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作孽:收割股民,祸在当下,拿幼儿牟利,罪在千秋
一
教育问题的全貌是:不止学前教育,整个基础教育都被错误的思潮所误导;教育领域贻害深重的根源,就是被专家所鼓吹的民办教育。
以前的文章探讨过,对于知识精英和中产阶级,有几大罂粟花一样迷人又致命的幻觉:“民主化“是美丽新世界,金融自由化有更多的普惠,国企私有化有更高的效率,医疗私有化能提供更好的就医,大办民营教育能提供更人性化更有质量的教学。
最终的事实会是怎样的,“民主“只会导致发展的灾难,金融自由催生全国创新式诈骗,国企私有化批量产生财富转移,医疗私有化必然是更昂贵的就医价格。这几件事涉及统治基础关乎民生疾苦,所幸,本届领导核心力挽狂澜强扭了趋势,让国家远离了错误的思潮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而教育理念,循序渐进的表象之上似乎无关痛痒,以致任由错误的思潮主宰经年,然而究其重要性,关乎国家长远未来。
西化精英们以“素质教育”为借口推进教育领域的国退民进,带了了如下恶果:
1)三令五申之下公立教育从教学时长到教学内容全面蜕化(所谓素质化),公立教育质量逐年下滑,部分民营中小学成为了优质教育的代表,国退民进;
2)考试的天然竞争,导致民办补习班应声而起肆虐全国,给孩子减负的美梦并没有成真,取而代之的是补习班的地狱模式,孩子学习任务变重,家庭教育开支和精力投入剧增;
3)更富裕更有闲暇的家庭,能帮助孩子选择更贵的私立学校和补习班,从而在基础教育领域,家庭与家庭之间损害了教育公平的最基本原则;更讽刺的案例是,去洛杉矶产子,拿双国籍,以中国孩子身份接受基础教育,以美国人身份参加中国高考,以比国内低200分的成绩读清华;
4)基础教育的国退民进还加大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教育坍塌,公立学校优质教师向发达地区和私立学校流失,学校教育质量流于放任,农村地区和中低收入家庭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无门,所谓寒门难出贵子,在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更加悬殊,从升学率和名校率的指标来看,落后地区已经进入负反馈循环;
5)唯利是图资本主导,侵蚀了教师群体的道德人心,一切都向钱看,能去私立的去私立,能办补习班的办补习班,将教学内容向课外引,学校课堂教育质量下滑,曾经那种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良师形象更加淡薄,被商人的形象取而代之。
而这背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一个叫做K12教育的名词,这个词在资本圈的影响恐怕比教育圈更大,从新三板到A股到美股,从小班教学到一对一到在线教育到O2O,从风投到PE到并购,风生水起如火如荼,动辄都是上亿十亿甚至百亿的案子,这股火有多炽烈,不管是圈内还是圈外的人,只需要看一张走势图就能明白:从做家教起家到补习班开遍全国的学而思(好未来),上市7年至今涨幅12倍市值达1000亿助推其创始人成为80后首富:
*好未来股价走势
所有合法促成的商业活动,必然在微观上给交易双方带来福利的增加,补习班也是如此,在微观上帮助学生和家长,不管是数学英语还是绘画,在理论上得到了能力和分数的长进;但在宏观上,微观有利的行为却可能是极端有害的,在社会科学里有个词语叫“合成谬误”,也可以叫作踩踏效应,即每个人的理智行为却可能带来群体的灾难后果,影院起火时每个人都冲向门口,股灾时每个人都急于抛售,课堂之外每个孩子都去上补习班,都是典型的踩踏效应。补习班泛滥全国各地,它无助于提升全社会的教育质量,在公立教育系统本来能够并且应该全部实现的教育功能之外,加剧了竞争焦虑,浪费了社会资源,让教育在地区、贫富、代际之间变得更加不公平。(这也是原因之一,我排斥那些鼓吹市场化自由化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天真烂漫的经济学家)
二
再来看看补习班之外的民办教育,曾经法律规定民办教育是非营利的,“非营利”的限制,导致很多逐渐做大的民办教育机构无法在A股轻易上市圈钱(个人对A股批评很多,但对教育机构上市的严格把关是点赞的),无奈只能奔赴海外上市,这导致很多学者和教育领域的企业家呼吁放开枷锁,2016年,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几次审核未过后终于获得通过,非营利性的枷锁最终放开,正是在这个法案修订通过的前后,资本圈涌入教育领域的资本陡增,蜂拥而入的资本在只争朝夕的扩张性和追求利润的绝对意志下,必然将教育这片价值导向的慢工出细活的园丁之地,变成利益导向的抢人机器或者压榨成本的血汗工厂。
民办学校教育有不同的年龄序列,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职业教育等等,与绝大多数国民息息相关的是中学及以下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涉及国家发展指数,涉及教育公平,涉及国民根本所需,因此应该作为公共服务,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公有传统的国家由国有力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来为广大国民尽量均等的提供服务。换言之,义务教育阶段,包括2020年即将纳入的高中和应该纳入的幼教,都应该由公立学校占据绝对主导。
1)首先,若基础教育领域全部由公立教育提供,国家财力能否负担?
