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邱少云 --坚决反击对烈士的恶意解读
纪念邱少云
作者:师伟 来源:现代质量微信号
现在是2015年10月12日下午4时许,63年前的这个时刻,邱少云同志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邱少云(1926~1952),生于重庆市铜梁县少云镇玉屏村邱家沟。9岁丧父、11岁丧母、13岁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1952年10月12日在潜伏阵地被美军打到身前的燃烧弹引发的烈火覆盖,为避免暴露,放弃自救壮烈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向邱少云烈士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追认中国共产党党员。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委会授于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重庆市建立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
整个抗美援朝期间,同时获得朝鲜英雄称号、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的志愿军将士仅十二位,分别是——
彭德怀(1898~1974),志愿军司令兼政治委员;回国后任国防部长、三线建设副总指挥;
杨根思(1922~1950),第二次战役中断敌逃路,弹尽后拉响炸药包与四十余敌同归于尽;
黄继光(1931~1952),上甘岭战役期间舍命飞身堵枪眼,为战友消灭敌火力点创造条件;
孙占元(1925~1952),上甘岭战役期间双腿被炸断,滚入敌群、拉响手雷与敌同归于尽;
杨连弟(1919~1952),清川江大桥指挥架桥时,被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弹片击中而牺牲;
邱少云(1926~1952),解放战士,攻击潜伏中不幸被中敌燃烧弹,放弃自救,光荣牺牲;
伍先华(1927~1952),解放战士,江原道金城郡战斗中拉响炸药包与敌火力点同归于尽;
许家朋(1931~1953),石砚洞北山反击战中炸药包淋雨未响,毅然以身体堵枪眼而牺牲;
李家发(1934~1953),金城战役反击南朝鲜的轿岩山战斗中,七处负伤后堵枪眼而牺牲;
胡修道(1931~2002),上甘岭战役中,一个人一天内打退敌人41次进攻,歼敌280余人;
杨春増(1929~1952),江原道金城座首洞战斗中,弹尽后拉响手雷与三十余敌同归于尽;
杨育才(1926~1999),金城战役中率部消灭敌精锐白虎团团部,《奇袭白虎团》主角原型。
当我写此文纪念邱少云、查阅英雄们的英雄事迹时,心潮越发澎湃、心情更加激动,对英雄们更加感慨——遥想1900年八国联军占了中国首都北京、烧杀抢掠兼故宫阅兵,1937年日寇占了中国首都南京、更是野蛮屠城且至今狡辩,那时的中国人是何等的屈辱卑贱、何等的消沉绝望!
然而区区五十年后和十三年后,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和几乎半个地球的国家开战——这不但是地理意义上的、更是经济意义上的:1950年仅美国一国 GDP就占全球27.9%(另有英国6.7%、法国4.2%)、而中国是3.6%。军事上仅仅正面过招的就有16国联军加李伪军,但我们出战不到两月就攻占李伪政权的首都汉城——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壮举!
中国近代的大国地位,始于抗美援朝!
在这样一场物质差距悬殊的战争中,面对朝鲜东西海岸洞开的不利地形、战略回旋余地小的不利形势,志愿军居然从鸭绿江打到三八线甚至三七线,伤亡和对方基本持平,迫使美国签字认输!简直是持续开挂的表现!
除了领袖毛主席的决心和气魄、全国人民的高涨支持(报名参加志愿军者达到2000万、筛选被称为选女婿)、苏联的暗中助力,战场上则全靠上下拼死、拿血肉之躯对抗敌人的钢铁洪流英勇战士,期间涌现出来千千万万英雄和奇迹就不足为奇了。前述十二位就是英雄们的杰出代表,其中孙占元、黄继光、杨根思、杨连第、邱少云等更是被誉为抗美援朝五大烈士。足可见邱少云烈士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然而客观而言,除了作为最高军事指挥员的彭总,其余十一位战斗英雄中,论直接战果而言,邱少云烈士是最不突出的,可是为什么他能列十二位之中、甚至五大烈士之中呢?完全是因为邱少云的牺牲的惨烈程度超出常人的极限乃至想象——
就我们这些和平环境中的普通人而言,与敌同归于尽的猛烈爆炸是可以接受的,甚至以身体堵枪眼也是可以下决心来尝试的,因为这样的牺牲是一瞬间或短时间发生的,尤其是意识很快就失去了,痛苦过程不至于太煎熬,可是惟独这长时间的烈火焚烧让人不寒而栗!
