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独教父李登辉的统独演变
1978年,蒋经国出任第一任总统时,提拔了第一位台湾本地人谢东闵担任副总统,开启了重用本地人担任最高副职的先河。1984年,蒋经国出任第二任总统时,钦定了又一位台湾本地人李登辉担任副总统。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去世,李登辉当天继任总统。 在宋楚瑜的帮助下,李登辉顶住元老派的压力,使自己顺利当上了国民党代理主席。当年召开的国民党十三大,李登辉理所当然地被推选为国民党中央主席。至此,李登辉掌握了党政军最高领导职务,集三大权于一身,成为台湾新一任最高领导人。开始了他长达10余年的主政生涯。
主政早期:信誓旦旦讲统一
李登辉无论在蒋经国的葬礼上,还是在他就任总统的仪式上,都信誓旦旦地宣称,继承蒋经国的遗志,坚持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立场和政策不变。李登辉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在其执政初期,羽翼尚未丰满,统治尚未立稳,又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因而还不敢贸然丢弃国家统一这张牌。
第一、主持修订了《国家统一纲领》,为继续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提供法理依据。不管出自什么目的,李登辉在1991年确实主持制定了《国家统一纲领》。1991年2月23日,中华民国国家统一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这个纲领。随后的3月14日,这个纲领得到台湾行政院的审议通过,使之成为重要的行政法规。这个国统纲领,曾经是台湾大陆政策的最高指导原则。为了实施这个国统纲领,台湾还建立了负责国家统一工作的专门机构、政府机构和民间机构,制定并公布了相应的政策和条例。
第二、两会举行历史性会晤,达成“九二共识”。在李登辉主政期间的1992年,两岸当局授权的民间组织: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在新加坡的海皇大厦举行历史性会晤。在两会最高负责人汪道涵与辜振甫的共同主持下,双方经过反复讨论协商,最终达成共识:确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形成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正是这个政治基础,为两岸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展示了光明前景。应该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理应给予实事求是地评价。
主政中期:突然转向搞台独
令人遗憾的是:从1993年开始,李登辉突然改变立场,由主张国家统一转变为主张台湾独立,开启了持续走台独路线的丑恶行径。这种情况说明,当李登辉已经建立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体制,控制了台湾的政治、经济、法务、军队、警察、特工和新闻舆论大权以后,却一反常态,暴露出“假统一、真分裂”的本来面目。主要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
第一、发表谈话、演说阐述其台独主张。1993年,李登辉开始对一个中国原则采取消极和违背的态度。他说,你们不要再提一个中国的原则,蒋介石从来没有这样说过,这是周恩来提出的,我们提一个中国的原则上当了。从那以后他不再提一个中国的原则。1994年3月31日,千岛湖事件后,李登辉的台独面貌变得特别明显。他和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的谈话和盘托出了他的台独理论。他说,最后的理想就是带领台湾人建立一个所谓的新国家。他说,中国的统一是一个梦,中国这个概念本来就是模糊的。在谈话中,他主张把中国分成几块。1995年7月,李登辉以校友回访母校的名义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作了一个充满台独理论的讲话。他说,应该将两岸定位在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这么一个关系。他讲了17次中华民国在台湾,实际上已经隐含着两岸关系是两国关系的意思了。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公开宣称,台湾当局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上。正是在这次谈话中提出了所谓的“两国论”。这一分裂言论,严重损害了两岸关系。
第二、改造国民党,排斥主统势力。经过几次大的改组,李登辉把中国国民党已经改造成台湾国民党,使台湾本地人占据了国民党最高权力机构,把主张祖国统一的林洋港和郝伯村等国民党要员开除党籍。而把主张台独的人都网络到党内,并委以重任。台湾经济部长江丙坤在1994年11月参加亚太经合组织西雅图会议时曾对记者说,海峡两岸关系应该定位在阶段性的两个中国。有人问这是不是李登辉的意思时,他不加可否。台湾大陆工作会副主任吴家安在1998年也说:“现阶段的两岸关系就是两个中国。”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1999年7月10日也说:两岸关系就是“两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两岸会谈是“国与国会谈”。可见,这些人都是李登辉的追随者和搞台独的得力干将。
