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升:漫画《三毛流浪记》,照出了浪漫化民国时代者的虚伪 (2)
上一期链接:漫画《三毛流浪记》里展示的民国时代生活图景(1)——写给某些把民国时代“浪漫化”的人
这一期,我们继续上一期的内容。
上一期,我们讲到了《三毛流浪记》里的民国图景,民国时代的孩子是怎样的生活环境,反正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穷困悲苦”。
《三毛流浪记》到后期,讽刺越发激烈,对于国民党政权的鞭挞越来越辛辣,矛头直指很多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社会问题,如法币崩溃、金圆券崩溃、奸商囤积、挤兑潮等。张乐平先生对于民国时代鞭挞真的是一针见血,让人不得不惊叹他的社会担当以及人文关怀。
由于内战政策,国民党政权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为了弥补赤字,国民党政府滥发货币,1946年内战爆发后,法币胡乱发行,导致物价如脱缰的野马开始狂奔,国民党为了应对物价上升,又开始发行金圆券,强行收兑民间的黄金,结果金圆券也开始滥发,导致金圆券也很快崩溃;1949年上海解放后,国民党政府南迁广州,为了应对金圆券和法币的猛涨,又开始于当年夏天发行“银圆券”,结果市场上根本无人问津,导致银圆券刚一发行就失败了,国民党政府金融一片混乱。
《三毛流浪记》特别到了1948年以后的内容,对于这个地方有无情鞭挞,个人认为,《三毛流浪记》后半段比前半段的社会担当与人文关怀更强,讽刺性更大。
下面,话不多说,先上图!
照顾不周
三毛也是小孩子,看他和那些老板的孩子对比,可以看出他也不过是十一二岁上下,而且经历过饥寒交迫,营养不良,身体发育迟缓,所以个子明显比同龄的孩子更小,身体素质也明显比同龄孩子更弱,看他麻杆一样的手脚,都叫人于心不忍,不过老板可不管这些,三毛自己也是孩子,却要照顾老板两个孩子。
看着三毛辛苦无奈的表情,他肯定是感到非常辛苦,他的小身板,抱一个、牵一个,真让人捏一把汗!果然,孩子跌倒了,他要赶忙去扶,结果粗枝大叶,把另一个也撞翻了,弄得两个一起哭闹,老板娘在一旁看见了,接下来会咋样呢?
任重道远
老板要三毛把文件送到远处,老板指了个路线,从地图可以看出,这是杨浦到外滩的一条路,文件很多,路程也很长。
啥?三毛你小子问我有没有车送?一巴掌呼死你个小瘪三!敢问有没有车送?!老板我都不舍得坐车!
这些文件真的很沉,三毛刚走出印刷店,就累得满头大汗。三毛走啊走,走得精疲力竭,最后,走得脚都肿了!没错,他连双鞋也没有!
为了对三毛的辛苦有切身体会,本人专门找了和三毛拿的文件差不多的一摞书试了一下,结果发现这一摞差不多要有20斤,甚至更重,相比于三毛的体型和体重以及体力,真的太难为他了!
本人还专门照来一张上海旧地图,和老板的对比了一下。
图中的河道走向,看起来有点像苏州河,又有点像黄浦江,但问题是苏州河只是一条小河,如果只是苏州河,那么地图所能反映的只是上海很小一片区域(苏州河只是黄浦江的支流),显然,和老板地图上的“上海市全图”对不上(如图)。
那这就只有一种解释,老板在地图上的那条河是黄浦江。(如图)
大家可以比一下,老板右手指的位置,大约是上海杨浦区(旧上海着名的工业区之一),左手比的,大约是上海外滩(旧上海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本人特意找地图计算了一下,从外滩到杨浦区老板指的位置,这个距离至少有8公里。
也符合标题“任重道远”……
从三毛走过的区域,可以看出,第一个是外滩的钟楼。
外滩钟楼,三毛运送文件走过的第一个建筑
第二个应该是公共租界的建筑物(很抱歉,笔者学识有限,不认识这个建筑,有没有上海的朋友认识呢?)