我本人曾有过两次稍稍挨得上边的经历,一是1996年在沈阳出差,在招待所开水房打开水时滑倒、半壶不算开的水浇到胳膊上,疼得两个晚上没睡觉,必须要趴在床上把胳膊浸在冷水中才可能眯一会;二是有一次按摩拔火罐,师傅手潮,罐子按在背上后里面还在冒火苗,疼得我嗷嗷叫——没错,是嗷嗷叫。
这两次疼是疼,但都伤得不重,甚至疤痕都没,医学角度看大概在低级别的一度和浅二之间(烧伤级别是三度四分法:一度、浅二、深二、三度,最疼的是浅二、深二)、而且可以通过瞎叫唤以缓解疼痛,邱少云牺牲的过程无疑经过了所有级别,所以他能在烈火中居然不动不哼、直至牺牲,其勇气和耐受力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壮哉!邱少云!
伟哉!志愿军!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回顾一下邱少云烈士的牺牲——
战斗背景:
消灭盘踞在朝鲜中部山区平康和金化之间的391高地的美李军队,该高地是突入我方战线的一个楔子、必须拔掉。我军阵地到391高地之间,有着一段约1500多米宽的开阔地,白天通过会在敌优势火力下遭受重大伤亡;
我方意图:
派遣一支小部队于战斗前一天夜间运动到敌阵地前沿潜伏,战斗打响后迅速与敌接战,为后续部队冲锋创造机会。潜伏任务安排给邱少云所在部队的52人(本部48人,临时增加4名了医护及话务人员);
潜伏过程:
执行潜伏任务的战士们进展顺利,11日夜间出发到达预定地点、离敌最近仅有三十米。12日上午在敌侦察射击中我方已经有伤亡,下午敌机来侦察并投下燃烧弹(敌阵地也有发射燃烧弹的)、四枚落到潜伏区附近,其中一枚落在邱少云身前两米引发燃烧、另有燃烧液溅落到邱少云左腿(时间大约四点左右),然后邱少云被烈火渐渐吞没,约半小时后牺牲——战后发现烈士手指深深抠进泥土,说明并不是立即失去意识。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能看到的资料中,对邱少云烈士的牺牲细节描述有不同的地方,我觉得这个很正常——
1、在紧张的、瞬息万变的、敌人火力绝对占优的战场上,旁边的战士不可能像我们现在这样只盯住邱少云;
2、战友们也许尚未意识到那时发生的事情是什么情况,所以未关注细节——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我们是不一样的视角,我们是端着茶吹着空调搞事后复盘、当然可以选择性地搞事无巨细,而亲历者当时所看到的其实是众多事件中的一件,不可能准确判断到底哪些该作为重点观察和记录的对象,所以越是描述细致且众口一词的历史事件、杜撰的可能性越大;
3、年代久远、亲历者的记忆出现偏差或信息传递中有失真和扭曲。不信的话请你们全家分别回答一下:一周之前你们晚饭吃的青菜是什么?我敢保证答案五花八门甚至一脸茫然——七天之前的信息尚且如何,那么我们就更不可能要求得到几十年前的细节了。
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邱少云烈士的牺牲发生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保证了战友的安全和战斗的胜利!这,对我们后人而言,已经足够了!
当然在确立大方向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继续研究当时的细节,但必须要强调的这是为了对烈士负责、挖掘烈士更多伟大的亮点以表彰烈士的忠勇。
比如曾有人质疑为什么烈火中邱少云的武器没有燃爆——有解释邱少云当时只带了剪开铁丝网的大剪刀或工兵铲,我认为这个解释不合理,因为带武器并不影响潜伏、而且战斗开始后用得上——邱少云纪念馆的烈士遗物就包括当时的武器,局部有烧燎痕迹,之所以没有燃爆是因为被压在身下,而邱少云受伤部位在背后。和武器同时展出的还是身前棉衣残片,没有火烧的痕迹、也可以作为有力证据。另外武器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燃爆的,不信的话你弄点汽油放在矿泉水瓶里烧烧看。
所以善意严谨的研究是可以的,我们反对的是那种带着怀疑态度的无聊研究,比如拿什么人体生理学说事的,你们这些猥琐的货也就配研究纯生理级别的破事了,要知道人体的潜能是超乎想象的——1991年寒假,我是我们宿舍最后一个走的,那时突降大雪、雪停了晚上我被冻醒,在床上扑腾两下,然后居然一下子从一边上铺跳到对面上铺去了(宽度看照片、容得下一堆人的),注意要避开扶手、路线还是斜线,而我的跳远成绩很差——这个动作后来再也没做出来过,而且闻者无人相信,因为体育生也做不到。
除了反对庸俗的研究,我们还要坚决反击对烈士的恶意解读,甚至轻浮的玩笑也是混蛋行为,而质疑、毁谤、侮辱更是王八蛋行为了——看老子口型:我去你妈个波依!
