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力挺张艺谋的——《长城》

关于他的电影,总是能引发强烈关注,有时候闹的沸沸扬扬,有人捧,有人骂,有人就事论事,看电影写影评,也有人对人不对事,只要看张艺谋不爽,就连电影也不看,直接骂他拍的是垃圾。

 

张艺谋这个名字,我相信会写进历史,不仅仅是因为他导演了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中国电影人,身处在中国文化自信重塑的年代,需要承载的东西实在太多。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张艺谋拍过太多广为人知的电影作品,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到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几年又拍了金陵十三钗、归来以及近期上映的影片——长城。

相信很多人对于张艺谋的电影都能如数家珍,然而,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难免会褒贬不一,特别是张艺谋开始走国际化路线以后,关于他的电影,总是能引发强烈关注,有时候闹的沸沸扬扬,有人捧,有人骂,有人就事论事,看电影写影评,也有人对人不对事,只要看张艺谋不爽,就连电影也不看,直接骂他拍的是垃圾。

但是,无论如何,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目前中国导演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张艺谋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就连不看电影的普通大妈,很多也知道张艺谋这个名字,至于他拿过的奖项,估计数都数不清。

 我为什么要力挺张艺谋的——《长城》

《长城》的上映,再一次把张艺谋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有影评人直呼“张艺谋已死”,认为他已经走进了创作的死胡同。茶盐君身边,也有不同声音,有人跟我说整部影片张艺谋的特色很鲜明,在色彩、道具、场景等方面有给人震撼和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有人说叙事差、剧情烂、人物设计弱、故事讲得不好等等,认为这就是奥运会开幕式的电影版。

基于对这部影片的好奇,茶盐君就买票去看了《长城》,有一些想法,与诸君分享。

 

1、中华民族的智慧

 

黑火药,是串联整部电影的重要元素,中国人发明了它,西方人听说后,想要偷偷地搞一点回去研究,于是男主人公来到中国。在他出现之前,已经来过好几批,基本上都挂了,可能因为中国人不喜欢小偷吧,那时候中国还蛮强大的对不对?

当然了,虽然电影的所有内容都是虚构,并且影片开头也申明了这是一部传说,而不是历史剧,但是从剧中人物的各种服饰道具来看,影片设置的时代背景很明显就是宋朝,首都是东京汴梁。

大家知道,宋朝嘛,是我们古代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那时候,我们的人均GDP都超过了西欧一些国家,经济繁荣程度真的是前所未有,农业、科技、文化、商业、金融、外贸等各方各面都有重大发展,有史学家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所以,张艺谋在影片中想要极力营造的,正是这样一个鼎盛时代,通俗一点讲,就是中国人很牛逼的时代,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影片中,当两位老外主人公威廉和托瓦尔,第一次看到整齐划一的中国军队,和各种精良的装备和武器后,忍不住惊呼“太牛了”,说“这里的武器五花八门,见都没见过”。

 我为什么要力挺张艺谋的——《长城》

是啊,我们中国,也曾经让老外羡慕不已。

宋代时期,我们的军事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放眼全世界,那是绝对领先的,那个时候如果我们中国人和外国人一样,有统治世界的野心的话,恐怕世界上真的只有一个中国了。相比于冷兵器时代,宋朝开始,火器已经登上战争舞台,这就是为什么威廉们屡次踏足中国的原因。

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开始使用霹雳炮、震天雷、引火球、铁火炮、火箭、火球、火枪、火炮等火器,投石机方面有车行炮、单梢炮、七梢炮与旋风炮等。这些元素,张艺谋在影片中都进行了很好的呈现,在我看来,画面效果还是可以的,挺震撼,相信许多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看了之后,也会为中国人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举而感叹不已。

张艺谋自己也说:“至少要让全世界爱看娱乐电影的年轻人看到这个电影,让他们知道火药是中国发明的。”

 

2、中国人的牺牲精神和家国情怀

 

影片中景甜和威廉之间有次谈话中提到一句话,“我们不是一类人”。

因为景甜所领军的女子军团,是把生命交给战友的一群人,她们站在长城上空,面对爬在长城脚下那些张着血盆大口的饕餮,在明知极有可能被撕得粉碎的情况下,依然拿着武器奋不顾身地跳下去厮杀,原因只是相信战友会用绳子把她们拉上来,哪怕拉上来的只是牺牲后的遗物。

而威廉在站上去之后,明确表示他不会跳下去,他不玩这种“蹦极”游戏,因为他只相信他自己,不信任任何人。这个时候,他并不明白什么是信任。这也难怪,因为他只是一个雇佣兵,西方任何一个势力集团都可以雇他去杀人,所以,他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女兵们会这么奋不顾身不怕死,更不明白景甜说“为了国家而战”的那种家国情怀,他们确实不是一类人。