第三个是个工厂区,旧上海工厂区,还在黄浦江边,又不可能在外滩(三毛早就走过了外滩,况且外滩也没有工厂),那么最可能第三个建筑物是杨浦区(就上海的工业区之一)。
也就是说,整个故事是:老板要三毛把20斤左右的文件从外滩运到杨浦区,足足八公里以上(我勒个去!),而且三毛没有鞋,一个十来岁不到的瘦弱小男孩,光着脚,背着20斤的文件走八公里,连成人都非常困难,别说是营养不良、瘦弱不堪的三毛,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剥削了,这简直是没有人道!
话说回来,还有个细节,三毛出发地是上海外滩,也就是说老板的店在外滩,一个能在外滩开店的老板,能缺了钱吗?居然对三毛如此刻薄?果然是剥削者啊。
空的饭桶
老板丝毫没有体谅三毛的辛苦,大家甚至可以听到他指责三毛的话:“一点钟才回来,怎么那么慢,还想干不想干?!”
三毛指着自己肿胀的双脚,向老板解释“老板,我真的没有偷懒,我双脚都走伤了”,老板呢,估计是说:“小瘪三,这算个P!”
三毛准备去吃饭,却发现午饭早已结束,前面先到的那个学徒已经收碗了,看到他愁苦的表情和脸上疑似掌印的痕迹,估计他也挨打了,很可能老板在拿他们两个出气。
三毛想吃午饭,结果什么也没剩下。
是的,老板让三毛跑了一上午,最后连口水也不给三毛!
哪有光明
三毛从工友那借来一本书《光明世界》,因为夜深人静,老板不让在家里看,三毛决定跑出去,用街上的路灯看。
但是三毛正看得起劲,发现路上居然有抢劫的,三毛感到万分恐惧,回家后他就把书撕了。
这其实是张乐平的心声——“哪有光明!?”。
张乐平借着三毛的故事,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怒和不平。
人非草木
总是挨打
老板要三毛去给自己买酒,可以看出,图中的时候已经是进入冬季了,但是老板是不管三毛有没有衣服的,三毛只能在大冷天光脚走在上海的寒风中。是啊,人非草木,可问题是三毛连草木也不能比!草木还有稻草裹身,三毛却只能穿着破衣短裤光脚走在街上。
三毛带回了酒,可是他太冷了,一下子没有抓住酒瓶,啪!瓶子打碎了,老板二话不说,一脚就把三毛踢翻在地。
笔者想起当年法国资本家说过的一句话“找一百条听话的狗不容易,但我只要一勾手,就有一百个听话的人眼巴巴来求我给他一份工作!”。
学习印刷
力不从心
作为学徒,三毛总算可以开始学技术了。
可是看着容易做着难,三毛想自己做印刷,结果根本做不来,刚一上手,就把手卷进去了!
还好,老式印刷机并没有多大危险,只是卡住手而已,如果这是什么机床,估计三毛已经残废了。
三毛学会了印刷,想自己开印,结果印了很久,把手都给累肿了,也没干出很多。
注意,旁边贴着“每印一千张工资国币一千元”。这个漫画是1947年冬天出来的,而实际上,在国民党统治下,1947年冬,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国币(就是法币)已经恶性通胀,1000元在当时什么都做不了,只相当于现在的几毛钱,而到1948年年初,市场上已经拒绝1000元的法币了。
老板心好黑啊!
闻所未闻
立遭打击
又告失业
这段是三毛的另一场劫难。
老板要三毛去邮局送一批印刷品,结果在邮局他听到广播中说“儿童是国家的命脉,我们要爱护儿童”,三毛过去肯定没听过这种说法,感到这些说到自己心中,于是站在那里听,越听越觉得说到心坎里,于是越凑越近,这里可以看出三毛内心其实非常渴望被爱护。
这下邮局的柜员不高兴了,他一把把三毛打倒在地,文件也洒了一地。
三毛拿着掉脏的文件回店里,老板怒不可遏,一把就把三毛踢出了印刷店,三毛又告失业!
人不如狗
失业的三毛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而旁边走过一个阔太太,带着两只狗,连狗也穿了衣服,三毛却啥也没有!?
一窗之隔
楼下,男宾们在那快活地吃着火锅,还在比着划拳、敬酒;
楼上,女眷们眉开眼笑地在享用着大餐,一切都来得如此自然、如此舒心。
唯有窗外的三毛只能站在寒风中,为了晚饭和今晚的安眠而发愁。
卖弄臭钱
捡了就走
汽车驶来,三毛躲闪不及,被撞倒在地。
车上的应该是个有钱人,他没有让车子停留,而是撒下一把钱,虽然弄伤了人赔钱给人很正常,可这个钱怎么看怎么像是施舍!