看看下图,你知道我在说什么的——
邱少云烈士的生命是短暂的,他走得那样匆匆,甚至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但他在烈火中得到了永生,他的生命是光辉的生命,他的伟大事迹刻在我们这个民族记忆的深处!
今天,我们不但要纪念邱少云烈士,还要纪念所有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的烈士,他们为国家的振兴献出了一切!
谨以此文先给邱少云烈士!
邱少云烈士永垂不朽!
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
[page]
延伸阅读:
抨击网络侮辱邱少云烈士言论 习近平为共青团点赞
2015年8月10日,中国青年网发表署名文章,文中透露,在上月初召开的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共青团引领团员青年就网上侮辱邱少云烈士的现象进行抨击提出表扬,称赞团员青年的行动压住了歪风邪气,弘扬了正能量,做得好。
文章作者系中国青年网评论员“吕惟思”,刊于该网“中青网评”频道。
今年4月,微博大V@作业本转发了一条加多宝称赞其“与烧烤齐名”的营销微博,随后,其侮辱烈士的微博旧文被网友发现——“由于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最终食客们拒绝为半面熟买单,他们纷纷表示还是赖宁的烤肉较好”,引发舆论谴责。据中青网消息,6月,邱少云家属委托律师起诉孙杰(@作业本的真名)和加多宝。
7月6日至7日,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以下为吕惟思文章,原标题《担当起清朗网络护苗成长的历史重任》(http://news.youth.cn/gn/201508/t20150810_6982229.htm):
随着“互联网+”时代蹁跹而至,从价值观养成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讲,网络空间已经超越线下空间,跃居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第一空间”,成为影响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筑梦空间”。青少年在网络空间成长发展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就从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重大战略和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的重大任务。贯穿网络强国战略和清朗网络空间的一条主线,就是要通过网络空间在青少年中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必须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坚持为党分忧、为民谋利,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所开展的各种活动,多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多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感情、激发动力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对共青团引领团员青年就网上侮辱邱少云烈士的现象进行抨击提出表扬,称赞团员青年的行动压住了歪风邪气,弘扬了正能量,做得好。这就要求共青团等群团组织要积极构建网上网下相协调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格局,担当起清朗网络空间和护苗成长的历史重任。
老战友拍桌回应诋毁邱少云者:“我看着他牺牲”
湖北日报 2015-08-09
图为:回忆邱少云牺牲时的情形,郑时聪老人满脸悲痛,泣不成声。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李彦睿 通讯员 阮璐
近期网络上充斥着一些对人民英雄的各种抹黑、诋毁言论,中央主流媒体发起“为英雄正名”系列报道,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当听到有人质疑“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常识时,87岁的郑时聪老人异常激动,拍着桌子:“英雄就是英雄,哪容得胡说!”“我看着他牺牲,请功报道也是我写的,邱少云是个了不起的人啊!”郑老一遍遍地重复。