在教育部官方的对外口径中,十二五期间,按照各级各类学校的生均经费标准折算,发展民办教育每年大约节省公共财政2500亿元。这2500亿大概是个什么体量呢,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主要包括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等)总投入为38866亿元,比上年增长7.57%,2500亿占年度总支出的6.4%,即便民办教育全部由公立取代,这个体量的支出也并非国家财政所不能负担。
某些精英以诸如缓解公共财政压力、弥补公办教育资源不足、创新教育体制机制等理由,给民办教育冠冕堂皇的让出教育阵地,而办学执照的审批环节,以及多头管理的现状,又催生出大量权力寻租,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中国式焦虑,使民办教育成了暴利行业,名校民办公助、公立校长校外办校之类的怪象层出不穷,教育领域乌烟瘴气。
2)其次,在数量上公立教育是否已经提供充分,只是差异化的教育需求催生民办教育的空间?
现实是在数量上中小学教育相对充分,但学前教育严重不足。幼儿园入学难在很多城市成为民生痛点,很多年轻父母为了孩子的入学名额要提前几年排队,还要遭受3-10倍甚至更高于公立幼儿园的价格支出,学位难抢,天价难负,已经成为住房压力之外的另一座大山。尽管过去几年全国大幅度提高公立幼儿园数量,但民办幼儿园依然是绝对主力,根据教育部2017年初口径,截止2016年底全国民办幼儿园占学前教育的比例为53-53%,公立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尤其在大城市更加短缺,在个别城市,例如深圳,公立幼儿园的比例甚至只有4%。
在幼教等公立供给不足的领域,资本介入、平台经营、并购上市、利润对赌,一些列资本化运作下,开学校就像开发廊,单店收入和成本就成了CFO和CEO桌上冰冷的数据,季度利润、增长速度,关乎市值和财富,只争朝夕立竿见影,而教育价值百年树人师德师风,哪里还容得下考量。幼儿园单店市场容量固定,公司的市值扩张就只能寄望于三种途径:压缩单店师资成本、增加学费或收费名目、快速扩张多开分店。
以某三色公司为例,在其招股说明书中对成本开支讳莫如深,它的利润蹊跷的低于国内同行,在本轮利空暴跌前,静态市盈率高于130倍,为了做大利润展现其超常的成长性,选择了走轻资产高利润的加盟模式(地级市加盟单店费用接近80万,含特许加盟费管理费品牌费等),仅2016年,加盟幼儿园数就扩张了46%;
以秀强股份收购的江苏童梦为例,该公司在2016年被并购前有18所幼儿园,前10个月利润71万,但估值高达2.7亿,相应的对赌承诺未来三年实现利润7200万,并协助开办幼儿园从2017至2019年必须达到60家、100家和150家,如此匪夷所思的扩张背后,师资、管理如何实现同步成长。
(此图取自蓝鲸教育,统计有遗漏,供参考)
截止目前,A股涉及学前教育并购的上市公司包括威创股份、秀强股份等接近10家,每次收购都是高市盈率估值,并辅以光速级成长承诺,资本催肥下的幼儿教育,质量和垃圾食品一样堪忧。收割股民,祸在当下,收割幼儿,罪在千秋。
3)再次,在质量上公立教育是否已经足够优秀,从而使私立学校只是成为少数家庭的选择?