三毛内心还是有一点最后的倔强,他跑去拦车,旁边一个警察看见了,他一把就把三毛拎起来,赶到一边,然后马上跑去捡钱(我去!节操呢?)。
为了简化篇幅,后面选取一些重点故事讲一讲。
初学乍练
三毛给一个绰号“王大力士”的卖艺人当徒弟,学习各种杂技。
王大力士要他学耍蛋,可是他并不会那个技术,一下子就噼里啪啦了,王大力士不高兴,上来就是一鞭子!
同是儿童
儿童节,王大力士出去耍杂技,这下可苦了三毛。
三毛没有学过杂技,更不会缩骨和柔功,王大力士直接用绳子把他捆起来“缩”成一个球!
天呐,看起来就好疼!
三毛都疼哭了,由于场面过于残酷,旁边卖饼子的小孩都不忍看下去,把脸别到一边。那个孩子的表情,三毛的眼泪,和观众们的高兴,以及路灯上贴的“庆祝儿童节”字样的宣传海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意外发现
三毛从一个不良少年手里救下了一个小男孩,他们决定做朋友,他们看到路边有个“包袱”,以为是什么“好东西”,结果打开一看,居然是个瘦弱的婴儿!
没人敢留
三毛和那个孩子发现婴儿还有反应,于是打算给这个小家伙找个人家,结果到处都不收,没办法,三毛只好和那个孩子把这个婴儿放在奶粉店旁边。
说得残酷些,这等于是给这个孩子宣判了死刑,可是又能怎么办呢,三毛也养不活这个孩子!
利用一次
上海“良心救济社”社长找到三毛以及和三毛同行的孩子,让他们给自己做“模特”,还给他们一大堆礼物,天真的三毛真的以为这就是给他们的。
社长要三毛抱着礼品拍照,可真等到真拍完了,社长就把三毛和那个孩子赶了出去,东西也全部抢回。
其实意思很明显了,社长要用三毛给子“充面子”,所谓的“救济”都是假的。
相形之下
这个漫画意思是什么,不用解释吧?
随时涨价
这个也反映一段史实,随着国民党政府滥发货币,加上奸商囤积居奇,上海物价开始飞涨,三毛拿着法币去买米,到了店,发现是每斤30万,而他拿着30万去店里后,发现价格已经变成了每斤40万!
感觉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发的货币,已经和“天地银行”差不多了……
当使用法币买东西,就是这个场面
两个行列
这里写的是一段历史史实,那就是1948年以后,上海物资越来越紧张,老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而资本家和国民党官员毫无怜悯之心,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宁可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1948年,囤积居奇的上海。
当时人对于囤积行为深恶痛绝,可是又能如何?蒋经国1948年前往上海“打老虎”惩治囤积,结果打到了宋孔两家身上,然后就没然后了。
进了监狱
三毛因为代人受过,进了监狱(上几幅中那个小男孩企图偷食物被抓住,讲义气的三毛代人受过),看到了一双长满毛还拷着铁链的脚,他害怕了,天呐,这不会是个“兽人”吧?
结果一转眼,他发现个善良的人。
根据故事后面的内容,这个人应该是个进步知识分子,被国民党当局作为“政治犯”投入监狱。
梦中解脱
梦入乐园
十分快乐
读书游戏
一声好梦
这一段其实是张乐平理想中的社会,并以此对比,控诉国民党统治下社会的不公。
赶出牢房
无处可归
三毛代人受过进牢房,但是对方犯的也只是小偷小摸的罪,刑罚不重,关几日后,就要释放,三毛只能和狱友告别,他想再回去找自己的朋友一家,可是他冒着雨走到朋友家的窝棚,却发现那里早已被强制迁移。
注意牌子上写的内容“本厂受XX公司委托兴建堆栈,不日开工。所有棚户克日拆让,示为至要,此布”。得,朋友家都被赶走了,三毛还是得自谋生路!
注意,最后一幅图,张乐平画的这个树、这个房子、这个车,怎么看怎样像人脸,长这么只有唯一一次看到如此刻画内心活动的方式,而且刻画还如此自然,生动到这个地步,张乐平的创作绘画的技能,到了一种境界!