烽火岁月结识战友邱少云
8月2日,记者来到建始县,在郑时聪大儿子郑明建的带领下见到了这位老革命。
时值正午,郑老泡了一杯清茶,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郑明建告诉我们,1990年老人从建始县粮食局退休以后,就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
见我们进屋,老人十分高兴,示意我们他有些耳背,于是接下来的采访提问我们便以书写进行,老人口述作答。
记者手书:听说您是邱少云的战友,我们想请您介绍一下您入伍的经历以及和邱少云的战友之情。
郑老看了一眼字条,笑了笑,随即开始了良久的沉默。他拿起纸巾擦起了眼泪,静静地讲述一段难忘的岁月。
1928年11月17日,郑时聪出生于四川省资中县,1950年考入四川军政干校,当年7月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29师87团3营9连担任宣传员,那正是邱少云所在的连队。
1951年3月,部队随29师入朝参战。4月,战士们在朝鲜临津江畔的洛家山经历了第一场战斗。战斗异常惨烈,我军取得了胜利,但9连仅剩包括邱少云在内的19人。1952年,第10军29师原师长周发田升任第15军副军长,他带领第10军29师被编入第15军,于是便有了后来的英雄连队——第15军29师87团3营9连。
在郑老眼中,邱少云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时邱少云在9连1排,因为工作关系,郑时聪经常到各排开展宣传工作,因此就认识了他。在郑时聪看来,邱少云十分朴素,其他再无太多的记忆,但后来的一次战斗,邱少云成了郑时聪心中最了不起的人。
那场战斗便是攻打391高地,时间是1952年10月12日。
亲眼目睹邱少云壮烈牺牲
说到这里,郑老不断地用手指叩击着桌面,哽咽着说:“邱少云……邱少云就是……在391高地……被燃烧弹……烧死的……”说完这句话,郑老长时间倚靠在沙发上,泣不成声。“391高地是一块沼泽地,芦苇丛生,我们在那里埋伏了一个昼夜。拂晓时分,敌人开始投射燃烧弹,点燃了芦苇丛,邱少云和另一个战友李士虎都被大火烧着了。”郑老不断摩挲着自己的头部和双手,焦急地向我们描述邱少云牺牲时的悲痛场景,“邱少云一动不动,双手因为剧痛用力地攥进沼泽地,除了手肘以下还是完好的之外,他全身都被烧焦了。”
记者手书:邱少云当时怎么没有躲?
“391高地前后都是开阔地,根本没有躲的地方。我们是先遣的加强连,攻下391高地后,将会把阵地向前推进2公里,全师都从四面八方来支援我们,为了不暴露,邱少云怎么会躲?”老人摇着头说,连队在美军的阵地前打了20多分钟,消灭了美军一个连,抓了5个俘虏。
战斗结束后,郑时聪怀着敬佩之心写了一篇稿件,交给团组织股股长任善纪为邱少云请功,指导员带着连队胜利的成果到军部汇报后,随军记者郑大藩随后就根据采访以及军政委的评价、指导员的汇报和郑时聪的稿件,撰写了报道《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当提起小学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的作者李元兴时,老人很激动,“哎呀,我一直在找这个人啊!李元兴和邱少云是一个班的,我还有他的照片,他现在还在世吗?”郑明建说,老人一直记挂着这个人,但一直没有他的消息。郑老说:“在那场战斗中,邱少云和李元兴立了一等功,我立了三等功。”
邱少云曾将自己的照片赠予郑时聪
记者手书:现在有人质疑邱少云,您对此想说些什么?
老人没有马上回答,默默擦拭着眼泪,让郑明建给我们拿来了一本书。
这本书名为《我心有歌——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作者郑时文,是郑时聪的五弟,郑时文和两个哥哥一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翻开该书第11章描述上甘岭战役的文字,《邱少云的沉默》便是郑时文根据郑时聪的述说如实记录下来的。
有媒体曾报道,邱少云生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但郑老手中,就有一张邱少云亲手赠予他的照片。
该书的第168页就刊登着邱少云的遗像和介绍邱少云英雄事迹的现场照片。“可能现在全国就只有这一张邱少云的照片了吧。照片是邱少云生前赠送给父亲的。我父亲排行老三,大家都喊他‘三哥’,照片背面有邱少云的亲笔字:‘赠三哥’,照片曾提供给志愿军展览馆公开展出。五叔写这本书时,我父亲将照片借给了他。”郑明建说。
在与郑明建交谈间,郑老突然拍桌骂道:“这些混账东西!”对于一些人质疑邱少云,老人无比愤怒,“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不会懂,在大火中邱少云的确是一动不动地趴着,在我心里他永远是最了不起的人!”
