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该喝药了”——方方,你写《软埋》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砷中毒症状

湖北作家方方的小说《软埋》因为构陷土地改革运动,日前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但这部作品本身就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而故事的细节只是用来证明谎言的一些小谎言而已

“大郎,该喝药了”——方方,你写《软埋》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砷中毒症状

湖北作家方方的小说《软埋》因为构陷土地改革运动,日前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今天中午,这本书刚刚到我手中。粗看第一遍,小钰印象最深的就是小说中的众多常识性错误。编故事也得有水平,方方女士,你让陆子樵一家人都服用砒霜自杀,但是你知道吃砒霜后是怎么死的吗?

“大郎,该喝药了”——方方,你写《软埋》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砷中毒症状

方方女士的描写是这样的:

【陆子樵一家十几口人,包括两个下人,在吃了一顿“最后的晚餐”之后,各自给自己挖好了坑,然后喝下早已备好的砒霜,自己躺进坑里,让儿媳胡黛云(即后面出现的丁子桃)在天亮之前给他们埋好,因为没有用棺材,所以称之为“软埋”。

那么,这件事情究竟能不能实现呢?胡黛云一个人真的能搞定那么多吃了砒霜的人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经典的例子:

“大郎,该喝药了!”但凡中国人,都知道这是恶毒女人潘金莲说的一句经典台词。武大郎就是被妻子潘金莲用砒霜毒死的。我们先来看看武大郎死前的症状吧!

【武大“哎”了一声,说道:“大嫂,吃下这药去,肚里倒疼起来!苦呀,苦呀!倒当不得了!”这妇人便去脚后扯过两床被来,没头没脸只覆盖。武大叫到:“我也气闷!”那妇人道:“太医吩咐,教我与你发些汗,便好得快。”武大再要说时,这妇人怕他挣扎,便跳上床来,骑在武大身上,把手紧紧按住被角,那里肯放些松宽。那武大“哎”了两声,喘息了一回,肠胃迸断,呜呼哀哉,身体动不得了!(1)

“大郎,该喝药了”——方方,你写《软埋》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砷中毒症状

砒霜的化学成分为三氧化二砷,口服0.01~0.05g即可发生中毒,致死量为60~200mg(0.76~1.95mg/kg)。口服10分钟至1.5小时即可出现中毒症状。三氧化二砷的毒性作用,主要是与人体细胞中的酶系统结合, 是许多酶的生物作用受到抑制而失去活性,造成代谢障碍,促使细胞死亡,尤其对神经细胞损害最大。它还能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毛细血管壁,使其通透性增大,麻痹毛细血管,引起组织营养障碍,产生急性和慢性砷中毒。(2)

正常人摄入致死剂量的砷之后的第一个症状就是呕吐。这种症状在摄入后十五分钟之内就会出现,但是也可能会延迟好几个小时出现——这取决于中毒者胃中食物量的多少。不幸的是呕吐反应开始的太晚,而无法排除已经吸收到机体内的砷,但是可以排出胃中尚未被吸收的大剂量的砷。最初的呕吐并不能使症状缓解,不久之后呕吐又开始了。中毒者会感到口渴,口腔和咽喉疼痛,并且会出现吞咽困难。但是喝水并不能缓解口渴,并且会是呕吐变得更为剧烈。胃部变得非常疼痛,并且对压力非常敏感。接下来人体试图通过腹泻排出毒药。腹泻始于摄入毒药之后大约十二小时。最终大便会呈水样,腹泻过程仍然会持续,直到出现一种叫做“里急后重”的状况。(3)

最终,砷中毒引起的死亡一般发生在中毒后12-36个小时之内,但有些可怜的人在痛苦的挣扎四点之后才死去。中毒者因为四肢痛性痉挛、少尿、无尿昏迷、抽搐、呼吸麻痹而死亡。

显而易见,在砷中毒发生之后,陆子樵一家十多口人不可能继续安静地躺在挖好的坑里。他们会纷纷呕吐、腹泻、挣扎,呻吟声不断。胡黛云作为一个年轻女子,如何能像潘金莲一样对付这么多垂死之人?在陆家小小的院子里,会出现混乱不堪的状况,还会发出凄惨的叫声……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砷中毒之后的死亡时间大约在12-36小时之内,也就是说,最短也需要差不多12个小时才死。陆家人在晚餐后喝下毒药,过了12个小时,那就是第二天天亮了。胡黛云要把他们全都埋好,那只能在他们没有完全死之前就下手……

唉,这个胡黛云,该有多残忍啊!

当然,方方女士肯定不会知道这些知识,她可能以为砒霜和氰化钾差不多,吃下去之后几分钟就能迅速死去,然后等待“软埋”。因为《软埋》这部作品本身就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而故事的细节只是用来证明谎言的一些小谎言而已,所以,在细节上出现纰漏不可避免。

(1)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290页。

(2)百度百科:砷中毒。

(3)约翰·埃姆斯利:《致命元素——毒药的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6月,第104-105页。

【王小钰,察网专栏作家。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王小钰”】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703/34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