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细节:毁于录音带的尼克辛格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尼克松喜欢给自己的谈话录音,玩到着迷的程度。结果玩得太投入,把自己玩进去了。水门事件的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最后判决尼克松必须交出私人录音带。公布的录音带中出现了令公众瞠目结舌的18分钟半空白,美国人民因而确信尼克松妨碍司法调查。尼克松不得不辞职以避免弹劾。尼克松一生中干过的最砸的事莫过于玩自我录音了。
尼克松是怎么开始玩起自我录音的呢?
据他在回忆录中记述,他有一个保持了整个政治生涯的习惯,“把自己的思想、谈话、各种活动和演说,详尽地记录下来。”这些记录都写在律师用的黄色拍纸簿上。担任副总统期间,在1954到1957年的三年里,尼克松“对112次不同的会议、谈话或事件作过日记式的口授录音。”至于为什么要用录音来代替写日记,尼克松说他不记得了。第一次读到这个解释,我当然不信。尼克松显然排除了口授录音比书写效率高这一简单理由。那么就应该有一个真实的理由。尼克松似乎是不想把真实理由告诉读者。后来随着对尼克松的了解增多,我对尼克松的这个说法有几分信了。只有几分信,就是说还有几分不信。先说不信的部分。
尼克松40岁成为美国副总统,是美国历史上第二年轻的副总统。那时的尼克松可谓青云直上,距离最高权位仅一步之遥。从日后尼克松对历史地位的重视来看,不排除他早有为自己评功摆好、以备日后树碑立传的用意。拍纸簿上的记录潦草凌乱,只能自己看,对别人没用。录音带就不同了,可以直接交给记者——或者尼克松心目中的历史学家——作为原始史料使用。
我们知道尼克松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很差。这与他的右翼鹰派的好斗作风以及年少轻狂有关。1960年竞选总统失败后,尼克松又在1962年竞选加州州长,再遭败绩。竞选失败后,他在记者招待会上把败选的满腔愤怒、挫折和失望一股脑儿发泄到记者头上,说出了下面这段着名的话:
【“你们再也不能耍弄(英文原话是kick around)尼克松了,因为,各位先生,这是我最后一次的记者招待会,这将是我有幸得到机会能与各位斗斗智的一次招待会。”】
最后,不等记者提问,尼克松以一句“谢谢各位先生,再见”结束了记者招待会。这是尼克松积蓄多年的对记者的不满情绪的一次总爆发。
事后有评论家称之为“在美国政治史上还是举世无双的”。与今日Trump对媒体的斥责相比,尼克松对媒体记者的这一通发泄根本算不了什么。同样不受新闻媒体待见,Trump用Twitter直接怼回去。尼克松时代没有自媒体,他只能自制武器,这就是口授录音。面对众多的媒体,尼克松像不像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尼克松需要怎么做,才有希望在与媒体的决斗中取胜?
据尼克松的顾问埃利希曼解释,尼克松自我录音是要留下记录证明,所有他提出的想法和主意都出自于他自己的思考。尼克松认为媒体没有公正对待他,所以他要为历史留下自己的真实记录。另一个追随尼克松多年的助手霍尔德曼则直截了当地指出:”(尼克松)总统认识到基辛格基本上嫉妒任何别人的主意“。显然,当上总统之后,尼克松的自我录音还与基辛格有关。尼克松视与中国恢复交往为任内的最大成就,世人也都认同。这一外交成就是他与基辛格密切合作的结果。美国有学者为此专门造了一个名词:尼克辛格(Nixinger),将他们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佳外交组合之一。
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凡写到开启中国大门的外交行动,都明确写明是由他主导的,而基辛格则是具体执行他的指令。但是基辛格在谈到涉及中国的外交事务时,总说成是”我们的中国决策“,这使得尼克松大为光火。基辛格的学术背景和地位使得新闻媒体并不质疑他的这一说法。而且与尼克松不同,基辛格知道如何与媒体打交道,是新闻媒体的宠儿。那么打开中国大门究竟是尼克松一个人的决策,还是尼克松与基辛格共同制定的?