郑时聪告诉我们,1951年4月洛家山战斗结束后,连队仅剩的19名战士每个人都照了一张照片。大家怕自己不知什么时候就倒在战场上了,关系好的战友们之间便互赠了照片,给对方留个念想。邱少云和郑时聪便在这种情景下互赠了照片。
郑老从网络上得知,邱少云的亲人凭着对他的记忆,在家乡为他塑了一尊铜像,但郑老不知道铜像是怎样的,他很想让邱少云的亲人们知道自己手中有邱少云的遗照。
参考:地震中屡现母亲救子突破生理极限
汶川地震中母亲以身体护儿子于废墟中
(新民晚报 2008-05-23 赞美汶川地震灾区的伟大女性)
都江堰河边一处民宅废墟下,救援人员奋力挖掘,突然,一个令人震惊的场景出现在眼前:一位年轻的母亲双手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红扑扑的小脸与母亲粘满灰尘的双乳形成鲜明的对比。随队的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妇科医生龚晋从母亲抱孩子的姿势看出,年轻的母亲是在很刻意地保护自己的孩子,就是在临终前,她把乳头放进孩子的嘴里。
同样是位年轻的母亲,在楼宇倾塌的一瞬间,她用身体护住身子下的婴孩,她的孩子只有三四个月左右。孩子得救了,年轻的母亲带着无限的不舍和眷念乘风而去。随行的医生在年轻母亲的手机里发现一则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雅安地震中母亲护子一动不动
(人民网2013年4月21日 灾区感人瞬间:孩子走了 母亲还保持怀抱的姿势
http://cpc.people.com.cn/n/2013/0421/c64387-21219121.html)
2013年4月20日,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五星村九组,用身体护住儿子的妇女被救出
“母亲蜷曲着身体,用上半身护着一个没有穿裤子的小孩子,都一动不动。”昨日上午,当雅安市消防支队特勤中队副中队长杨文博和他的战友清理废墟时,眼前的一幕让他们感动不已。
看到此,杨文博和战友们都加快了救援进程。妇女被救了出来,她的双手仍保持着抱的动作,但她怀中的孩子却已全身冰凉
网友回应“在烈火中一动不动违背人的正常生理”的质疑
正常人被火烧到的时候,必然疼痛难忍,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一动不动呢?这是因为人脑的痛觉是一种特殊的感觉,受人的意志影响。在危急时刻,人的精神意志完全可以压倒痛觉。
意志压倒痛觉的例子很多:比如许多人被处以凌迟、火刑、烹煮等痛苦而缓慢的极刑,不但不呻吟还破口大骂,气绝方休;比如越南战争期间,僧人释广德 自焚而死,纹丝不动;比如运动员骨折、脱臼、韧带拉伤,仍然忍痛完成比赛,并夺取胜利;比如战士在冲锋时奋不顾身,结束战斗后才发现自己身上有惊人的伤口,而自己完全不知道什么时候受伤。
2008年有一部科教片《挑战极限 Human body:pushing the limits》,曾经介绍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女攀岩运动员从18米高的悬崖坠落,摔断了右腿和左侧骨盆,右膝开放性骨折。在强烈的求生欲望下,她忍痛爬行了两天,最终获得了救援。对此,医生、科学家的解释是,痛觉并不是一种明确的感觉。痛觉不像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在大脑中没有明确的感觉区域。痛觉的作用是提醒大脑肌体处于危险之中。反过来,大脑的意志力非常强韧的时候,大脑能分泌脑啡肽(脑内吗啡),甚至自动阻断痛觉传递。在女攀岩运动员的例子之中,求生的欲望压倒了痛觉。其它的例子也是如此。
邱少云当时的情况即是如此。不过,压倒痛觉的,不是邱少云个人求生的欲望,而是战友们的安全和对胜利的渴望。在邱少云的大脑中,战友的安全和对胜利的渴望,不但压倒了求生的欲望,更压倒了痛觉。
这种情况,并不违背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为了战友的安危和夺取胜利,忍受极大的痛苦,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就是军人生理学的科学机理,这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
这是一些以个人利益至上的自私自利的人,无法理解的。对他们来说,个人生命都牺牲了,战友的死活,战斗的生理,还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所谓质疑的目的不是质疑,而是诋毁。对于历史英雄的诋毁,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一些人,打着重新发现历史,质疑历史,树立正确英雄观的旗号,逐个诋毁中共宣传的各位英雄人物。比如,去年发生过《炎黄春秋》诋毁狼牙山五壮士的事件。再比如,对董存瑞、黄继光、雷锋和刘胡兰的诋毁。
这些人的目的不是真正关心历史。事实上,他们提出的所谓历史问题,很多都是精心编造的谣言。造谣只需要上嘴唇碰下嘴唇,辟谣则需要详细的考证功夫。所以,造谣容易,辟谣难。何况,戳穿一个谣言以后,很快又能编造一个新的谣言。这一点也不难。秦火火不就是靠这个吃饭的吗?他就编造过有关雷锋的谣言。