碰了钉子
连锁反应
这一段是幽默讽刺。
三毛发现给人扇扇子可以拿钱,于是也学人,买个扇子,去给人扇,想拿点钱。
三毛想给一个看起来很有钱的客人扇扇子,可是那个客人表示拒绝,三毛不放弃,想继续做,却直接被人敲了脑袋瓜。
那个人想继续打三毛,结果不小心敲了后面一个看起来当官的人的脑袋瓜,那个人拿起拐棍,结果一不小心敲了后面一个美军士兵的脑袋,那个美军士兵二话不说直接一脚把他们两个踢倒。
这是个讽刺的鄙视链条:有钱人瞧不起三毛,当官的瞧不起有钱人,美国人瞧不起当官的。
想到这,突然觉得,毛主席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真的是太好了。
我们有毛主席,太好了!
双十街头
“双十节”是国民党政府的“国庆日”,纪念的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日子。
权贵子弟可以过得好,三毛呢?还不是饿着肚子?
“双十节”是国民党权贵的节日,而不是老百姓的节日;
“中华民国”是国民党权贵的国家,而不是老百姓的国家!
这就是当时贫民的生活状态
没有狠心
三毛为了谋生,他和在监狱里认识的那个“小癞子”一起加入了流氓团伙,他决定也去学坏,去偷东西,去抢!
但是他发现了比他更惨的人时,他动了恻隐之心。
三毛没有失去良心,可是统治者早就失去了。
三毛看到的大概是这种画面,这种画面在民国时代的上海随处可见
抢拾法币
三毛和“小癞子”同时发现了地上一个钱包,抢着去捡,一不小心撞头了。可是打开来才发现是一包法币。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这些法币看起来很多,但是注意右下角的“1948年十月画”,考虑到国民党政府治下的法币的恶性通胀,当时法币已经形同废纸(实际上早在1948年夏法币已经崩溃了),而到这个漫画发表的1948年十月,连金圆券也恶性通胀,几乎形同废纸了。
也就是说,三毛和“小癞子”抢着捡的东西,其实已经一文不值!
当时的法币已经贬值到无人问津了
抢棉遭打
“老大”要下面的“手下”们去偷棉花。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国民党统治末期,由于物资匮乏加上奸商哄抬物价,粮食、棉花、煤炭(所谓“两白一黑”)价格暴涨,棉花是很有利益的东西。
可是三毛不走运,被看守发现了,挨了一鞭子,注意,这不是普通的鞭子,这是用辣椒水和盐水浸过的带刺藤条,一鞭子下去就是一个血道子。
三毛脑袋挨了一鞭子,顶着一头血回了老窝,他抢的最多。
当时的上海,一片混乱
奖烟一支
因为三毛抢的最多,“老大”特意奖励三毛,看到三毛对自己口袋里的东西很感兴趣,“老大”把东西给了三毛,原来是香烟,但是三毛不抽烟,这个东西没有用!
这就是给“老大”出生入死的奖励?三毛悲愤不已。
没有买到
老大要三毛给自己去买东西,可是他遇到了抢购,什么都没买到。
这也是一幅末日图景:国民党政权末年,物资匮乏、民生凋敝,各种抢购时有发生,三毛遇到的就是上海1948年的抢购风潮。
1948年抢购风潮中的福州市民,图为捡食地上的大米
禁吃树皮
因为没有食物,三毛只能去街上吃树皮,结果被人围观,警察跑来驱赶三毛:“不许吃树皮!”
寒冬到了
天越来越冷,三毛和其他的“老大”手下的孩子都冷的瑟瑟发抖,没法子,只好去百货商场看衣服,聊以自慰!
民国时代的穷人,就是这种生活条件。
走得清白
三毛因为不能给“老大”交差,挨了“老大”的耳光和殴打,他感到在“老大”那不是人过的日子,他决定从“老大”那跑出,宁可继续流浪。
是的,三毛是个好孩子,他有自己的良知。
吃不消的
这是一个暗喻,国民党统治后期,民不聊生,而国民党政权却还在坚持进行反人民内战。
图中的圣诞老人,可能隐喻国民党政府,他背着一包武器,还把一个炮弹给三毛作为“礼物”,像不像把战争送给人民作为“礼物”的国民党政府?
