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随笔】从孔乙己说开去
【本文为作者王升向察网的独家投稿】
孔乙己,早就在今天的文学中上被定性,是个极具嘲讽的“怪人”。
他死读书、天天就把“君子固穷”之类的酸腐道理挂在嘴上,店主笑他,短衣帮笑他,就连小酒保也笑他。总之,就是个反面教材,一个小丑。
有的人就据此作出延伸推论:“孔乙己的人生活得一塌糊涂,因为孔乙己学的是儒家文化,而所以儒家有害”。
这个推论,怎么说呢,总觉得有点没讲到点子上。
逻辑学中有个概念,叫“混蛋归谬法”。
举个例子,就是“混蛋A对父母很孝顺,混蛋A十恶不赦,所以我们父母孝顺是有害的”;或者“混蛋A从不熬夜、生活规律,混蛋A十恶不赦,所以不熬夜、生活规律是有害的”。
是不是很眼熟,就和之前那些人说的话一样?
其实这就是“混蛋归谬法”的逻辑在孔乙己身上的体现,或者换句话说,当你说出“孔乙己的人生活得一塌糊涂,因为孔乙己学的是儒家文化,而所以儒家有害”时,就和说“混蛋A对父母很孝顺,混蛋A十恶不赦,所以我们父母孝顺是有害的”的人是一样的。
这种论调为什么错,很简单,这种逻辑犯了“非黑即白”的毛病。
就好像学了儒家就一定是只能“好”或者“不好”,而全然不看其他的问题,这就是非黑即白。
其实儒家文化无所谓好与不好。
一、笔者对儒家文化的看法
严格来讲,儒家文化是一整套哲学体系,本身是一种从春秋时代以及之后一两千年走出的一整套理论,涵盖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内容,无所谓好与不好,只是看它对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意义。
如果从这一点看,儒家显然是具有进步性的,例如儒家劝导人们向善、要做君子,要言而有信,要有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对今日有进步意义的。
远的不说,如今建设“诚信社会”,其实就是对儒家文化里“诚信”概念的再次回归。
当然,儒家文化也同样有对今天不怎么好的内容,例如儒家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这些都是在今日社会非常腐朽、不契合时代的内容,应当摒弃。
但是,我们不能就因此推论:因为有内容不好,所以我们就都不要了,就像辜鸿铭对胡适说的“倒污水把孩子也倒了”,这就不好了。
虽然辜鸿铭的一些思想比较保守,本人不怎么认同,但在这件事上,本人还是基本赞同的, 毕竟当时胡适认为中华文化应当全盘抛弃、把英美文化全面移植,而辜鸿铭这句话,就是针对胡适的“全盘移植”论的。
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需不需要复兴呢?当然需要,举个例子,儒家道德观念,就和今日社会主义道德有诸多契合之处,如果二者联合,从古人那吸取有价值的经验,显然对今日有很大的裨益。
不过有人会问,孔乙己学习儒家文化,可是儒家文化非但没有对他的行为和道德起到半点帮助,反而成了他个人的束缚:在“读书人”的身份包装下,他看不起劳动者,却又混不到功名,最后越过越穷,弄得快要要饭,儒家文化完全成了孔乙己的包袱,没起到半点益处嘛!
那就需要仔细谈谈孔乙己,为什么儒家文化这么好,他学了却成了对自己的束缚呢?
