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晋三在核爆纪念日,却透露出对核武的渴望

反对核武是世界潮流,也是一种政治正确,否则去年联合国也不会有一百多个国家支持通过《禁止核武器条约》。日本在核武这个问题上,却一直两面三刀,精神分裂。安倍晋三政府多次拒绝加入《禁止核武器条约》,8月6号,安倍公开重申日本不加入《禁止核试验条约》,就是告诉日本人,他想“有”。

8月6日是广岛核爆73周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当天上午纪念仪式上发表了演讲。

安倍晋三在核爆纪念日,却透露出对核武的渴望

安倍在致辞中,又将日本是唯一受到核轰炸的国家作了第N次悲情诉说(从不说为什么会被核爆?), 还说要坚持不懈地打造一个无核武世界……

安倍回避了《禁止核武器条约》,并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日本不会加入《禁止核武器条约》,这一立场没有改变。”

安倍还对拥有核武国家不加入条约表示遗憾,给自己找了个理由。

核爆受害人团队代表表示,日本政府不要说一套做一套,不要逃避责任。

在核武这件事上,日本的伪善和阴毒特性展露无遗。这些年来,日本通过各种舆论策划,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无辜的核武受害人角色,甚至在核爆70周年纪念日上,奥巴马作为美国总统首次跑来参加。

安倍晋三在核爆纪念日,却透露出对核武的渴望

日本人顺杆子就上,要求奥巴马道歉,奥巴马扔下一句:对错,由历史来检验。

美国对二战历史态度的模糊,助长了日本对侵略史的扭曲,它觉得自己不是加害者,而是受害者。

不是日本向别人道歉,而是别人应向它道歉。

年复一年核爆纪念日,加深日本国民黑白颠倒的历史观,并影响着全球舆论。

安倍晋三在核爆纪念日,却透露出对核武的渴望

2017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日本资助的NGO组织“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领奖人中有日裔老妪节子·图尔洛夫。导致英美法驻奥斯陆大使集体退场抗议,这个奖越来越像个笑话。

“无核”游戏

反对核武是世界潮流,也是一种政治正确,否则去年联合国也不会有一百多个国家支持通过《禁止核武器条约》。

不过,潮流归潮流,特权归特权,中美英法俄对该条约敬而远之,你们开心就好。

日本在核武这个问题上,却一直两面三刀,精神分裂。

安倍晋三政府多次拒绝加入《禁止核武器条约》的做法为什么是荒谬的?

一,安理会五大侠,是合法拥核者,它们如果加入条约,就是一个从有变无的承诺,仅仅因为舆论压力,就将合法拥有的东西抛弃,是不可思议的。

二,非法拥核者,如以朝印巴,在没有足够的压力和条件交换情况下,它们也不会实现从有变无的过程。

三,日本并不拥核武器,却拒绝加入条约,它心里想就是:从无变有

安倍晋三无论说出多少花言巧语,都无法掩盖这一动机。日本对核武器嘴上说不要,而渴望之心,是极其强烈的。一个连军队都不能设立的国家,却天天想着拥有核武器,心理不扭曲才怪。

日本在二战后期,就进行过核试验,但全部失败,如果它们成功,那么原子弹会毫不犹豫地扔到中国,美国,苏联或别的国家头上,所以对日本被核爆,根本没有同情之理。

1953年,美国允许日本“和平利用原子能”,以弥补日本能源不足的缺陷。

1956年,日本通过《原子能基本法》,以确保核开发只限于民用功能。

1967年,佐藤荣作提出“无核三原则”,即不拥有,不制造,不引进核武器。

佐藤荣作凭此得到了诺贝尔和平奖。日本通过这种操作,想消除国际社会对日本野心的忧虑,事实上,日本私底下从民用被允许开始,根本就没有放弃开发核武的计划。

“无核”日本,只是一个口号,无核三原则,就是游戏的道具。

安倍晋三在核爆纪念日,却透露出对核武的渴望

田中内阁的外相木村俊夫发起过修改无核三原则的讨论,以试探国际社会反应,他想将“不引进”改为港口可以存放核武器,没有成功,2009年,日本再次尝试修改。

在国际上,核大国都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日本也加入,但它强调的是核国家削减核武器,对禁止无核国家研发却耿耿于怀。