第三、限制台商投资祖国内地,为两岸经贸交流设置障碍。台湾当局决定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始于1987年10月。1988年7月,国民党十三大首次提出《现阶段大陆政策案》,提出采取“民间、间接、单向、渐进”的方式开放两岸关系。1988年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亲、奔丧。从1987年到1999年11月, 两岸经贸额累计已达到1476亿美元,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项目已达到42653个,合同金额已达到428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达到226亿美元。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从事各种交流活动的台胞已达到1466.7万人次。
但是,随着李登辉沿着台独方向越滑越远,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文化交流设置了越来越多的障碍。表现在:一是不允许台商在内地投资设立银行。二是对以往未经台湾当局核准赴内地投资的企业给予高额罚款处理。例如,对台塑集团在福建漳州搞的电厂工程给予1500万台币的罚款。三是限制大陆经贸人士访台。四是台湾的情报部门对台湾赴大陆投资、旅游、文化交流的人士实施监控。五是冻结承认祖国大陆高校学历的政策,无限期推迟开放台湾民众来祖国大陆求学的时间,给两岸教育交流制造障碍。
第四、与台独势力同气相求,形成联手合作的态势。台独活动由来已久。早在日本投降时,日本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就策划少数少壮派军人牧泽义夫、宫中悟郎等和极少数台湾人士辜振甫、林熊徽、许丙等,阴谋背叛投降诏书,企图搞台湾独立。由于蒋介石很快就派人接管台湾,使这次台独活动宣告破产。1951年,廖文毅在日本东京成立“台湾民主独立党”。1955年9月,成立了“台湾共和国临时国民议会”。1956年2月,又成立了“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由此奠定了台独活动的初步基础。60年代后期,台独组织先后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出现。在美国成立了“全美台湾独立联盟”。在加拿大成立了“在加台湾人权委员会”。在欧洲成立了“欧洲台湾独立联盟”。为台独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组织基础。进入70年代,台独组织由分散走向联合。1970年1月,在美国的“全美台湾独立联盟”,在日本的“台湾青年独立联盟”, 在欧洲的“欧洲台湾独立联盟”, 在加拿大的“在加台湾人权委员会”,在台湾岛内的“台湾自由联盟”,联合成立了所谓全球性的“世界台湾独立联盟”。这个组织极力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 否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主张以暴力推翻台湾国民党当局。这个组织是海外台独组织中实力较强、影响最大的一个组织。中美建交后,美国的“台湾多数人政治促进会”、“台湾基督教争取自由协会”等组织, 与“台湾民主运动海外同盟”、“台湾建国联合战线”、“台湾民族民主革命同盟”等台独组织,又实现了新的联合。由于台独各派都以“倒蒋建国”为其政治目标,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作为其政治纲领,因而蒋介石、蒋经国在位时,从未接受过台独主张,严禁台独分子在岛内活动,并且把台独分子视为犯罪分子,发现台独分子有任何风吹草动,即刻逮捕入狱。可见,蒋氏父子的这一立场,在那个历史时期,对于遏制台独运动的发展,争取国家的自主统一,确实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李登辉主政后,台独运动已经由海外扩大到岛内,以岛内作为活动中心;台独组织已经由分散的、一般性的团体组织,发展到联盟组织和政党组织;台独势力已经由舆论宣传,发展到实际运作,以夺权建国作为行动纲领。
李登辉主政后对台独势力采取了姑息纵容,以至于合流的态度。他在早年就和许多台独分子关系暧昧。他是“台湾基督教长老会”的虔诚信徒。这个组织在1987年11月,就曾发动2000多人上街游行,公开要求台湾独立。台独分子以游行方式要求独立,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他授意召开的所谓“国是会议”,特赦在押的台独分子出狱,特邀海外台独头目返台,使昔日的阶下囚、通缉犯变成了他的贤人和谋士。李登辉与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头目关系密切。民进党成立于1986年6月,民进党在游行示威中就喊出了“台湾独立”的口号。1988年10月,民进党第二届主席姚嘉文就提出民进党有主张台独的自由,并在民进党二大上把台独写进了党纲。1991年10月,民进党五大就公然把建立“台湾共和国”列入党纲,明目张胆地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成为臭名昭着的台独党。民进党还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具体负责台独工作。1994年6月,以民进党为主体的台独分子200多人,非法召开了所谓的“台湾人民制宪会议”,通过了所谓“台湾共和国宪法草案”,宣布将台湾的国号由“中华民国”改为“台湾共和国”,并设计了“国旗”,确定了“国歌”,发表了宣言。第二天,民进党主席施明德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宣称“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两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公然号召台湾民众为建立“台湾共和国”而奋斗。李登辉与被称为台独祖师爷的民进党主席彭明敏称兄道弟,倾吐心声。李登辉的“两国论”,实际上是从民进党那里吸取过来的。