与出发点的不同。毛泽东强调的是愚公的精神,这种要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智叟虽然看上去正确,但按照智叟的想法,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了。所以在毛泽东看来,智叟的观点是错误的。
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并没有认为,最后这两座山被搬走,是靠愚公多少代子孙这样完全不懈地挖山来完成的,而是靠打动了天帝,天帝派人来到人间,把两座山搬走的。毛泽东更强调的是,我们也要打动天帝,这个天帝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一起和我们搬走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这两座山,是一定可以搬走的。
中国共产党一直认为,中国共产党再怎么努力,人数上是全国人口中的少数。中国的事情,不能只靠一个党去做,那样做是不可能做成任何事情的。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如果群众都觉悟起来,认为中国共产党要做的事,都是为了中国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的事,那么人民群众一定会被动员起来,在党的领导下,去做任何翻天覆地的事情。这是毛泽东对《愚公移山》这个寓言的新解。愚公的精神是很重要的,是关键性的。有了这样一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就能打动其他的人,包括天帝。把更多的人团结进来,能团结的人越多越好,这样中国的事就会比较好办了。
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意志和绝不动摇的精神是重要的,我们就是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再加上我们政策上的正确,我们就一定能够团结全国人民一起加入我们这个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人民民主革命。当然,这个时候,官僚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到极端的程度。到了解放战争后期,两座大山变成了三座大山,那被打倒和被推翻的就不是两座大山,而是三座大山了。多了一座大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从党的七大召开的1945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也只是短短的四年时间。
毛泽东的预想和判断是正确的。正是全国人民一起参加人民革命,三座大山被推翻如同摧枯拉朽一般,倾刻就垮掉了。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而党的意志和决心同样也是重要的。没有党的意志和决心,也就无法真正把群众动员起来。也就是说,没有党的愚公移山的精神,人民群众也不太可能如此积极和踊跃地加入到革命的洪流中来。
归根到底,人民的力量才是巨大的。而人民的力量只能强有力地组织起来,才会展现出如此巨大的力量。而人民的力量,只有靠中国共产党才能被强有力地组织起来。而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牢牢记住自己的使命,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发扬坚定的革命意志,就能够打动群众,将群众真正地组织与动员起来。
党的七大召开时,正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在党的七大的开幕式上,毛泽东的开幕词题为《两个中国之命运》。其中有以下的话语:
【“既然日本现在还没有被打败,既然打败日本之后,还是存在着两个前途,那末,我们的工作应该怎样做呢?我们的任务是什么呢?我们的任务不是别的,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团结全国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我们应当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反对另外一种黑暗的前途和黑暗的命运。我们的任务就是这一个!这就是我们大会的任务,这就是我们全党的任务,这就是全中国人民的任务。”】
这段开幕词与《愚公移山》闭幕词对应起来,毛泽东的意思就应该很明白了吧?
现在,无论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两个一百年的目标,都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能完成的。第一个一百年的目标日期已经快到了。可是在此之前几代人的努力难道不是今天成就的积累吗?这算不算儿子死了还有孙子?而第二个一百年,我们这一代人的大多数是看不到了。但是,我们不会因为我们看不到而放弃现丰的努力和奋斗。这就是愚公精神的一个具体的体现。难道这些我们都看不见吗?难道因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能走过去的,就放弃这条道路而不走了吗?这是不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的精神体现呢?如果我们因此而放弃了这样的精神,那是不是典型的智叟意识呢?
【胡懋仁,察网专栏学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相关阅读:
愚公移山和当代智叟
胡懋仁
微信里有人转发来一篇由15岁的中学生写的关于《愚公移山》的观感。有人极力推荐,所以先在这里把文字照抄如下:
【“相信很多同学读完《愚公移山》后,一定和我一样有个疑惑:愚公为什么不搬家呢?不过我知道,中考命题组一定认为此文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我们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但既然有这个机会,我就来谈谈我的真实想法。
第一,愚公有了想法就坚定不移地去实行,真的是一件值得赞美的事吗?当年法国世博会征集建筑方案时有这么一个提议:用石头建造一个三百米高的石塔,因为石材美观,同时石料作为一种传统建材也体现了法国悠久的历史。但如果法国当时真的采纳了这个建议,着名的埃菲尔铁塔便不会被建造,当年的世博会也会因此而成为永远的笑话。因为稍加计算便可知,石料达到几十米,底层便会开始碎裂,想要造一个三百米的石塔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样,把山从家门口移开与建造石塔一样是个诱人的想法,但愚公稍微动动脑筋便会发现(古人是会乘法的),他那一家人要把山挖完,一千年都不止啊!这样也许他就会放弃这个念头。由此观之,周密的计划比坚定的信念更为重要!