二、孔乙己的深层问题
其实孔乙己的问题,其实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孔乙己原本读过书,但是他没能考取功名,其实过去在封建时代,考取功名很大程度上不仅来源于本人的努力,封建时代的功名,是有很大的水分的。
首先,且不说封建时代屡禁不止的科举考场作弊问题,就连考官都有公然卖答案、泄题的,同时,主审的官员经常会想尽办法把同乡、同僚或者亲戚朋友的孩子优先录取,这几乎是公开的秘密,说白了,你或者有钱,可以买答案、你或者有关系,让人能“照顾”一下,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
而很显然,孔乙己没有钱买答案,也没有人“照顾”他,那么他就只能和一群作弊者以及“关系户”争功名,除非他有很高的天赋,否则他很难争赢。
所以,孔乙己考功名这一条路显然是很困难的。
但对孔乙己而言,他学的儒家思想,其中主要是为了应付考科举而学习的八股文,这类文章空讲理论,不看现实,很大程度上就会导致孔乙己在常年学习中被浸染,为人也变得“空讲理论,不看现实”。
实际上,后来孔乙己那种“君子固穷”、“者乎”、“多乎哉,不多也”之类的让人捧腹的桥段,就是孔乙己那种“空讲理论,不看现实”为人风格的言语表现,同时在这种风格下,他为了强调自己“读书人”的形式,也会常年穿长衫(那时读书人的标配),虽然长衫又脏又破,但是他在这种行为中得到了“形式满足”,这也是“空讲理论,不看现实”的行为表现。
“空讲形式,不看内容”的方式其实当时很多读书人都有,比如清末的“顽固派”和“清流派”抨击西方科学,喜欢引经据典、死抱着古典文化不放,就是“空讲理论,不看现实”思想的另一种异化,孔乙己和他们其实是一样的。
但问题在于,“清流派”那群人拿到了功名,所以没人会质疑他们“空讲理论,不看现实”的思维方式,还会认为他们博学、有才;而孔乙己没拿到,他也“空讲理论,不看现实”,就会让人觉得他严重脱离现实,这才是大家嘲笑他的原因。
说白了,孔乙己这种“空讲理论,不看现实”的行为方式,其实是完全走到“科举”套路中出不来造成的,并非儒家文化自身的问题。
当然,“空讲理论,不看现实”,这种行为在哲学中有个专门的词汇特指他们,那就是:教条主义。
换句话说。孔乙己言语中死抱着“儒家道理”不放,穿衣打扮上死守着“长衫”这个读书人的“标志”,都是典型的教条主义行为。
但是,教条主义是不能拿来吃饭的。
在教条主义下,孔乙己不屑于劳动养活自己,想保持读书人的“样子”,但是现实逼迫他必须养活自己,于是忍无可忍的他开始偷东西,不是偷别人的笔墨纸砚,就是偷别人的书,他还有自己的歪理“窃书不算偷”。
再后来,孔乙己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发现了,于是被毒打一顿,双腿残疾,却还要爬到咸丰酒店喝两口,这种生活方式,简直是让人无语。
总结一下,孔乙己的问题在于以下几点:
1.不肯接受现实,脱离实际,惹人嘲笑;
2.嘴上“仁义道德”,私下却又偷东西,还偏偏装成正人君子,过于滑稽;
3.爬也要爬到咸丰酒店喝两口,让人觉得又可气又可悲。
其实,三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孔乙己心中自认自己读书人高人一等,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所以才导致后面一连串悲喜剧。
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其实都指向一点,那就是前面说到的:孔乙己的教条主义危机。
既然教条主义让孔乙己陷入危机,那孔乙己能不能摆脱呢?