“圣诞老人”脚下的骷髅,大概暗喻死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人民,骷髅旁边的“饥馑”和“死亡”代表了国民党统治带给人民的苦难。
三毛拒绝“圣诞老人”的炮弹,一如人民拒绝国民党战争贩子的内战路线,而国民党战争贩子,却仍旧不自知,继续推销着战争和死亡。
被挤受伤
银行家告诉三毛,拿钱和兑金申请书到中央银行,可以兑换黄金。
结果当天就发生了挤兑,大量人员受伤,三毛也不幸卷入其中。
注意那个银行家穿的鞋子一只一样,左脚皮鞋、右脚布鞋,上身穿长袍马褂,下身穿西装裤子,看起来简直不伦不类,笔者觉得这也是一种安排,张乐平不可能没理由刻意就画一个这么不伦不类的人,他创作这个人物,应该是将国民党的币制拟人化,暗指国民党的金圆券制度不伦不类。
1948年12月,上海国民党中央、中国、交通、农民等六家银行决定发售1万份兑金申请书,预定24日开始兑换,但是23日就开始排队,交通一度堵塞,图为1948年12月24日外滩中国银行大门前
兑金之谜
三毛走出医院,一路在思考,过去兑换黄金人本来就很多,为什么现在更多了?
三毛也奇怪,银行家就因为“兑金申请书”就愿真的把黄金拿出来兑换?
还有,为什么他们对金库严防死守,不随便让黄金流出?
三毛满腹疑问。
其实,这也是一段历史史实。
1948年底在上海挤兑黄金的市民
1948年年底,随着三大战役的开始,国民党意识到自己的统治即将崩溃,为了找寻一个“后路”,蒋介石秘密下令将上海“中央银行”的黄金悉数南运台湾,不慎走漏了风声,结果导致民间一片指责,国民党被迫下令允许金圆券兑换黄金,以1000金圆券兑换黄金一两,每天限1000两(实际上当时中央银行的黄金大部分被南运台湾,已经没有多少了),消息一出,引发上海的挤兑浪潮。
1948年12月24日,挤兑潮达到高潮,由于国民党“中央银行”迟迟不兑现,当天挤兑的人冲进中央银行,结果酿成7人死亡、50人不同程度受伤的惨剧(注意图中第一幅,“兑金引惨案,七人被挤死,伤四十五人”,这幅漫画实际上就是指1948年12月24日的“兑金惨案”)
三毛认为,那个银行家就是在“吹牛皮”,他根本不可能把黄金拿出来,就像他不可能把金圆券兑现一样。
混乱世界
这部漫画是系列漫画《三毛流浪记》最后一幅,从时间上看,应该描写的是1948年底到1949年初国民党统治末期的上海,一片混沌萧条的场面。
图中有牵着名犬招摇过市的有钱人,也有跟在他们背后试图偷盗的小偷;
有一群群坐在街头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也有一辆辆摆在街头的豪车;
有舞厅夜总会里酒池肉林、醉生梦死的富豪、官员,也有偷盗保险箱的入室小偷以及破产自杀的人;
有街上一群群请愿的学生,也有一个个自杀后无人收尸的穷人,更可悲的是,人们似乎对死亡感到漠不关心,纵然身边有一个尸首,活人也早已麻木,好像死人无处安置就是“家常便饭”;
而那些奸商们继续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老百姓依旧在为自己的生计发愁;
楼下是因为哄抬物价赚得盆满钵满的奸商,楼上却只有一个孤零零上吊而无人注意的破产的原主人;
远处,楼上居然有强盗入室抢劫而无人管,讽刺的是,隔壁就是警察局;
更远处,失学的孩子们在哭泣,而挤兑潮中的人们,谁也不关心他们,富人依旧悠闲地养花和经营产业,对于街上的抗议和死亡以及饥饿毫无怜悯之心;
这时,空中一架富豪专机飞过,里面的人在天上嘲笑着地上这群蝼蚁之辈……
这是一幅末日图景,也是国民党统治末年的生动写照,可怕的是,这种事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每天都在上演……
这样的社会,难道不该被颠覆?
这样的世界,难道不该被毁灭?
这样的统治者,难道不该被千刀万剐?
是的,这,就是中华民国!
是的,这,就是国民党!
是的,这,就是旧社会!
【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骑士小腿”,授权察网发布】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原标题:漫画《三毛流浪记》里展示的民国时代生活图景(2)——写给某些把民国时代“浪漫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