综合来看在学前教育阶段,公立幼儿园是有口皆碑的性价比较好的学校,中低端私立园更贵质量更差,中高端私立园质量更好但价格离谱。但衡量教育质量得看用什么口径,用素质教育的口径来看,公立学校在名义上占优但在实际运行里,好学校务虚育人却无法应对考场,差学校放任不管几近坍塌,而私立教育,更重视可以被量化的教育指标,比如应考,比如外语、艺术等各种技能。这就涉及前面所说教育导向的问题,如果残酷的社会本身就看重分数,公立学校为何要掩耳盗铃提供所谓的素质教育,拱手将市场让给校外的培训班和私立学校?
公立中小学在教学质量上的竞争力逐年下降,给了民办中学做大做强的空间。民办中学以考试为导向,从而带来更高的升学率,更高的知名度带来更好的生源和更昂贵的学费,更多的收入聘请更好的师资,带来的结果就是资金、生源、师资、品牌都向顶级私立中学集中,而顶级私立中学又跨地域的吸纳全省/市的资源。
以成都为例,成都有家喻户晓的五大私立名校,被称为“五朵私花”,其中有两大民办品牌,嘉祥系(包括嘉祥锦江即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嘉祥成华、嘉祥郫县)和成实外系(包括成都外国语、成都实验外国语等),其中成实外2016年刚在港交所上市,市值133亿港元,2016年度实现利润3亿元人民币。两大民办中学品牌在中高考升学率上,秒杀绝大部分公立中学。以此相适应的是,最顶级的师资、超纲的教学和考试内容、最优秀的生源,当然还有高不可攀的学费,同时还设立特别奖学金留住尖子生,以下是2017年度几家私立初中的情况:
平均下来,单个学生在私立中学的年度教育花费在4.5万元以上,作为对比的是,公立初中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几乎免除,住宿、生活等其余杂费合计不及私立的零头;在高中阶段,省级示范高中的学费和择校费仅为460/5000元/人/学期。
公立和私立在教学方式、效果、收费上的分野,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教育公平因为收入/地域的差距而严重破坏,私立中学已经不是少数人的多样化选择,而是富裕阶层的优先选择,这是整个国家基础教育系统运转的失职。
三
个人并非教育专家,只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观察教育问题已久。过去几年业余写文,都聚焦在互联网金融诈骗化、股市并购和减持腐败化、资产泡沫和贫富差距等财经话题,金融工作会议和十九大的召开以及前后的一系列清理整顿转向,泛滥成灾的金融乱象正逐渐被遏制,而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公平的问题,在以前也谈论过,相比金融问题影响的剧烈,教育的危害可能更加长远,因此趁早梳理个人对此的感想。
同样是美股,趣店的不可一世带来现金贷行业的巨变,某些民营幼儿园作孽,期望也能带来全国教育行业的巨变。
简单汇总,放任民办教育是危害教育公平的源头,对于基础教育中存在的系列问题,个人的看法如下:
1)幼儿学前教育应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加快质优价廉的公办幼儿园建设速度,可以适度提高公立幼儿园收费标准,最终让公立幼儿园占绝对主导地位,限制民办幼儿园的盲目扩张,对教学安全和质量提高监督标准,对幼儿园多头审批和多头监管的乱象尽快清理;
2)改变对应试教育的批判态度和对素质教育的盲目推崇,提高对公立学校应考能力的考核,拉长公立学校的在校学习时间,将社会形形色色辅导班的培训内容校内化,与培训班和私立学校正面竞争,做大做强公立学校,重塑公立教育担当,回归教育公平的初心;
3)对基础教育领域,限制和约束私立学校、民营培训机构的盲目扩张和过度资本化,在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甚至大学教育上,更大程度的放开并鼓励民营经济参与竞争。
4)对于中西部省市非核心城市和乡村地区被吸干而近乎坍塌的教育质量,倾斜更多的财政资源。
11-26
【本文原载作者公众号:烟村放牛郎,察网发表时有删节】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711/39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