三、孔乙己能不能摆脱教条主义
其实历史上认识到科举让人陷入教条主义的人不少,远的不说,就说左宗棠。
左宗棠出身贫寒,在那个时代,科举考功名,是大部分寒门学子的希望,但他很早就看出科举并非自己路。
他在自己的生活中一直不断学习那些别人认为的“旁门左道”的知识,例如绘制地图、种植粮食、行军扎营等等,在很多人看来,他这是典型的“不务正业”,然而,林则徐却看出这个人有前途,于是在林则徐从新疆归来的时候,从自己的好友——两江总督胡林翼那里知道了左宗棠的事情,于是65岁的林则徐专门找到左宗棠,在别人眼中,左宗棠是个人生失败者,“不务正业”的典型,可是在林则徐眼里,这个37岁的布衣相公是绝世奇才,于是林则徐竟将自己在新疆考察中俄边境的资料以及如何防御俄国的资料全部转交左宗棠,并嘱咐他:“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
为什么林则徐看出了左宗棠的才能,因为林则徐意识到这个人虽然在科举中多次失利,但是他的知识,却都是些经世致用之学,是有“王佐之才”的人。而后来左宗棠果然不负林则徐的殷切期望,在林则徐去世多年后,左宗棠果然带兵进新疆,而他早年被人斥为“邪魔外道”的绘图、行军打仗、水稻种植,派上了大用场,左宗棠的军队步步为营,一边作战一边屯垦,不仅为收复新疆之战最终取得完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屯垦戍边”的策略还一直沿用至今。
回过头来,左宗棠家喻户晓,孔乙己作为和左宗棠的后辈,他应该听过左宗棠的故事,他如果学习左宗棠,多读些其他的书,不是死抱着儒家,而是博览群书、学习经世致用之学,而不是没什么现实意义的八股文,他断然不会落得那么一个下场。
如果孔乙己不单单学习八股文,而是多看道家、兵家、墨家、纵横家等等之类的书,他也许能得到更多的启发,也能看到自己人生更多可能。
当然,“经世致用之学”,不仅要会“学”,还要会“用”,如果都是死读书,那么孔乙己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充其量也不过是个博学的学究而已。
其实,还是回到原点,中国古典文化没错,关键是要活学活用。
中国古典文化有很多很有用的东西,也有不少糟粕,我们需要的是从中吸收对我们有价值的东西,摒弃那些腐朽落后的东西,才能获得长期发展,孔乙己就是没看出哪些东西好,哪些东西不好,专门吸收那些没用的东西,才造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剧,同时,专注于八股文也造成他的眼界狭窄,所以他只看到科举这一条路,而没看到很多别的可能,所以最终倒在了科举奋斗的路上;另外,他嘴上讲“道德”,心里却不将道德作为准则,所以他去偷东西,被打断腿,这也是他自己自找的——他明明可以给人抄写东西拿钱,偏要偷,被打成那熊样?怪谁?
孔乙己的悲剧,不说所有,绝大部分责任在他自己,怨不得别人,更怨不得传统文化。
四、孔乙己的教训
孔乙己的教训,至少有三个:
1.不要把书读死,不要死抱着某类知识不放,要学会广泛涉猎知识;
孔乙己死抱着八股文不放,所以他眼里只有科举,没有别的道路,当科举走不通,他还是死抱着不放,最后钻牛角尖,活活把自己困死,而左宗棠,就是因为广泛涉猎知识,让他看出了无数的机会,最终他能做出一番惊世伟业。我们也需要走左宗棠的路,不走孔乙己的路,多读书、读好书,用广泛涉猎的知识开拓我们的视野。
2.对传统文化要学会辩证性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孔乙己对传统文化是死学、死记、死用,完全不看里面的内容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完全照单全收,而且生搬硬套,用“君子固穷”解释自己的穷困;用“窃书不算偷”解释自己的盗窃行为,用长衫“彰显”自己的读书人身份,这是非常愚蠢的,我们一定要避免这种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行为。
3.不要好吃懒做。
孔乙己不是不知道自己还有别的方式养活自己,例如劳动养活自己,或者给人抄书写字,可是就像鲁迅写的“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吃懒做”,一下子解释了他为什么不肯劳动或者抄书,好吃懒做,又没有钱,那怎么办?只能偷嘛!
大家要以孔乙己为戒,不要好吃懒做,人这一生,只有奋斗才有未来,好吃懒做的人永远没有好下场,孔乙己就是教训。
最后,鲁迅创作“孔乙己”这个人物,真正的目的不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是讽刺那些死抱着旧思想不放的旧派读书人愚蠢,他设定孔乙己最后死得无声无息的结局,其实主要是用这种深沉的悲剧来提醒广大知识分子,要多走向社会、走向人民、走向时代,这样才有未来。
也许鲁迅最后的设定相当残酷,但是也只有这样,读者才能看到悲剧背后的一些深层次的思想。
毕竟,写悲剧,是为了让悲剧不再重演。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history/201910/51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