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巅峰时刻与托尔斯泰的火车站:读莫言传记《野性的红高粱——莫言传》,谈作家的境界

虽然,作家脱离不了自己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但是我们哪怕跨越历史,也能体验到这种探索的脉搏、这种不朽的精神。“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而仅仅立足于自我,依靠卖弄技巧,依靠某一特定人群的肯定而获得某些荣誉的作品,即使短时间内红极一时,将来依然会被扫入历史的尘埃中。莫言,你是否有这样的隐忧呢?

1910年11月20日,一代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莫言的巅峰时刻与托尔斯泰的火车站:读莫言传记《野性的红高粱——莫言传》,谈作家的境界

托尔斯泰于1828年出身于俄罗斯的一个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也就是尝试自己推翻自己。1856年他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

莫言的巅峰时刻与托尔斯泰的火车站:读莫言传记《野性的红高粱——莫言传》,谈作家的境界

1851~1854年,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没有证据证明他的写作是为了获得军官职位。写作之余,托尔斯泰关注社会矛盾,竭力寻求出路,身体力行为农民子弟创办学校,改进教育。

同时,托尔斯泰一直在尝试自己折腾自己。1869年9月,托尔斯泰突然感受到了“阿尔扎马斯的恐怖”,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四处寻找答案。后来,他终于弃绝本阶级,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开始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到了晚年,他多次尝试离家出走,最后终于病逝在了离家出走的路上。(1)

莫言的巅峰时刻与托尔斯泰的火车站:读莫言传记《野性的红高粱——莫言传》,谈作家的境界

托尔斯泰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这被公认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一大遗憾。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在莫言的钦定传记作者叶开的作品《野性的红高粱——莫言传》中,叶开几次赞叹了这一高潮时刻对于莫言的重要意义——

摘取了诺别尔文学奖的桂冠,算不算是打了通关,到达了食物链的最顶端?(2)

莫言通过《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等小说实现了自己的跨越式发展理想,终于在2012年,通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方式,达到了自己的顶峰。(3)

莫言的巅峰时刻与托尔斯泰的火车站:读莫言传记《野性的红高粱——莫言传》,谈作家的境界

在这功成名就的巅峰时刻,莫言很可能想到了青年时期与村里一名右派叔叔的对话:

“叔叔,如果我能写出一本书来,是不是就可以不在农村劳动,可以吃饱饭了?”
“岂止是可以不在农村劳动,什么都有了,你想吃饺子,一天三顿都可以吃。”(4)

1955年出生的莫言,写作生涯同样也开始于军营。不同于托翁的是:莫言是一个没落大家族的后代,在解放后家庭成分被定为富裕中农。莫言从小家境贫困,只上过小学,但在童年爱好阅读,颇有文学天份。客观地说,70年代城乡二元化结构带来的巨大城乡差距,是莫言脱离乡村的巨大原动力,而写作则是一个偶然中的必然选择。

莫言的巅峰时刻与托尔斯泰的火车站:读莫言传记《野性的红高粱——莫言传》,谈作家的境界

青年莫言曾通过亲戚关系在县棉花加工厂当过临时工,但转正无望。入伍是莫言逃离乡村的第一步,“拿到入伍通知书之后,新兵莫言身体虽然还在高密东北乡这块生养自己的土地上,灵魂早已经出窍,飞在想象中的乐土了。”(5)“新兵莫言的的目标,是在部队好好表现,争取入党提干,不再复员回到那片令人绝望的乡村。”(6)在入党、提干、上大学等道路都没走通的时候,莫言想到了写作。当时,通过写作在军队得到提拔是一个令人艳羡的通道,军旅作家层出不穷。“老兵莫言对此非常关切,也想通过写作成功而改变自己的人生。”于是“他盲人摸象,一篇一篇地写,一篇一篇地投稿。这些稿子大多如石沉大海有去无回。”(7)

1981年秋天,他终于在保定文联《莲池》杂志第5期发表了短篇小说《春雨夜霏霏》。这是莫言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小说。(8)随后,莫言又通过写作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读书,并同时接触到了大量译介到国内的外国文学作品。莫言模仿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百年孤独》的叙事特色,和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结构形式,加上对中国历史、现实与文化矮化、猎奇、丑化的手法,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9),终于得到了西方主子的青睐,在21世纪诺贝尔文学奖越来越意识形态化的阶段,获得了这一逐渐淡出文学主流的奖项。

现在,我再来说说文章开头托尔斯泰的例子吧!托翁的一生是痛苦的,他的痛苦不在于饥饿和贫困,而在于不断的自我折腾和灵魂探寻。这是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作家共有的姿态——为灵魂而写作,为人类如何变得更好而写作。虽然,作家脱离不了自己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但是我们哪怕跨越历史,也能体验到这种探索的脉搏、这种不朽的精神。“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而仅仅立足于自我,依靠卖弄技巧,依靠某一特定人群的肯定而获得某些荣誉的作品,即使短时间内红极一时,将来依然会被扫入历史的尘埃中。莫言,你是否有这样的隐忧呢?

【王小钰,察网专栏作家。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王小钰”】

注释:

(1)百度百科:托尔斯泰

(2)叶开:《野性的红高粱——莫言传》,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3年1月,第173页。

(3)同上,第231页。

(4)同上,第118页。

(5)同上,第149页。

(6)同上,第150页。

(7)同上,第167页。

(8)同上,第168页。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标签: 莫言 作家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702/34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