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极端爱狗”背后的庞大黑色利益链
自#玉林狗肉节#持续引爆“爱狗”话题以来,连续引发网上争论,至今已有数年有余,热度与日剧增,埋下许多负面炒作土壤。观察发现,自去年始,“爱狗”话题网上讨论明显出现“异化”势头,多股打着“爱狗”旗号、宣扬极端动保主义的干预势力不断介入对立性炒作,大肆利用普通网民的“爱狗之心”,极力将“网上舆情”诱入“线下对抗”的群体性事件预演轨道,甚至还滋生了“虐狗视频订制”“舆论呼应炒作”“现场摆拍作秀”等大量灰色营销链、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了“黑色灰色抱团”“网上网下串联”等有组织、有预谋地集“舆论炒作”与“现实对抗”于一体的庞大黑色利益链。有迹象表明,正是他们有目的性选择了广西玉林作为攻击点,直接导致了后续当地群体事件的爆发,对此,我们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反制。
分析后认为,当前网上对“爱狗”话题的观点存在许多分歧,也引发了许多争论,这些都需要详细了解并加以辨析,以便充分掌握不同群体不同观点背后的心理倾向和群体倾向,这样才能更好地沉淀民意、凝聚共识,对那些企图裹挟民意的灰黑势力进行精准打击。
一是“爱狗”话题能充分调动公众情感、占领情绪高地,易受社交媒体“自我视角”和“利我定性”影响,与不同意见产生“情感冲突”,单纯的观点争论容易演变成群体攻击,由此大大增加舆情讨论的紧张态势。狗,可爱、听话、通人性,普遍受到人类喜爱,是大多数网民选择宠物的首选。从当前网上情况判断,爱狗话题的网上讨论总体呈现出“情感主导”的舆情走势,尤其是那些拥有“养狗”“爱狗”等相关经历的网民在观点表达中最易受情感影响,表现出较为强烈的“自我视角”和“利我立场”,会对网上的不同观点产生很强的排斥感和对峙性,留下被黑色势力、灰色营销借机裹挟利用的舆情基础,导致后续舆情出现偏离异化。
二是舆情产生“爱狗认同”的同时,易忽视养狗可能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舆情传播及后续观点形成出现较大的认知偏倚,造成严重的观点冲突。狗除给主人带来情感寄托外,也容易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破坏,最典型的就是当前日趋严峻的狂犬病疫情形势,该病致死率100%,我国发病人数已仅次于印度,位居世界第二;另外,这些年,“狗咬人”事件持续上升,特别是婴幼儿已成为被狗袭击的主要人群,这些都是爱狗、养狗话题成为舆情热点时,易被民众忽视的负面效应。反观网上舆论,爱狗的“正面情感认同”与其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往往造成“争论”局面,并将网上参与该话题讨论的人群有意识地分成了两大对峙群体,随着对立情绪的不断滋生,观点冲突演变成了群体攻击,网上的紧张态势随即不断加剧,并被各种干预势力借机利用,不断带偏网上节奏。
三是多股干预势力“抱团”合流的背后,有着庞大的黑灰利益链、产业链、营销链。以去年#玉林狗肉节#话题连续引爆为例,后续不断出现所谓“动保”人士高速拦路、街头聚集等行动性串联,这可能反映出当前“爱狗”话题的网上舆情已出现多股势力“抱团”合流的不良苗头。个人分析认为,从目前网上情况看,至少存在三股外在势力:
1.庞大的网络灰色营销产业链。近日,陆续有网民发帖爆料称,在微信微博等全网平台上,有许多类似“动物事件策划”“动物事件营销”等社交群落,以制作策划所谓“虐狗视频”“打狗图片”等反向营销手段牟取利益,甚至出现“现场摆拍”“委托炒作”等订制化营销倾向,裹挟绑架普通网民爱狗之心的企图已经非常明显。
2.精准渗透其中的极端势力。以玉林狗肉节群体性事件为例,许多打着“动保”旗号的维权组织在其中充当了重要角色,这些人广泛渗透于微博微信、QQ、论坛等大量社交群落,集中利用网络“思想动员”“行动串联”等固有属性,持续进行网上蛊惑,意将网上争论引到地面抗议,以达到其政治利益诉求的目的;
3.对社会不满宣泄的末端碰瓷。事实上,这部分人群并不具备群体特征和组织特性,有的对现实工作和生活存在较多不满,急需发泄途径和宣泄渠道;有的等待一个自我营销的碰瓷机会;有的则是处于“人云亦云”的盲从状态。无论是五年前的西安日系车打砸事件,还是去年的肯德基打砸事件,又或是前不久的乐天超市打砸事件,都会有这类打着民意旗号,或进行情绪发泄,或进行自我营销,或进行盲从性围观和吐槽,例如去年肯德基打砸事件,一个劣迹斑斑的“立白哥”假装爱国人士进行自我“碰瓷”营销,就最具典型。这些都需要我们用更为精准的判断和更加老辣的眼光去进行仔细甄别。
基于上述观察和分析,6月下旬即将到来的广西玉林市民间自发形成的狗肉节可能再次成为舆论的风口浪尖。但今年的网上形势与往年已有明显改变,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越来越多的正义网民敢于发帖揭露往年借狗肉节寻性滋事背后的黑色产业链,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扭转力。我认为,网民对“动物事件策划”“动物事件营销”等灰色营销链内部的持续网上揭露,已令大量“吃瓜群众”逐步从被人蒙在鼓里中不断觉醒,特别是曾坚决支持极端“动保”的爱狗人士,由此形成了对理性爱狗的广泛共识,前些年被动、偏激的网上舆论态势有了大幅度扭转,这点从网民自发传播的舆论议题#理性爱狗#阅读量超9000万,响应讨论2.2万余人次就可以看出。
二是公众对爱狗的认识渐趋理性,动物性与人性的网上讨论界限日益清晰。前些年,涉狗话题网上讨论普遍受到多个利益群体的蛊惑和干预,导致公众在参与爱狗话题讨论时不自觉地被带偏“节奏”,舆论对狗的动物性与人性的讨论前提显得非常模糊,诱使许多网民错把动物性与人性放在了同一个讨论的前提上,直接导致后续舆论议题被不断带偏,不自觉地转移到了类似“狗拥有自由、平等、人权”等一系列伪命题上。现在,因网民逐渐认识到了如果爱狗走上极端,可能会导致“狂犬病疫情上升”“狗伤人事件频发”等负面后果,人性与动物性讨论前提也随之明朗和清晰,对立的戾气大大降低,讨论更趋理性。
三是正面议题发挥出了其引导舆论该有的中心定力。#理性爱狗#这一议题成功地将“理性”与“爱狗”进行了有机融合和情感绑定,最大限度剥离了“极端爱狗”“打砸式动保”等负面极端化成分,无形中树立了爱狗话题讨论时该有的正面舆论氛围,包括语气语态、观点争辩等各方面,在持续集纳各方观点的同时,大大加深了公众对“爱狗应当理性”的舆论印象,由此形成了正面理性客观的二次延伸和传播,同时还令那些企图混淆视听的利益群体在反击和驳斥该议题时,也在增加着公众对“爱狗应当理性”的正面心理暗示。
爱狗话题,从前些年不断被人裹挟带节奏到今年大幅度出现好转,一方面反映出真实民意的沉淀与觉醒,另一方面也印证了我之前一篇文章的观点:互联网舆情正在进入“议题时代”,谁有能力设置议题,谁就能优先取得引领网上舆论的话语权与主动权,这种趋势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墩墩智囊”】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706/36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