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挑拨群众”?——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出发
- 时间:2016-07-12 11:01
- •来源: 刘老师的微课堂微信公众号
- •浏览:
- 评论:0
引子
“挑拨”是一个动词,原意指拨动,挑动,引申义为唆使,“播弄是非”,我们此处讨论的自然是后者的意思。“挑拨”就形式和目的上来说,与“欺骗”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对他人施以言语或行动,来达到自己的某些目的。“挑拨”就内容上来说,不同于“欺骗”,因为“欺骗”大多讲的是谎话、假话,而“挑拨”则不然,挑拨者亦真亦假,甚至他说的话可能全部都是对的,但同样属于挑拨。
“挑拨”的本质不在于真假,而在于创造区分、对立、冲突,进一步达到自身目的。通俗地说,“挑拨”就是找准不同人和物之间的差别,告诉他们这种差别存在,并且使他们相信这可以成为他们冲突对立的理由。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十六计里“借刀杀人”、“反间计”甚至“远交近攻”都可以看作是“挑拨”的一种。
(另外上图来自百度,我不是想黑谁,真的……)
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强大以及“新媒体”的“小众传播”不断兴起,“挑拨”群众的实践数见不鲜:他是人贩子,你是孩子他爸,所以你就应该同意人贩子全部被判死刑,这样你的孩子就安全了;他是外地人,你是本地人,外地人素质低还抢本地人饭碗,所以你就应该鄙视他、排斥他;他开的是日本车,你是中国人,你就应该去砸他的日本车,买我家的美国车……
那么“挑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如何挑拨他人或防止被人挑拨呢?
正文
上过刘老师马原课的同学都应该知道,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出发,矛盾是具有普遍性的,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同时每一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矛盾运动。那么矛盾是什么呢?矛盾是对立,是差异,是不同,譬如生和死,譬如美和丑;矛盾又是统一,是联系,是转化,譬如生人可以变死人,美人可以丑人。什么是矛盾的终结呢?那就是完全相同,没有区分的时候,就如老子曾说,“天下皆知美之唯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有丑的概念,才有美的概念,有恶的概念,才有善的概念,如果都一样,那么就什么都没有了。
“挑拨”的基础就在于矛盾的普遍性,因为矛盾具有普遍性,所以差异和冲突普遍存在;而只要有差异和冲突,就可以成为你去忽悠别人的理由。就好比人的口味,有人喜欢吃甜豆腐,有人喜欢吃咸豆腐,这就是一种差异;又好比信仰,有的信基督,有的信真主,有的啥也不信,这也是一种差异。这些差异,只要挑拨得当,都可以使得当事人产生行动,并进一步满足自身的利益。挑拨范围小者,可以唆使甜咸二党贴吧撕逼,满足自己的阴暗心理;挑拨范围大者,可以鼓动世界圣战、恐怖主义,来促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挑拨”行动的要害在于矛盾的特殊性,因为矛盾具有特殊性,所以尽管差异和冲突普遍存在,但这些矛盾不一定足够成为他人按照挑拨者意图行动的理由。“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人和人之间既有相同之处、相通之处(普遍性),又存在差异之处、区别之处(特殊性)。人与人相处受到这些差异的影响,有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两人的巨大冲突,譬如美丑带来的嫉妒、贫富带来的对抗;有的差异则可能影响很小,甚至促进双方相处,譬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行必有我师”,都是从差异中促进自身,改进关系。今天我们既然“挑拨”,那目的就肯定不是为了促进相处,而是激发冲突了。由于矛盾的普遍性,我们并不缺乏制造冲突的理由,但关键在于这个理由是否能够造成足够大的冲突;挑拨的目的,则在于让你相信,他所说的理由是足够大,达到你们之间应该产生足够大的冲突。至于事实上这种理由是否足够呢?多半是值得怀疑的。就好比同寝的同学,一个睡得早,一个睡的晚,这种生活习惯的差异就会造成小冲突,如吵吵架,分寝室;但如果挑拨者插足,他就会以生活习惯为理由,让你觉得你俩的矛盾十分激烈,甚至“不共戴天”,让你俩从好友变成仇敌。
这种情况现实当中多不多呢?多,很多。从历史上来看,信仰是一种差异,有人利用这种差异挑起了恐怖主义;种族是一种差异,有人利用这种差异挑起了世界大战——信仰和种族是不是在那个时刻足够成为这种大规模激烈冲突的理由呢?不是的,这一点后人看的很清楚,种族和信仰只是“挑拨者”用来挑动双方的借口,根本目的是为了自己“渔翁得利”罢了。从现实来看,犯罪与否是一种差异,有人把犯罪者和未犯罪者之间的差别可以扩大,譬如之前网上流行的“人贩子都应该判死刑”的这种言论就是如此,通过挑拨群众与犯罪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扩大二者的冲突,使得群众认为这种差别才是二者之间的根本矛盾。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妨反过来问一句,这种差异真的是“根本矛盾”吗?或者说,是不是给人贩子判死刑,以后就不会有这种罪行了?是不是把所有罪行都给判死刑,以后就不会有任何罪行了?当然不是的。我们知道,犯罪是需要惩戒,来减少类似的行为发生;但许多犯罪的根本原因来自于社会现实,来自于恶劣的生存环境。环境才是根本矛盾,如果不解决这个环境问题,严刑酷法也是没有用的,无罪者也会变成犯罪者,甚至有人干脆破罐子破摔,“等死,死个大新闻可乎?”,采取更加极端的报复手段。那么为什么这种言论依旧甚嚣尘上呢?自然是有心人在挑拨了,挑拨的目的不是为群众解决问题,而是为自己谋取利益,有的是心理上的病态满足,有的是产品营销、政治对立等等现实中切实利益。
总结而言,挑拨的本质从普遍性和特殊性出发,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信息压制,二是智商碾压。从信息压制出发,挑拨者可以摆出“我读得书,多不会骗你”的姿态,让其他人以为他掌握了“根本矛盾”之所在,从而不得不接受他所给出的信息和意见,最典型的就是“造谣生事”。从智商碾压出发,由于被挑拨者缺乏小心谨慎的思考思维能力,即便某些时候挑拨者给出的信息漏洞百出,逻辑毫无道理,被挑拨者依旧可能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被买了还在给人数钱”勒。
结语
近来洪水为祸,偏偏或有人造谣生事,或有人浑水摸鱼。我一直在想“针砭时事”和“唯恐天下不乱”有什么区别,现在我明白了,同样看是在“挑拨”政府和群众关系,但一者是抓住了根本问题,是为了解决当前矛盾以防止更大的矛盾和冲突的发生;而另一者确实鼓吹和扩大当前问题的严重性,把现有的矛盾尽量扩大化,而非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来的。那怎么防止自己被人忽悠呢?也得从以上两点入手:一是多读多学,积累信息优势,知道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各个方面;二是多想多思,学会抓主要矛盾和根本矛盾。
当然,如果实在做不到,就少传谣吧,别把自己都不确定的事情当真,那也是极好的。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