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分化不只是城市,农村也在悄悄进行

一些早年进城做生意的人多数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他们进城务工、经商,打拼多年,终于在城里买了房,安了家,然而他们已经老了。现在的年轻人多数是计划生育一代,不习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更喜欢小家庭单独住。有能力的家庭就为儿女另外买房,没有能力的家庭只能选择返修农村的老房子,老人回到农村生活,把城里的房子和生意逐步转交给孩子。计划生育一代多数出生于11980年前后,他们多数在2000年前后结婚生子,而他们的孩子也已经15岁左右,用不了几年,也将在通过高考进入更高社会阶层和进入打工队伍之间做人生道路的二选一选择题。毫无疑问的是,这个选择也将越来越多地直接取决于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换句话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人的多年打拼形成的贫富差距在城市里早已转化为社会阶层分化和固化,这个趋势在农村也已经悄悄开始了,而且是无法逆转的。

从农村老家回来了,照例说说自己看到的农村的变化。

与往年相比,今年有几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事。

首先是微信在农村的普及程度相当高。

微信普及,当然首先依赖于智能手机的普及。比较常见的主要是一千块钱以下的低端机,品牌包括联想、金立、OPPO等。相对而言,OPPO在年轻人中更受欢迎,华为反而很少见到。

社会阶层分化不只是城市,农村也在悄悄进行

宽带下乡

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网络普及。去年春节期间在老家,村里4G信号基本没有,只能碰运气,甚至还不如前几年的3G信号强。而今年4G信号已经很好了,在村里任何地方都有信号。更重要的是,去年全村都统一安装了宽带,安装时附赠了WIFI路由器,在家只要打开WIFI就能够上网,不用流量。

还有一个朋友提到的重要条件,是语音输入法的出现。之前的社交软件虽然也可以语音聊天,甚至视频,但更多人还是习惯于文字。而近两年的输入法都已经有了将语音转化为文字的能力,这就大大方便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

与之前的社交软件比如MSN、QQ、微博之类相比,微信的优势是明显的,尤其是和微博相比。微博的新闻传播能力强于微信,公共性更强,但这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是不需要的。而微信的私密性更强,也更加圈子化。让农民看微博大V和自干五、五毛撕逼,他们可能没什么兴趣,但是在同村村民的群里转发几个新闻,议论几句,他们还是有这个能力的。他们也议论网络热点新闻,比如春节期间引起热议的宁波老虎咬人事件。

去年底,我被拉进同村的村民群里,在里面的大多数是中年人和年轻人,其中不少是在外打工的,在村里的并不多。和绝大多数常见的微信群一样,在群里比较活跃的总是少数几个人,绝大多数人只有在抢红包的时候出现,其它时间都保持沉默,潜水。

在这个意义上,微信成了第一个在农村广泛普及的手机软件,从而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但同时,因为微信是高度熟人化、圈子化的,所以具有较强的内卷特征。我在村民群中看到的其他人转发的内容,多数是常见的网络段子、搞笑视频、心灵鸡汤乃至网络谣言,而且多数是乡土气息比较浓厚的内容。

社会阶层分化不只是城市,农村也在悄悄进行

村里曾经的主要居住生活区,如今已经破败不堪,草木萧疏。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是农村的家庭也开始择校。

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只有农忙和冬天才回家,平时基本上只有老弱妇孺在村里,老人带着孩子在老家。这几年,在外面收入稍微高一些的人,或者对孩子教育比较重视的人,开始掏钱让老人在镇上租房子住,带着孩子在镇上上学。有些人在城里做生意,则把孩子放在城里读书。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各个村的小学因为留不住好一点的老师,老师都往镇上和城里走,学生也跟着走,学校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能够得到的资源也就越来越少。我们镇属于市辖区管,原来有几个初中,镇上是一个完中,也是我读的中学。但是从差不多十年前开始,高中老师开始向城里集中,最后镇上的中学也在前几年撤销了高中,高中整体搬到了城里,变成了初中。与此相应,原来的几个乡村初中也逐步撤销,合并到了镇上的中学。小学的这个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而各村的小学则越来越难以维持。我们村的小学,我1980年代上学的时候有二百多个学生,现在只有80多个。长此以往,撤并各个村的小学也是在所难免的。

社会阶层分化不只是城市,农村也在悄悄进行

镇上也开始有了高层建筑。

这大概也是几年前在南方农村出现的情况。因为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在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南部离得更近,这些地区的农村也更早发生一些前兆性的变化,而中西部则要迟几年才会出现。中东部地区前几年撤并农村小学,曾经引起媒体关注,不少人报之以批评的态度,其实也是形势使然。条件好了,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将来能有更好的前途,这是人之常情。

反过来,这种为了让孩子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而买房、租房的情况也带动了城市和乡镇的房价上涨。我们镇上以前的商品房很少,前两年才建了一些商品房,是为了安置那些从偏远山区整体搬迁出来的人,现在村里一些人也在镇上买房居住。

这和城市里买学区房的逻辑也基本一致。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从而拥有更高的起点,就举家搬迁。而这当然与家庭收入水平直接相关,从而也成为变相的社会阶层世代遗传机制,进而成为社会阶层固化机制。

社会阶层分化不只是城市,农村也在悄悄进行

村里的主干道已经变成了水泥路。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

第三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近两年开始有了劳动力世代替代的迹象。

一些早年进城做生意的人多数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他们进城务工、经商,打拼多年,终于在城里买了房,安了家,然而他们已经老了。现在的年轻人多数是计划生育一代,不习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更喜欢小家庭单独住。有能力的家庭就为儿女另外买房,没有能力的家庭只能选择返修农村的老房子,老人回到农村生活,把城里的房子和生意逐步转交给孩子。

计划生育一代多数出生于11980年前后,他们多数在2000年前后结婚生子,而他们的孩子也已经15岁左右,用不了几年,也将在通过高考进入更高社会阶层和进入打工队伍之间做人生道路的二选一选择题。毫无疑问的是,这个选择也将越来越多地直接取决于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

换句话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人的多年打拼形成的贫富差距在城市里早已转化为社会阶层分化和固化,这个趋势在农村也已经悄悄开始了,而且是无法逆转的。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国风观察”】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702/34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