第二,我认为此文部分反映了为何工业革命后我国会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当面对巨大的工程,愚公想到的是多生孩子,而不是改善工具(愚公仍然是“箕畚运于渤海”),否则中国很可能会是挖掘机的发明国。其实类似的思想还存在于大多数国人的头脑里:当我们为GDP世界第二而欢呼时,却忘了我们的邻国日本,GDP仅次于我们,位列世界第三,人口却不到我们的十分之一;当我们的农民仍然手工为农作物施肥、喷撒农药时,德国的农药无人机呼啸而过,工作效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当“感动中国”中那位航天工人冒着生命危险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手工塑形(因为机器塑形会带来火花,造成极大的危险)的时候,美国的机器人操着不会起火花的铜铍合金工具自如地为燃料塑形……我们有太多繁荣是靠着人海战术和有着不可思议坚忍心的人民的血肉换来的。这是一个用“人均数”来竞争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时代,如果我们还在用《愚公移山》这样的课文来教导下一代,认为依靠着“人多”以及“坚定的信念”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将是我们最大的悲哀。
所以,我支持从课本中移出《愚公移山》一文。”】
说说我的看法。一个15岁的孩子,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非常可贵。他能用现在掌握的知识与信息资料,进行这样一篇文字的写作,也能算得上尽心尽力了。对于孩子,我们没有必要苛求,只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还是有不少方面需要引导的。我记得我在16岁还没到17岁的那年,爆发了文革。初期时,也想积极参与,就要写大字报。当时,我记得我写了一篇大字报,被一位高年级的同学看到。他不厌其烦地告诉我,这篇大字报哪儿哪儿写得不好,词汇不当,语气不适,态度不正。我听得整个一个心服口服。后来,我再写文章的时候,当然,已经不是大字报了,我总是会想起这位兄长的教诲。所以,对于那时的我,能有这样一位兄长辈的人能给予指点,确实非常必要。
《愚公移山》出子《列子·汤问》。《列子》一书,又名《冲虚经》,是早期黄老道家的经典着作。其中有不少名言和寓言故事,体现了道家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所以《列子》中的叙述,既不是历史,也不是议论,而是寓言故事。既是寓言,就表明这不是历史的真实。而且寓言并不可能包揽所有的思想,只对其中某一个方面进行一种论述或者强调。
《汤问》一篇,也是借用不少神话传说,以扫除人们平时所存留的平庸之见,以达到振聋发聩的效果。所以,《愚公移山》一文,也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看到愚公住在山边,出门不便,一般人都会想到,不要再住在这里了,还不如搬到一个出行便利的地方去。更有疑问的是,当初,愚公他们家为什么要把家安在这样一个出行不便的地方。所以,如果追究愚公安家的合理性,就有很多可以质疑的地方。如果这样追究,那《愚公移山》就没有任何流传下来的可能,更没有传播的任何意义。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愚公移山》的故事不仅没有埋没,而且流传至今。这其中必有缘故。如果追究愚公为什么不搬家,而要挖山不止,还不如先问一下,愚公他们干吗要把家放在这个跟自己找别扭的地方。这样的发问,其实对于这篇寓言,是没有意义的。这就跟问《山海经》里的《精卫填海》一样,一个小破鸟,填哪门子海,这不是有病吗?
说句不客气的话,提这样问题的人,包括那位要把《愚公移山》移出中学课本的15岁的少年一样,都是智叟思维。其实,《愚公移山》已经讲明了,愚公是为愚,智叟是为智。这价值判断是不是很清楚?而且到最后,这两座山也不是愚公和他们的子孙搬走的,而是上帝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给搬走了的。所以,愚公之愚,没有靠自己的力量搬走大山,而智叟之智,似乎也一直延续到今。
说起来,愚公之愚,与精卫填海一样,都是在用看上去不可能的方式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既然不可能,而且人人都知道不可能,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做?这才是要追问的地方,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简言之,这里要表达的就是中华民族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具体在追求自己目标的时候,用的什么工具和方法并不重要,而失掉了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才是最要不得的。工具再好,技术再精,但是如果缺乏这种精神,那么遇到别的挫折,依然会打退堂鼓,那还是什么事都做不成。前秦时代的很多经典,其中的神话故事与寓言,都有很多这种精神的描述与点赞。像《山海经》里的《夸父逐日》,人人都知道夸父追不上太阳,不光夸父,任何人都追不上。但夸父还是要追,一直到死,而且是渴死的。这样的人,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在今天,只要是个人,都不会做这样的事情?是不是今天的人们在看到古代经典写的这三个故事: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逐日,都会总结为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三大傻?
如果今天的中国人,都像那位15岁的中学生所说,把《愚公移山》从中学课本可删除,那还不如干脆把上古的这些经典统统烧掉,搞个现代版的焚书好了。那些书,不是迷信,就是荒诞,要不就是愚蠢。15岁的孩子算不了什么,而赞美孩子的这篇文章,并且推崇文章中这种观点的成年人,哪一个不是智叟?
我们中华民族在上古时代生活的先人们,他们的劳作,他们的生活,比起今天来,不知要艰苦多少倍。但是他们在这种巨大困难的面前没有低头,没有退缩。他们勇敢地迎接困难,而且以巨大的精神力量要去战胜这种困难。如果遇到困难就退缩,就逃避,中华民族怎么会延续了几千年?当智叟容易,当愚公不容易。我们这些先人的后代们,难道只喜欢当智叟吗?
这些被智叟们当作“三大傻”的先人,都发扬了中华民族那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毅力,他们不怕牺牲,不怕失败,甚至明明知道可能会失败还要坚持做下去。这样的精神不是世界上哪个民族都具备的。世界上有很多优秀的民族,他们很聪明,也很坚韧,但比起中华民族来,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还是要略逊一筹。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愚蠢,还是智慧?在有些场合,这是愚蠢,但这不是绝对的。因为事物都处在发展之中,曾经被认为不可为的事,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之后,产生了新的条件,不可为就有可能成为可为的了。如果不坚持,怎么会知道这种从不可为到可为的变化呢?
毛泽东说过:“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是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全面抗战爆发之前的1935年。当时,正值日本策动的华北事变,引发了“一二九”爱国运动之际。面对日本的猖狂入侵,当时的国人有几人认为中国能打败日本?可能在相当一些人的心中,打败日本就跟愚公移山一样,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这些人无疑就是要做智叟。但毛泽东就是要做愚公,不要做智叟。
愚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中的一部分,要把它从课本中删除掉,就是要删除中华民族的精神。这个胆子未免太肥了吧?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