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立忍的傲慢与偏见为何如此自信?

基于虚幻的“制度自信”把大陆当成假想敌有意制造对立对抗意识的举动,本身就像堂吉诃德把风车当成魔鬼持矛搏斗一般可笑。但吊诡之处在于:眼下这种“台湾意识”成为台湾大多数民众认识的情形下,戴立忍和此前的周子瑜等人堂吉诃德般的举动竟被抬高到英雄斗士的地位,收获着台湾民众的同情与膜拜。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

戴立忍的傲慢与偏见为何如此自信?

【摘要:基于虚幻的“制度自信”把大陆当成假想敌有意制造对立对抗意识的举动,本身就像堂吉诃德把风车当成魔鬼持矛搏斗一般可笑。但吊诡之处在于:眼下这种“台湾意识”成为台湾大多数民众认识的情形下,戴立忍和此前的周子瑜等人堂吉诃德般的举动竟被抬高到英雄斗士的地位,收获着台湾民众的同情与膜拜。】

 

赵薇电影事件的舆情继续发酵,随着话题热度的升温,更多的讨论者参与其中。这是好事,我们乐意看到,越多样的声音参与讨论,事情的本来面目就越可能得以澄清,真理就越有可能得到扞卫,越多的人民群众就更有可能受到启发。

但是,网络舆论的兴奋点总是匆匆即逝。最近这几天的讨论虽然火热,但是却有意无意地冷落了这个事件最初的导火索——戴立忍本人。戴在几个大陆网民广泛关注的问题如“是否承认九二共识”、“是否公开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上面的含糊其辞,是让大陆民众分外失望的。这也是戴及参演电影遭到大陆民众抵制的根本原因。两岸关系问题是中国内政外交领域中的最核心问题,也是大陆舆论场上集聚民意能量最多、最容易被一点小火星就引燃甚至引爆的话题。戴立忍无视这一中国广大民众的基本心理认知事实,却又要在大陆发展业务,最终遭到大陆民众的抵制,承担了他应当承担的代价,是意料之中、更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但在抵制戴立忍之外,有两个问题,似乎值得我们更多的重视与持久的反思。

第一个问题是?戴立忍的傲慢与偏见来自何方?

不论我们是否愿意看到,需要注意的一个事实是,戴立忍对两岸政治许多核心问题的态度,在台湾一般民众特别是青年人中,绝非个例,甚至代表了一种普遍化倾向。从大陆民众的立场和认知来看,一个不敢公开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不愿意公开表态支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演员,就等同于台独分子了。但实际上在台湾,对于台独的界定,与这有着巨大的差距。

在台湾本地,民众对大陆的态度可以分三种:一是中国意识,就是认为两岸本属一家,只是因为人为原因造成分隔,但最终还是要统一的,持有这种意识的,主要是年纪较大的一部分人,很多是从49年赴台的,这部分人大概占10%。二是台湾意识,就是认为大陆和台湾是两个国家,大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民国,两者的意识形态、法统渊源都不一样,虽然分享了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长远看还是各自为政,台湾需要仔细守护自己的政治生活方式。这就是作为台湾独立过渡阶段的“两个中国”论,虽然与直接谋求福摩萨共和国的激进台独有所区别,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这部分人比例很多。三是台独意识,这部分人认为,台湾连中华民国的那部分法统渊源都不需要了,是一个完全与大陆隔绝所有历史文化联系的独立政治体,并会进一步培育“作为台湾的台湾”意识。前几年陈水扁当局力推的“去中国化”就是这一思路的体现。这一部分也占10%。

从大陆民众的角度来看,只要不承认一个中国、不承认两岸统一的历史前景,那就是台独。而台湾,有所谓急独与缓独、名独与暗独之区别。因此,戴立忍的许多言行,在大陆民众看来属于台独,但在台湾,却只是代表了相当多民众的认识水平。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一方面戴立忍不肯明确说支持一个中国,另一面似乎又显得很委屈的样子极力否认自己倡议台独(而不是反对台独),两岸在话语概念上的错位给戴立忍看似矛盾的行为提供了一定的从其自身角度看的合理性空间。不得不说,经过李登辉、陈水扁时代的洗脑,戴立忍的态度在目前的台湾有着一定的普遍性。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事实。

