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错过了一次可显示他比毛高明的好机会

胡适作为学者、诗人,与蒋介石的关系那么好,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又那么高,虽然毛到重庆谈判的时候胡适在美国,但是即使是这样,在无线电已经得到普遍使用的当时,他写一首诗词通过电报发给蒋介石应该没问题,在蒋介石最需要找个人出来压倒毛的时候,他屁都不放一个,到了1957年才对毛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评头品足,不觉得迟了点吗?

胡适错过了一次可显示他比毛高明的好机会

1957年年4月,毛泽东主席写下了一首着名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跟随国民党跑到台湾的着名“民国大师”胡适看了以后大骂说:

【“这首词后四句没有一句是通的,违背了《蝶恋花》词牌所要求的格律。”】今天一些所谓的“专家”也人云亦云,认为毛泽东在建国以后的诗词水平下降,有很多不通之处,可能是受到了胡适这位“民国大师”的影响。

你说像胡适这样的所谓的“大师”装模作样评头品足也就算了,国内某些连话也未能讲利索的自由派人士也纷纷附庸风雅,恬不知耻地对毛的诗词评头品足起来,记得有一次在一个某种人云集的网站里面,一个网名叫“小红妹”的网友也学着煞有介事地对毛诗词指手画脚,我对她进行反驳她不服,我让她拿出点真本事来让大家看看,她就让我到她的诗词空间浏览,当我对她的那十几二十首“诗词”有理有据地进行评论以后,她从此不再就此问题在那个网站中对毛诗词大放厥词了。

胡适对毛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评头品足,无非一是贬低毛,二是显示自己的高水平,其实他错过了一次显示他比毛高明的绝佳机会,如果他能够抓住,就不必要用“打低别人抬高自己”的方式来显示他的能耐了。

1935年10月,红军完成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亲自率军渡过黄河,到达华北前线对日作战。

2月5日清晨,部队来到陕西清涧县高杰村袁家沟休整。这一带已经飘了几天的鹅毛大雪,雄浑壮观的北国雪景触发了毛泽东的诗兴。2月7日,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毛泽东挥毫疾书,一口气写下了气吞山河的词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就是后来轰动的《沁园春•雪》。

从1936年2月毛泽东写成《沁园春•雪》到1945年11月14日发表,长达9年多的时间里,没有人知道毛泽东曾写了这首词,因为他从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过。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戳穿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于1945年8月28日飞抵重庆与蒋介石的国民党当局进行和平谈判。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多次会见着名爱国人士。

9月6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拜访柳亚子。应柳亚子的请求,将自己写的《七律•长征》送给他。10月4日,毛泽东写信致柳亚子,使柳亚子“感发兴起”,随之作诗一首。两日后,柳亚子又“以诗代柬”,将“感赋二首”送毛泽东。

接到柳诗的第二天,毛泽东把自己于1936年2月写的那首《沁园春•雪》重新抄录后,赠送给柳亚子。

看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后,柳亚子欣喜若狂,直呼“大作”、“大作”。他一面赞叹毛泽东的词,一面又写了同一词牌的《沁园春》和词一首,一并抄好送交《新华日报》发表。《新华日报》是中共在重庆公开发行的报纸,报社负责人提出要向延安请示。柳亚子不愿因此延误时日,建议先发己作。《新华日报》于10月11日,即毛泽东离开重庆那天刊发了柳亚子的和词。

重庆各界在报上只见到柳亚子的和词而不见毛泽东的原词,都纷纷好奇地打探。柳亚子便“不自讳其狂”,开始把原词向一些友人传发。在重庆《新民报》任副刊《西方夜谭》编辑的吴祖光,先从黄苗子处抄得毛泽东词稿,而黄苗子则是从王昆仑处抄得,抄稿中遗漏了两三个短句,但大致还能理解词意。吴祖光跑了几处,连找了几个人,把三个传抄本凑起来,终于得到了一首完整的《沁园春•雪》。

11月14日,吴祖光在《新民报》第二版副刊《西方夜谭》上发表了这首咏雪词,标题是《毛词•沁园春》,并在后面写了一段热情推崇的赞语。11月28日,《大公报》也发表了毛唱柳和的两首咏雪词。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公开刊登后,轰动山城,一时成为人们谈论的中心。重庆各种报刊纷纷发表和词与评论。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刊发的和词不下50首,评论将近20篇,这在我国词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蒋介石看到这首词后十分恼火。他问专门为他起草文件的陈布雷:【“你看毛泽东的词如何?”】陈布雷如实答道:【“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蒋介石说:【“我看他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你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12月4日,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等报刊同时登出了“围剿”毛泽东《沁园春•雪》的和词。

重庆进步文化界在周恩来直接指导下对于反动文人的攻击、辱骂迅速予以反击。郭沫若率先发表两首和词,盛赞毛泽东咏雪词“气度雍容格调高”,又揭露御用文人“鹦鹉学舌”的丑态。在延安的爱国民主人士黄齐生,晋察冀解放区的邓拓,山东解放区的“将军诗人”陈毅等人,也都各自依韵奉和,热情赞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为了把毛泽东这首词压下去,国民党又暗中在内部发出通知,要求会作诗填词的国民党党员,每人写一首或数首《沁园春》,选几首意境、气势和文字超过毛泽东的,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的名义公开发表。通知下达后,虽然征得不少词作,但都是平庸之作,没有一首能超过毛泽东的。后来,虽然又在南京、上海等地雇佣“高手”作了数首,但仍是拿不出手的“低质品”。由于国民党的这次活动是在暗中进行的,又未成功,所以一直秘而不宣,高度保密。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才由当年参加过这项活动的一位国民党要员透露出来。

胡适(1891-1962),着名学者、诗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着闻于世。

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曾求学于美国,师从着名教育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原想20年不谈政治的态度。

胡适在国民党方面的地位,从下面这件事中可以看出。

在所谓的中华民国的“宪政时期”的1948年的总统选举中,为了排挤桂系的李宗仁,蒋介石集团曾经用孙科或者胡适与李宗仁竞争,其中胡适就曾经作为总统候选人名字排在蒋介石后面,而懂文言文的朋友都知道,在文言文中,“胡”是“为什么”的意思,“适”是“,到……去”的意思,比如适彼乐土,”之“在这里也有这种意思,连起来就是“为什么到……去”,也有人理解为“哪里跑?”的意思,那么在候选人名单上排在蒋介石的后面会让人产生“蒋中正‘哪里跑’?”的理解,不吉利,结果不让他排这个位置,这种说法是否属实有待考证,但是从中可以看出胡适当时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

胡适作为学者、诗人,与蒋介石的关系那么好,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又那么高,虽然毛到重庆谈判的时候胡适在美国,但是即使是这样,在无线电已经得到普遍使用的当时,他写一首诗词通过电报发给蒋介石应该没问题,在蒋介石最需要找个人出来压倒毛的时候,他屁都不放一个,到了1957年才对毛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评头品足,不觉得迟了点吗?而最终结果是,蒋介石和国民党无论是从“文”的方面还是从“武”的方面都斗不过被他们称为“土包子”的毛泽东和共产党。

作为民国的“顶级大师”,作为蒋介石的座上客和大红人的胡适,在蒋介石最需要的时候不出来效命,错过了显示他比毛泽东高明的绝佳机会,等到国民党在大陆扫地出门,被赶到台湾以后才对毛的另外一首诗评头品足,以显示自己高水平,不觉得多余吗?

【龙卷风,察网专栏作家】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标签: 胡适 高明 错过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612/33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