直到老殿帅张涵予战死,所有的将士们头戴白头巾,一盏盏白色的孔明灯放飞,秦腔大鼓一起来,所有人齐声唱出那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时候,作为一名观众,我的内心真的是有震动的,相信那个时候,威廉对牺牲和家国情怀,应该有一种比较感性的认知了。

有网友说,这个桥段,实际上就是《长城》中张艺谋想要表现的主题,我深以为然。

 我为什么要力挺张艺谋的——《长城》

上面截图中,有一位网友说“差点就哭了”,说明并不是茶盐君一人被感染,张艺谋在这里的情节设计,还是非常巧妙到位的。只不过,张涵予为什么莫名其妙要去夜巡,为什么莫名其妙遭到攻击,又莫名其妙地死了,这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张涵予的角色,似乎就是为了牺牲而存在的?

当然,也有可能好莱坞老板在剪辑的时候,根本不按张艺谋的套路来。但至少,张涵予身上所体现的为国捐躯的精神,通过影片表达出来了。

再到后来,饕餮突破长城,袭击宋朝首都,人类极有可能面临生灵涂炭的存亡危机,此时,所有将士们冒死坐上技术并不成熟的“热气球”...想要赶超饕餮“飞”往汴梁,这一刻,威廉好像忽然被感化了,问也不问这玩意到底是怎么控制方向的,就和刘德华饰演的王军师一起跳上“热气球”,直奔汴梁。

不过,尽管家国情怀的精神很容易感染人,但是故事情节上显然还是比较弱的,威廉的转变,多少让人感到有些猝不及防,甚至许多人会认为,他只是被景甜的美色迷惑罢了,至少他的老外同伴是这么认为的。不过,东方女人的魅力,我认为西方女人是没法比的,这点,我绝对支持影片中的这个意思表达。嘿嘿。

令人最为震撼的,还是最后时刻,鹿晗饰演的士兵,为了帮他们挡住饕餮进攻而引爆了身上的炸药。这个时候,威廉肯定会被这种为了国家,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烈所震撼,包括后来刘德华的视死如归。

茶盐君觉得,当威廉用蹩脚的中文说出“信任”两个字若有所思,愿意和景甜联手杀死兽王的时候,或许就是外国人看懂这部影片意义的时候。中国人用自己的精神感化了一个外国雇佣兵,最终一起并肩作战,拯救了全人类,而这里面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恐怕就是中国人可以为了国家马革裹尸的牺牲精神和家国情怀。

 

3、西方人的贪婪和金钱利益至上

 

饕餮,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怪物,贪婪,是它最大的本性,所以,后人也以此来形容贪婪之徒。

张艺谋在影片中非常形象地刻画了一个贪婪之徒,就是巴尔德,他是被囚禁在长城中的一名囚犯,和威廉一样,因为来中国偷黑火药被困在长城25年,当威廉和托瓦尔来到时,他立刻想邀请二人加入自己的逃跑计划。

乘着饕餮攻击长城的机会,他利用从王军师那里A来的黑火药,和托瓦尔一起打开了逃亡的大门,当威廉良心发现,想要阻止他们偷火药逃跑时,巴尔德放下早已准备好的陷阱,把威廉砸晕,与托瓦尔骑着马溜了,更为可恶的是,逃亡途中他把托瓦尔支开,一个人骑马带着黑火药跑了,只是为了独吞黑火药,留下一个傻兮兮被利用了的托瓦尔在那里咆哮。

当然,贪婪的人,总是没有好下场的,他最终没有成功,终究是自作孽不可活,被一群契丹人抓住,不小心引爆炸药,粉身碎骨,自食其果。

与西方人的贪婪相比,中国人的开放与包容,不仅在影片中得以体现,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为灿烂的文化特征。我们以包容的精神,在中国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不论王朝兴亡,国运盛衰,中华文化都能在不断的吸收和融合中生生不息。

我们对外开放的胸怀早已有之,在宋朝,我们的海外贸易就相当发达,已经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把中国最优秀的科技、文化、教育成果传遍了全世界。

可以说,中国从来都不吝啬自己拥有的财富,历朝历代,都愿与世界各国一起共享发展成果,这一点至今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是与中华民族的一贯特征相契合的。

而《长城》电影快结束时,中国皇帝,最终还是让威廉带着他的伙伴和火药,回到他们自己的国家,唯一担心的恐怕就是西方人滥用火药,危害人类,没想到,最后还害了自己,西洋人凭着从中国拿出去的火药,制成了更高级的法度利器,把枪头对准了中国,让我们拥有了那一段极其惨痛的历史记忆。

 我为什么要力挺张艺谋的——《长城》

说到西方人的贪婪,除了影片中西方雇佣兵杀人只为钱和企图窃取中国发明的黑火药以外,茶盐君还想起了前不久去过的圆明园,当我站在那些残垣断壁上的时候,脑中浮现的,是西方列强冲进圆明园的场景,他们烧杀抢掠,把该抢的抢走了,抢不走的砸碎了,砸不碎的一把火烧了,烧不毁的呢?干脆拿炸药炸了...贪婪到了极致,可能就是如此吧。

 

4、张艺谋想要输出中国文化的目的能达到吗?