台湾大多数民众以所谓的“台湾意识”自诩,某种程度上不过是自我欺骗,这种所谓的“台湾意识”与台独意识之间,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只要否认一个中国的历史事实和两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不管支持的是“作为中华民国的台湾”还是“作为台湾的台湾”,都是在事实上制造两岸分裂的行为。尽管这种“台湾意识”目前还拿一些所谓的中华民国的旧旗号遗产充门面,但也于事无补,只要台湾独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期存在的想法得以实现,随着时间延续,今天那些台独分子搞的“去中国化”的招式他们有朝一日也会舞弄起来。

但是,我们也需要面对现实,对台湾大多数民众的所谓的“台湾意识”作一些冷静的分析。从实际上来看,台湾大多数民众之所以会对自己的“作为中华民国的台湾”有那么大的好感与认同,并以此拼命维护这种身份感,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两岸长期隔离的历史与台湾当局的大力宣传塑造,从新中国建国至今,两岸因为人为原因造成的对立和隔离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最初的那一部分赴台老兵一代早已凋零殆尽,他们的子女辈对大陆的印象和感情认同自然不及父辈,这是人之常情。在长期的政治分隔和对立过程中,台湾当局基于自身的意识形态考虑,对大陆方面极尽抹黑丑化宣传之能事,这种总体的持久的舆论影响其实已经深入台湾民众的心里,短期内恐怕难以彻底消除。

二是岛民心态的自卑感有意塑造并强化了与大陆针锋相对的自我意识。此前被我们作为笑话来谈的台湾电视节目宣传“大陆老百姓吃不起茶叶蛋”的故事,非常鲜明地折射了台湾民众对大陆莫名的心理优越感。如果说30年前,跻身“亚洲四小龙”繁荣一时的台湾对改革开放初期相对贫穷的大陆,这种优越感还有一些现实基础的话,那么30年后的今天,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优势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台湾当局此刻却将“制度自信”发挥到了极致,在经济不景气的眼下更把这当成给民众望梅止渴的良方。眼见着大陆的繁荣发展日盛一日,长久以来被政治宣传所灌输的“大陆会来统一我们”的那种因为弱小而产生的恐惧感越来越强,就只能把自己所谓的民主政治、自由选举、言论自由的政治制度当成抗拒大陆的心理武器,而丝毫不管这种所谓的民主政治在实际上是如何陷入金权本性不改、党派混战加剧、乃至竟无一个是男儿的破落局面。台湾的这套“民主政治体制”就好比一个身体虚弱的人用来自我安慰的一剂壮阳药,在社会经济方面乏善可陈的时刻更被赋予了包治百病的幻想。我们永远叫不醒一个非要迷糊着做白日梦的人,但这种虚幻的“制度自信”梦确实支撑了戴立忍和一大批台湾民众的傲慢与偏见。

三是两岸双方对许多政治事件的简单化标签化理解,加剧了民间舆论场上的情绪化对立。比如,站在大陆舆论的角度,反服贸协定的学生运动,背后有台独分子煽动,是对大陆对台经济合作诚意的践踏,阻碍了两岸正常的经贸往来,从根本上看也不利于两岸统一大业。因此,往往会把反服贸等同于台独。在这个语境下,戴立忍因为支持反服贸团体的一些行为被大陆民众指责为支持台独似乎合情合理。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论断未免太简单化了。反服贸问题在台湾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尽管大陆将这作为惠及台湾经济的举动,但是台湾民众之所以不领情,除了台独势力的有意曲解煽动,也和此前国民党执政当局的政治弊病有很大关系。虽然马英九国民党当局在对大陆关系问题上比此前的陈水扁当局有很大的改观,但这无助于改变国民党作为大资本财阀政党的阶级本性。大陆这边付出巨大的经济优惠政策,并没有真正惠及台湾民众,而是被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大财阀所侵吞盘剥。因此,至少从原初动机上看,反服贸协定有着明显的反垄断资本的性质,在两岸关系的视角之外,分析这次运动时的阶级视角也不应当缺失。不论台湾民众在反服贸运动中具体的表达形式有哪些不妥,对该运动所包含的这一实质诉求的正当性我们也不能完全无视。把反服贸简单等同于台独这种标签化理解在事实上强化了两岸民众之间的对立情绪。

