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体系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用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德治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的重要抓手之一。当前对社会影响较大的失德问题是诚信的缺失。日本马桶盖事件等都是由于对于国内商品的不信任导致,宁可不远千里到国外去回购中国的产品。因此,当下德治工作的突破口就是重塑诚信体系建设。对于那些老赖,对于那些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等行为,进行惩戒,让他们付出代价。一方面要通过公示等方式,对诚信缺失行为进行公示,并对他们的吃住行等方面进行限制,让他们成为过街老鼠,倡导一种良好的诚信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执法力度,对于不当得利加大执行的力度,同时对于违法行为加大处罚,让他们得不偿失。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所谓无信则不立,诚信是个人发展、国家繁荣、民族昌盛的基石。
商鞅变法的推行时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黄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斤黄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习近平指出,要发挥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的关键作用。领导人干部既要应该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也应该做道德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示范者。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诚信方面也应如此,要从政府和领导干部率先塑造起。只有充分景仰诚信的领导干部和政府,才能示范引领出景仰诚信的公民和社会。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凡政府诚信、司法诚信比较好的地方,商业诚信也比较好,那里的社会状况也比较好,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反之,商业诚信比较差的地方,那里的社会状况也比较差,经济水平也相对比较低。公民诚信与商业诚信具有较多的共性。具有良好声誉的公民,无论是友人还是生意,通常会有不俗的表现。大凡诚信比较差的公民,通常都不会太过久远。这就是诚信的惩戒作用。正如股神沃伦·巴菲特这样说:“诚信就如我们呼吸空气。有诚信时,没人真注意到。可没有诚信时,大家就都注意到了。”
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结果招致敌祸,丢了卿卿性命。赵高为建立自己的个人权威,不惜指鹿为马,最终葬送了大秦基业。那个喊着狼来了的孩子,也最终因为失去了村民的信赖而葬入狼口……
总之,无论于国、于商、于社会、于公民,诚信皆为安身立命之基石,营商富商之指南,兴国安邦之准则。塑造诚信的信仰,培养诚信的行为,则为建构良好的秩序营造了可靠的基础。当诚信成为社会大多数的共同信仰,成为大多数公民的自觉习惯的时候,一种崭新的社会生产力就诞生了,一种新生的综合竞争力就迸发出来了。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612/32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