无核三原则+《和平宪法》成了日本人祈祷世界和平的标配,但它们却又无时无刻想修宪和修改三原则。

2009年,日本航空日卫队高官,右翼代表人物田母神俊雄,公开主张用原子弹报复美国,把侵华战争祸首说成是蒋介石,把珍珠港事件说成是美国的“苦肉计”,总之,日本才是真正的受害人。这个论调,在中国网络上广为传播。

田母神俊雄敢这样猖狂,是因为它在日本国内有一定民意基础,像麻生太朗,中川昭一,西村真悟等政要都与它唱和响应,安倍不反驳,只是高唱“无核三原则”老调。

8月6号,安倍公开重申日本不加入《禁止核试验条约》,就是告诉日本人,他想“有”。

国际社会上日本其实钻了个空子,由于中美英法俄本身就对条约没有兴趣,舆论上也不好过多表示。不过,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对日本“核游戏”非常警惕。

核武之路

技术上来说,日本比伊朗更接近拥核,设备和材料也比伊朗先进,但受到美国公开制裁的却是伊朗,对日本更多的是私下施压。

日本核技术,核资料,核计划属于绝密信息,但还是露出了不少马脚,像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开始是天灾,后来就是人祸。

为什么是人祸?核泄漏发生后,日本政府在时间,地点,程度等方面向国际专业机构隐瞒了很多关键信息,并坚决拒绝西方及中俄专家参与调查,理由反应堆结构独特,就不给大家添麻烦了。

日本反应堆结构是制造核武器的重要一环,核计划秘密正隐藏在这里,因此百般阻挠国际调查。

是人祸才导致灾难愈演愈烈,如果让专家进入其核心领域,就等于接受了一次彻底核查,这会让日本辛辛苦苦打造的“反核武”招牌失去效力。

美国甚至要给日本送去液氨,对反应堆实施安乐死,日本拒绝,而自己又无力妥善处理灾情,祸害至今。

福岛事件可以看出,为了核武之路,日本真可谓是“不惜一切代价”。

日本拥核主要障碍来自政治方面,1964年中国核试验成功后,日本相关机构分别在1968年和1970年提交了经济技术报告和政治分析报告。

技术上,日本认为自己没多大问题,经济上,比中国条件优越,但政治代价太大,没有一个内阁能顶住这种压力,所以不能硬干。

核武器主要是用来威慑对手,而不是实战,从这个思路出发,日本在21世纪作出来核计划调整。

2002年,自民党总裁小泽一郎宣称日本可以从目前的反应堆燃料中提取钚,足够生产数千枚核弹头。

他表示:如果中国过于强硬,日本也只好歇斯底里。

2006年平壤宣布核爆成功后,安倍内阁还在强调“无核三原则”,但同时,媒体又不断得到日本核开发的绝密信息。

所谓绝密信息,基本属于“官泄”,日本要通过这种方式让邻国相信,它能短时间内拥有大量核武器,而不仅仅只依靠美国的核保护伞。

舆论上来说,日本口头“核威慑”在民间获得了成功,但从官方层面来说,日本没有一次核试验成功经验,就难以构成威慑力。

日本还在寻求突破,力图克服国内压力和国际压力。

国内来说,内阁如果在核武器问题上走得太远,可能会失去大量选票,造成政治危机。从国际来说,美国纵容程度是最重要因素,2014年,海牙核安峰会,美国要日本把300公斤钚交出来,日本不得不交。300公斤钚只是日本拥有的小部份,但主要是美国的态度,让日本必须谨慎行事。

整体来看,日本在材料,技术,资金,远程运载工具都不是问题,关键在于门槛,也就是核试验。

一旦在核试验上取得突破,自卫队的性质也将随之改变,《和平宪法》只是一纸空白,日本将回到军事扩张的老路上来。

然而,拥核对日本来说,到底意味着强大还是毁灭?

不愿正视历史,强迫自己相信是二战受害国,心存报复和扩张心理,是日本想要拥有核武器的主要出发点。

出发点是错的,那么终点必将是毁灭。因为这种思维逻辑,决不是真正的和解态度,反而激起邻国报复之心。

安倍晋三在核爆纪念日,却透露出对核武的渴望

如果日本人不顺应时代潮流彻底弃核,想用核武来对抗世界,等待它只能是比广岛,福岛严重千百倍的灾难。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