根据时任基辛格助手的黑格将军叙述,尼克松进入白宫的第二个月,就对基辛格说他要打开与中国的关系,基辛格听了以后是目瞪口呆。大约几个月之后,霍尔德曼告诉基辛格,尼克松打算在他的总统任期结束前访问中国。基辛格回了一句:“想得美(fat chance)。”还有其它证明不再一一赘述。尼克松是开启美中关系的决策者如今已无争议。难怪尼克松看到《时代》杂志因他的成功访华而把他和基辛格同时列为1972年封面人物时,顿时气得脸色铁青。基辛格因结束越战的谈判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则使得尼克松的妒忌达到顶点。尼克松曾一再命令基辛格不得接受媒体采访和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但是基辛格总是阳奉阴违。尼克松任总统之后恢复自我录音的时间是从1971年11月开始的。从时间上看,正是基辛格两次访问中国、在新闻媒体上风头正健的时候。想象一下,当基辛格在镁光灯下向众多的观众侃侃而谈他与总统的共同外交决策时,尼克松则私下里独自对着录音机口授录音,以备将来澄清真相之用,这总统当得够憋屈的。
尼克松若想在与新闻媒体的决斗中取胜,唯一的希望是他的口授录音是真实的,尼克松想必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实际做的时候出了一点差错,导致录音带出现了18分钟半的空白。
约翰·迪恩(John Dean)是尼克松的白宫律师,因帮助尼克松掩盖水门事件而坐了四个月牢。出狱后他对尼克松的录音带作了比较完整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被抹掉的18分钟半“包含一些尼克松卷入掩盖活动的泛泛之谈,”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富于戏剧性。我们可以肯定,恰如尼克松所愿,那些录音都是真实的。可是,这段真实的录音非但没有帮到尼克松,反而使他栽了一个大跟斗。尼克松追求真实错了吗?不,追求真实没有错,尼克松错在不知道、或者说忘记了自己不是一个圣人。他追求真实或许是真诚的,真诚到以为自己是彻底诚实的。当水门事件突然发生时,他的本能反应是掩盖,可他的心态没有及时调整,以为自己还是诚实的。当尼克松录下日后他必须抹掉的录音时,他似乎忘记了他为自己录音的初衷是为自己评功摆好。这么说来,我们也似乎可以有几分相信他忘了初衷的说法。
据尼克松自己的叙述,他任总统之后恢复自我录音的时间是从1971年11月到1973年4月,以及1974年的6月和7月。实际上,他的录音是在1973年7月18日终止的,正是水门事件日渐失控的时候。尼克松或许此时才意识到他不该录下对自己不利的真实。具有喜剧意味的是,尼克松不但录下了自己的尴尬,也在不经意间录下了别人的尴尬。
基辛格虽然在新闻媒体面前表现得光亮鲜丽,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譬如与尼克松相处。尼克松不在的场合,基辛格会无礼地把尼克松称作“狂人”,或者“我们喝醉的朋友”。而当尼克松在场的时候,基辛格则表现得毕恭毕敬,甚至到了低三下四的地步。据尼克松的一位朋友回忆:我和基辛格正谈着话,尼克松来电话,基辛格回话的声音颤抖了起来,整个声调都变了。基辛格知道尼克松喜欢奉承,到了来者不拒的程度。于是他只要一有机会就拍尼克松马屁。他夸尼克松对苏强硬,是以前的任何一位总统不能比的。这还算是常规的。超常规的一个典型例子要数奉承尼克松的越战广播讲话了。讲话是在晚上九点广播的。当天晚上的9:35分,基辛格就给尼克松打来第一个电话:“这是你在白宫发表的最好的讲话。”过了不到一个小时,他又给尼克松打了一个奉承的电话。十分钟之后,10:35分,再次给尼克松打来称赞同一次广播讲话的电话。令人惊奇的是晚上11:13分,基辛格再次打电话给尼克松,还是称赞他的发表在2个钟头之前的广播讲话。这还不算完,第二天,基辛格打了更多的电话给尼克松,全是赞誉尼克松前一天的越战广播讲话。而基辛格知道,他的电话全会被尼克松录音。1982年,尼克松录音带的归属官司正在进行时,基辛格与埃利希曼偶遇时说:“那些录音带早晚会被发布,到时候你我看上去就会像两个彻头彻尾的傻瓜。”埃利希曼没有回应,却在心里说了一句:说的是你自己吧。
主要参考书目:
1.《尼克松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2.The Memoirs of Richard Nixon, Warner Books 1978
3.Nixon and Mao, By Margaret MacMillan, Random House 2007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history/201808/43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