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校友”怎么看待除夕夜警察被人打死?
法制晚报快讯(特稿记者 辰光)法制晚报记者刚刚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局获得证实,该局一民警在1月27日晚19时左右牺牲。
据微博客户"冰城蜀黍"在1月27日晚8点披露,经过反复核实,在马上开播春晚时,我们分局某所民警出警时被5名男男女女活活打死,还不到40岁。
这件事发生后,我首先想到的应该概念是“人大校友”。
那么,“人大校友”给人们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在去年5月,雷洋事件一下子刚刚发生的时候,在前面加上“200名”字样的“人大校友”是一个敢作敢为,勇于扞卫正义的象征,包括本人在内的很多人给他们点赞,认为有这些大学生,我们的民族就会有希望。
而去年12月,在经过有大律师陈有西全程参与的半年时间的调查以后,北京市检察机关作出对5位雷洋案涉案警察不予起诉的决定以后,再次出现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人大校友”的概念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第一,对“人大校友”这个概念的外延不进行任何限制,直接盗用“人大校友”的名义,把所有曾经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和工作过的人的名义都盗用了。
第二,这次由某些人牵头的所谓的“人大校友”签名活动还用同样的招数“代表”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内的全国55所高校。
第三,这次“人大校友”的签名抗议被自由派公知邓聿文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发表题为《中国中产阶层的抗争》的文章,对此事进行了如下的定性——
【人大校友的公开信意味着中国的中产阶层作为一个整体,其阶层意识开始觉醒,随着检方对五名警察的无罪释放,及由此而来的校友的再次呼吁,则意味着中产阶层由阶层意识的觉醒转向抗争,这种反抗是以不合作的形式出现的。】
一个本来作为勇于担当而且比较准确客观的概念被某些人别有用心地将概念的外延无限扩大,由“200名‘人大校友’”变成“人大校友”,再变成“中产阶层”,再变成“人民”,成为被某些人绑在与体制对抗的战车上的急先锋。
对此,我在网络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人大校友”已成为盗用名义的代名词》的文章。结果有网友在后面跟帖,很有意思:
【我们这里的我们一群人说起“人大校友"则是另一个意思,比如怀疑或是戏谑某人干了那事(你懂的)就会说"啥时成了人大校友了"。更有一些在各级人大工作朋友也躺着中枪了,被人"哈哈,人大的"。人大——雷洋——嫖客,这又是哪门子的逻辑链啊?】 |
好好的一个概念人大校友,变成了嫖客的代名词,又变成了盗用名义的代名词,还连累人家在各级人大工作的朋友也躺着中枪,人家没有参与签名的人大校友招谁惹谁了?
上述这些都是题外话,我想说的是,最初联名要求有关方面依法调查雷洋事件的真相的那200名人大校友我相信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出于推进法治的动机的,是出于对公权力被滥用的警惕和对执法行为规范化的期待的。经过邓聿文之流这么一掺和,他们变成了被绑在对抗体制的战车上的“人肉盾牌”。
我不知道在后来签名并且盗用全体人大校友名义的那些“人大校友”里面有多少人是心甘情愿充当急先锋和“人肉盾牌”的,但是我坚持相信,里面仍然会包括有一部分人还是为了推进法治的,所以,我在这里请那些“人大校友”回答,对于本文开头所说的警察在除夕夜被杀害的事情你们怎么看?
一个警察在万家欢乐团圆时,为了大家的安宁去执勤,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和战友,他还不到40岁,同样是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他的生命难道比雷洋贱?
通常发生袭警案件的原因无非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这警察在平时执法的过程中得罪了犯罪分子,于是对他进行定向的报复。
二是犯罪分子仇恨所有警察,他们把对警察的仇恨发泄在某个警察身上。
三是这警察与那几个杀人的人只有私人恩怨,与执法行为无关,对他的杀害只是一种一般的报复行为。
四是这假如警察有不法行为,这些人认为通过正常渠道无法解决问题,就采取极端的办法解决问题。
五是这些杀人的人杀错人,假如有不法行为的是另外的一个警察,结果这警察被他们误杀了。
六是某些亡命之徒在一小撮人的鼓动下,有意识的对国家机器的挑衅行为。
案件发生以后,居然有人在网络上为杀警察的恶行叫好。
无论是上述分析这警察被杀的哪一种情况,凶手的行为无论在哪个国家,包括在所谓的“人权”灯塔国美国都是应该严惩的行为,即使是那个警察也有不法行为,也应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任何人不能自己执法。可是此时此刻,那些高喊“推进法治”口号的所谓的“人大校友”呢?你们哑巴了?难道在你们心目中?警察执法行为不规范是违反法治精神,其他人随意杀害警察不违反法治精神?在这个问题上,你们的“正义感”呢?
【千钧棒,察网专栏作家】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701/33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