(摘自网友MRandson文章:邱少云、脑啡肽、军人生理学、诋毁英雄与历史虚无主义)
重庆市铜梁区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馆长关于邱少云烈士英雄事迹的说明
重庆铜梁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内,抗美援朝的老兵们在邱少云雕像前合影。
(2015年4月21日)
各位朋友、各位网友,大家好。
我叫王成金,目前是重庆市铜梁区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馆长。邱少云这个伟大战士、普通一兵的英雄事迹,曾感动过童年的我、青年的我以及步入中年的我。作为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馆长,我可以这么说,少云精神每天都鼓舞着我。我以能在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工作而感到幸福和自豪。
近期在网络上,歪曲烈士事迹或对烈士事迹持怀疑态度的言论时有出现。作为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馆长,我有责任,有义务将烈士的真实事迹,通过网络讲述一下,以破除网络上的无端猜疑。
邱少云于1926年春生于重庆铜梁,1949年被国民党拉去当壮丁,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2年10月12日,在朝鲜战争“391高地”战斗中光荣牺牲。
其主要英雄事迹如下:
1952年10月,敌军“夏季攻势”失败后,又发起了“秋季攻势”,占领了朝鲜平康,以金化之间的“391高地”严重威胁着我方部队结合部的安全。为了把战线向南推进,我军必需拔掉“391”这颗毒牙。驻守“391高地”的是李成晚部队的一个加强连,“391高地”离我军阵地有着3000平米的开阔地,因此部队决定用潜伏作战攻打“391高地”。志愿军500多名官兵于1952年10月11日晚上12点以前,按计划潜伏在“391高地”下的草丛中,要等到第二天下午5:30发起总攻。
10月12日上午10点,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敌人一个班下山来巡逻,发现我潜伏战士,于是慌忙地往回跑。在这万分危机的情况下,指挥员立即命令用炮火轰击,把一个班的敌人全部消灭在半山腰。住在“391高地”的敌人听到炮声,以为山下有小分队在活动,于是盲目地从南方派出直升飞机在潜伏区上空投下燃烧弹和烟雾弹。突然,一颗燃烧弹落在离邱少云两米远的草地上。飞崩的燃烧液溅到了邱少云左腿上,倾刻之间身上的伪装草燃了起来,衣服也燃了起来。这时,邱少云非常清楚自己身后有一条水沟,只要在水沟里滚动一下,身上的火全部就会熄灭。但他没有这样做,因为这样做,就会暴露目标,500多名战士的生命将会受到威胁,作战计划就会功亏一篑。不一会儿,火蔓延到他的全身,他以超人意志和毅力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直至被大火浓烟完全包围,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没有挪动一寸土地。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这一幕,潜伏在附近战士都亲眼目睹。
邱少云完全被大火、浓烟包围后,确切是什么时候结束生命,任何人(包括他身边的战友)都无法求证。但烈火是导致他牺牲的因素,这一点是肯定的,无疑的!至于邱少云完全被大火包围后是否因吸入大量的浓烟导致窒息、晕迷,也是任何人(包括他身边的战友)都无法求证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从燃烧弹落在离邱少云两米远的地方起,到被烈火刚刚包围整个身体的这个时间段,邱少云还活着,有清醒的意识,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强大意志,忍受着一般人难以忍受的肉体被焚烧之剧痛。这说明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在支撑着他,直到生命结束。
邱少云战士确实有着极强的集体主义观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是毋庸置疑的。今天,我讲出烈士事迹,希望广大群众和网友们不要去做无端的猜疑。我们应该以邱少云战士为榜样,以他的精神为动力,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
(中国青年网2015-04-22 原题:邱少云纪念馆长驳质疑英雄声音:大火烧20分钟 http://news.youth.cn/wztt/201504/t20150422_6592508.htm)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510/25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