民进党的高级头目陈水扁在1994年4月20日全美记者俱乐部召开的记者会上说:“两岸是两个独立的华人国家,未来能否成为一个国家,要由台湾人民共同决定。”1999年4月17日,他在接受日本《读卖新闻》专访时说:“台湾与中国的关系,在国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关系,而将形成何种特殊关系,还有充分讨论的余地。”李登辉发表了“两国论”主张后,曾任民进党主席的林义雄说,李登辉不过是“说明了事实”。“中华民国慢慢地没有了,以后会变成台湾共和国”。民进党有人特意画了一个特大的民进党党员证赠送给身为国民党主席的李登辉,不能不说是绝妙的讽刺。1999年9月4日,台湾召开“三届国大”。两党国大代表联手提出了一个“延长国大任期的议案”,把“国大”的任期从2000年5月18日延长到2002年6月30日,延长两年多一点时间。引起岛内舆论一片严辞谴责。李登辉采取“舍车保帅”的策略,把他指名担任国大议长的国民党中常委苏南成开除出党。“国大”在延期任职的两年多时间里,将致力于修改现行宪法,然后制定出一部台湾基本法,即“台湾宪法”。修宪完成后,台湾当局即可依据此法,宣布台湾建国,正式独立。
第五、花费巨资购买先进武器装备,为与大陆长期抗衡提供军事保障。李登辉上台后,不断增加向美国等西方国家购买武器装备的数量。1983年~1991年的9年间,台湾军方购买武器装备花钱为64.61亿美元。年均花7.18亿美元。而从1994年~1998年的5年间,台湾军方购买武器装备就花了113.11亿美元,年均花22.62亿美元。而1998年台湾购买军火的费用高达46亿美元,居全球之首。仅1999年7月30日~31日两天,台湾就从美国购买了价值1.5亿美元的军用器材,主要是F-16、F-5和“经国号”战斗机的零部件。购买了价值4亿美元的军事设施,主要是2架E-2T“鹰眼”空中预警机、先进的地面雷达、可识别大陆空军各型作战飞机的相关软件。
近年来,台湾军方制定了军队建设的目标为:机械化、自动化、立体化。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各军兵种也制定了相应的现代化目标。海军的目标是:舰艇武器导弹化、指挥管制自动化、反潜能力立体化。为此,台湾与美国合作生产了7艘“成功”号导弹护卫舰,从美国租借了9艘“诺克斯”号导弹护卫舰。从美国购买了4艘“进取”号远洋扫雷艇和“新港”号坦克登陆舰。空军的目标是:防控整体化。为此,不惜花重金购买武器装备。截止到1999年7月,台湾从美国购买了6架E-2T“鹰眼”空中预警机。150架F-16A型和B型战斗机。改进了现有90架美制F-5战斗机。购买了3套“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购买了45架AH-1N“眼镜蛇”武装直升机,26架OH-58D侦查直升机,9架CH-47D运输直升机。此外,台湾陆军还购买了300辆美制M60A3主战坦克,一批M109A5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铜斑蛇”激光制导炸弹。
李登辉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所打的第一张王牌就是军事实力牌。在1996年前,他曾亲自主持进行了4次军事演习,炫耀武力,制造海峡紧张局势。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其亲信曾扬言,必要时台湾可以用导弹袭击香港或上海。
第六、推行银弹外交,寻求国际反华势力支持。李登辉上台后,即开始搞金钱外交,为其拓展国际生存空间。90年代初搞双重承认;90年代中期搞重返联合国活动;90年代后期又搞南下外交。所有这些活动,都以失败而告终。现在,他认为时机已到,又提出“应支持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并逐步达成让台湾加入联合国的最终目的。”为此,他极力煽动说:“兼具霸权主义、民族主义的大中华主义,对其它亚洲国家而言,仍然极具威胁性。”煽动国际反华势力把中国分成7块。他说:最理想的状况是中国大陆摆脱大中华主义的束缚,让文化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的地区享有自治权,如台湾、西藏、新疆、蒙古、东北、华北、华南等,大致分成七个区域。李登辉1999年出版的《台湾的主张》一书,提出的“中国七块论”,与美国国会反华势力的图谋如出一辙。他的分裂言论,必然引起全国各族人民以及全世界华人的普遍愤慨和强烈谴责。
李登辉所依赖的国际反华势力主要是美日的反华势力。美国有一小撮亲台反华势力为李登辉撑腰打气。美国会有少数议员相继提出所谓的《加强台湾安全法》,鼓吹加强台湾的军事能力,公然要求美国政府向台湾出售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核潜艇等先进武器装备,要求美国军队与台湾军队建立直接联系,以便扩大合作。日本也有一小撮亲台反华势力为李登辉摇旗呐喊。李登辉说他自己22岁之前是日本人。 因而极力美化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得到日本右翼势力的欢迎和支持。1999年5月,日本右翼分子中岛岭雄在台北的一个国际研讨会上说:台湾、美国、日本应联合成一个防线,以“防止中共的扩张”。
截止1999年,李登辉已经主政台湾11年了。在这11年时间里,李登辉在主政前期,打着统一的旗号,既靠权谋清除反对派,稳住阵脚,也为国家统一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在其主政中期却一反常态,突然转向后独。其态度和立场翻云覆雨,令人难以苟同,也为凡有正义感的人士所不齿。今后何去何从,是继续沿着台独路线越走越远,还是重新回到国家统一的道路上来,人们将拭目以待。
【文林墨客,察网专栏学者,齐齐哈尔党校副校长。本文写于1999年11月,未曾发表。这是从一篇有关《台湾政局演变》的演讲稿中节选出来的,标题是笔者后加的,授权察网发布。】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610/31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