 

着名的“一个亿小目标先生”王健林,曾经在发表名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演讲时提到《长城》,他非常看好张艺谋这部新片的票房表现。确实,最新数据显示,截止12月28日零点,由张艺谋执导的贺岁饕餮巨制《长城》上映12天票房突破8.7亿大关,超过2011年的《金陵十三钗》5.9亿,刷新张艺谋电影票房最高纪录。

我觉得从票房上看,张艺谋第一步应该算是成功了,但是口碑呢?据说在社交平台上已经炸开了锅,大概可能也分为两拨人吧。在文艺青年聚集的豆瓣网上,该片的得分只有5.4分(满分10分),属于近年张艺谋电影中较低的一部。在猫眼电影网站上,《长城》的专业评分低至5分,观众评分却达到了8.4分,影评人的“冷嘲热讽”和吃瓜群众的“好莱坞大片般惊喜”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一些微博、贴吧、论坛互动讨论区中,《长城》也一度成为争议的焦点,对于影片本身的讨论我觉得无可厚非,有成功的一面,也有不少缺憾。但是,如果从中国电影打开好莱坞市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样一部充满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的影片是成功的,用张艺谋自己的话说,这是一部好莱坞的工业体制上的标准产品。

高晓松夸张艺谋的《长城》是“第一部电影工业意义上的中国好莱坞合拍大片”,说他为中国电影打开三扇大门,“《红高粱》打开了中国艺术片获奖之门,《英雄》打开了中国商业片票房之门,《长城》打开了中国好莱坞合拍大片之门。”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

至少《长城》,这部花费1.5亿美元打造的中美合拍电影,张艺谋把导演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开始能够站在世界舞台上讲中国的故事,即便讲的不够好,但也已经成功打开了这扇大门。

 我为什么要力挺张艺谋的——《长城》

如果《长城》的全球票房能达标,在海外能够获得成功,那么好莱坞必然会推出很多这样的项目,到那时候,可以有更多更年轻的中国导演和演员站上国际舞台,会有更多元的中国文化元素和中国故事在各种类型片中出现,这对于文化自信重塑的崛起中的中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机会,我们必须把握这个主动权,让全世界了解并认可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张艺谋把这次合作看作一次“顺水推舟”,一次大规模传播中国文化的机会:“当然这是一个娱乐性的电影,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传播。如果商业上成功了,全世界无数的青年人会看到,这样对我们的文化也是一种普及,算是挺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但是,把中国的文化,让老外能够看得懂,也是需要费一些周折的,毕竟中西方的文化截然不同。按照张艺谋的话说,这部电影不只是拍给中国人看的,是拍给全世界看的一个大片。所以如果你只讲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的道理,国外观众是不爱听的。这其实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这才是真正的难题所在,对此,我非常理解张艺谋先生。

那么,张艺谋想要把中国文化以电影作品的形式向世界输出,《长城》能帮他达成心愿吗?那就要看票房给不给力了。说实话,我对影评是不怎么感冒的,有些人,电影都没看,或者看都没看懂,就在那里瞎评瞎喷,甚至无底线刷负面,所以对于影评,没必要过于认真,只要有一半的人说这部电影值得看,那么我觉得它就值得我们为之贡献票房。

 我为什么要力挺张艺谋的——《长城》

明年2月《长城》在全世界一放映,100多个国家,半年之内,来看《长城》的人数最少都是1亿人次起,张艺谋似乎非常兴奋,我也很期待,我期待到那个时候,世界各国人民会如何评价这部电影,会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会如何感受中国的精神、文化和力量。

关于电影作为一种文艺作品的意义,我在谈谈“抗战神剧”之《血战钢锯岭》一文中,也有所谈及,各位可以结合着看,相信会更明白我想说的是什么。

所以,我是力挺张艺谋先生的这部电影,也买了一张票去看了,4DX的,唯一不爽的是,为什么主人公骑马,椅子也要不停duang duang duang地狂晃啊,晕车的人怎么看......

就写这么多吧,写着写着又写多了,将就着看吧,别骂我噢。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标签: 张艺谋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