笔者无意为这种“台湾意识”作辩护,但是不得不注意的一个事实是,此次大陆民众抵制戴立忍的事情发生后,在一般台湾民众观感上,基于这种“台湾意识”,并没有觉得戴立忍是错的,相反戴立忍倒收获了不少台湾舆论的同情乃至支持,甚至会觉得大陆民众以势压人。不论是台湾意识还是台独意识,这种认不清乃至有意拒斥历史大势的举动,本就是螳臂当车;基于虚幻的“制度自信”把大陆当成假想敌有意制造对立对抗意识的举动,本身就像堂吉诃德把风车当成魔鬼持矛搏斗一般可笑。但吊诡之处在于:眼下这种“台湾意识”成为台湾大多数民众认识的情形下,戴立忍和此前的周子瑜等人堂吉诃德般的举动竟被抬高到英雄斗士的地位,收获着台湾民众的同情膜拜。这充分说明,台湾民众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的选择性盲视和集体无意识达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更说明两岸未来统一要走的路何其艰辛漫长!这些恐怕是我们在抵制一个戴立忍之外需要更加重视和反思的。

笔者的第二个问题是,对戴立忍及其所代表的“台湾意识”,我们除了抵制还能做什么?

对戴立忍个人,我们固然可以抵制,反对台独、坚定维护两岸统一的战略意志,我们更是绝不会动摇。但是在戴立忍事件中暴露出来的台湾民众的心理认知现实,却应当促使我们深入研究,积极尝试在战术上改进和提高。

抵制之外,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笔者此前就读的T大,和台湾大学有合作关系。有一次,一个从台湾大学过来交流的学生偶然报名参加了我们所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最初这位同学也是满脑子各种台湾当局的政治宣传,在参与我们活动的时候她提的第一个问题是“在大陆说共产党的坏话是不是会被抓?”。后来,我们组织的社团活动经常邀请这位台湾大学学生参加,一起去农村做调研,一起去逛书市,一起去吃北京小吃,真正帮助她融入在大陆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台湾同学此前的许多偏见被一一消除,开始理性审慎大陆社会发展的成就并由衷叹服。

在赵薇电影事件中,相对于戴立忍,我认为大陆方面的相关人员责任更大。戴立忍的傲慢和偏见可能还有其形成的社会历史土壤,但赵薇等制片方长期在大陆生活,赵薇本人还是共产党员,明确知道大陆的政治规矩和舆论民意,却不在遴选演员时有所注意,甚至被网友善意提醒后仍然一意孤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换个角度思考,戴立忍事件是不是也给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了个醒?比如请大陆影视主管部门建立一个港台艺人政治倾向的清单和诚信档案?把那些一意孤行反华反对一个中国的艺人拉入黑名单。对台湾艺人的牵涉政治问题,我们除了“堵”是否还可以“导”?是否可以改事后防御为事前主动出击?或者,是否可以引导像赵薇这样的有国际影响力的同时还是党员的明星积极为统战事业工作,利用与台湾艺人合作的机会积极宣传大陆主张?这是否说明在影视演艺界人士中的党建工作更有必要加强?这些是我们在对戴立忍一时的抵制之后更需要做好的。

 

(武师明,察网专栏作家)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607/29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