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人口红利”,先得搞定房价

德国拿出9%的GDP,承担全社会家庭抚养孩子成本,差不多相当于全社会家庭抚养孩子成本的46%。在丹麦,夫妻双方可以享受最长52周的生育津贴,其中,父亲最多可以领取34周的生育津贴,最高可达工资的90%。新加坡每年拨款20个亿用作国民生育基金,第一个和第二个孩子出生奖励6000新加坡元(近3万人民币),一个家庭生育3个孩子,政府奖励的婴儿花红津贴约为4.4万新加坡元。然而就这样的力度,也很难让出生率提高。所以可以想见,中国想要抵挡老年化的加速,想要提升人口出生率,难度有多大?这么说吧,中国人民不要补贴,只需把房价砍去一半,对囤房一族课以重税,全力供应安居房、公租房以及配套设施,全国租售同权,取消户籍、学区等资源绑定。想要人口红利,你得放出真福利!

想要“人口红利”,先得搞定房价

人口红利是什么?很简单,就是人多好办事,人多就能够提供庞大的劳动力群体,提供庞大的消费市场,中国经济数十年的快速增长,吃的就是60年代以来的人口红利。

互联网企业是最理解“人口红利”的,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淘宝、支付宝、微信支付这样的业务,中国的网购快递物流,还有存在的基础吗?就连拼多多,都会喊:“我们有三亿用户”。

有很多人,有很多年轻人,有很多青壮年、高素质的劳动力,一个国家才有未来,这是大家公认的道理。

有一次,我夫妻俩和一位朋友聊天,开玩笑说我们暂时还不想要孩子。

我那位朋友大怒:“你们这样的人只顾自己吃喝玩乐潇洒快活,不生孩子,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不负责任,是自私,将来我孩子的交的养老保险,就是养你们这样的老家伙,你们不亏心吗?国家应该对你们这样的人强行征税!”

我还没说一定不生呢,就已经踩到别人猫尾巴了,我实在是对这些心忧天下的人感到由衷的钦佩。他说的也有道理,但生育这种事情,是历史的进程,勉强不来的,正常情况下,只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增长都会放缓,甚至负增长。

现在,国家确实着急了,从几年前的“单独二孩”,再到“全面放开二胎”,再到现在的“鼓励生育二孩”,全国许多省市已经开始行动了。

继辽宁省实施鼓励生育政策之后,天津、宜昌、仙桃及新疆等地也纷纷出台了鼓励生二孩的福利政策。天津对符合二孩政策的职工增加30天生育津贴。宜昌市则以“限额内报销”方式“对合法生育第二个及以上孩子的,以县市区为单位,落实住院分娩基本生育免费服务,城区按每例2500元标准,并适时调整”。仙桃市政府全面实施基本生育免费服务,对符合政策家庭,生育二孩可获1200元补助。

这个时候,唯有河南柘城的计生委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居然还敢对三胎以上的家庭处以重罚,征收三倍的社会抚养费,不识时务到了这种地步,也是古今罕见。

想要“人口红利”,先得搞定房价

鼓励生育,如今已经是国策。因为现在的人口情况已经非常严峻了,2015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62,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45。同时,据原国家卫计委统计,2016年全国住院分娩婴儿活产数为1846万,比2013年增加200万以上,二孩及以上占去年全年出生人口超过45%。2017年,中国全年住院分娩活产数为1758万,二孩占比51%。与2016年相比,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下降了88万人。也就是说,自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以来,我国新生儿数量不升反降。

而老龄化却日益严重,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快速增长,自2013年超过2亿老年人口以来,每年增加1000万人,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占总人口的17.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过去30多年来,中国年出生人口整体大幅萎缩。80后、90后、00后的人口分别是2.19亿、1.88亿、1.47亿。从80后到00后不到一代人时间,出生人口萎缩了33%。

尽管国家全面开放二孩,并且推出了更多鼓励生育的政策,但依旧不见成果,年轻一代,不但失去了生育的热情,甚至连结婚的热情都没有了。2018年第一季度,结婚人数比5年前下降了三成。对于一个大国而言,“佛系”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想要“人口红利”,先得搞定房价

然而这种事情,怪不得年轻一代,高不可攀的房价,996的工作强度,学区房制度,已经把年轻一代的动力和欲望压制到了一个极低的阈值,他们背负着高额的负债,教育、医疗、养老的巨大压力,他们没办法不佛系,如果可预见的未来就是日复一日高强度劳动、月复一月还贷、咬紧牙关拱孩子上学,所有人都会心灰意冷,提不起精神的。

中国农村和城市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在农村,我们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好像亲戚朋友家的年轻人都在生二胎。然而那只是单独开放二胎第一年的事情,很多农村年轻人觉得生孩子也就是添双筷子的事情,但生下来却发现,村里的幼儿园和小学不见了,生活方式进步了,要求营养水平了,再也不是一双筷子可以养活一个人的时代了,为了孩子的上学,还得去镇里、城里去上学,那还是得去城里买房,否则自己的孩子,还得过“杀鱼弟”那样的生活!

而城市里工作的年轻人,无论是白领还是打工者,都看透了这个情况,他们在无法安置未来的情况下,是无法安心结婚生子的。年薪50万的中产阶级在为学区房而苦恼,年薪10万的工薪阶层为了能够在城市安居而苦恼,至于那些收入微薄、没有稳定工作的外卖小哥、服务员、流水线工人,他们根本没有精力去考虑生育的事情,他们连个女朋友都没有。

所以,真的想要鼓励生育,这一点点鼓励根本不够,古人云:“成家立业”,成家了再立业不迟,现在是没有个房子,就根本没有办法成家。有了房子,又要考虑高昂的教育、医疗成本,养一个孩子已经是让两家人精疲力竭,哪里的精力和乐观精神去生育第二个啊?

想要“人口红利”,先得搞定房价

一套房子掏空六个钱包两代人的积蓄,家无余钱,只能消费降级,虽说怎么养都是养,但真的生出来,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从胎教开始,琴棋书画机器人、奥数英语跆拳道一个都不能少。”——这样的话,已经不是个例,而是全社会的吐槽。真正的富豪阶层如张艺谋等影视界大佬,可以生七个小孩,如杨子黄圣依这样的巨富,可以给孩子建大别墅游乐园滑雪场,但是对于普通人,生一个、蜗居在70平之内、代购奶粉就已经拼尽全力了。

国家虽然在控制房价上涨,但限售限购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反而是抱薪救火,把房价锁在了高位。如今有房的中产阶级,和无房的年轻人是存在矛盾的,今年以来,武汉、厦门、南京出现房价下跌,某些买了房的业主居然联合起来,成立“涨价联盟”,围攻售楼处,试图阻止房价下跌,要联手抬高二手房房价,非要让刚需高位接盘。这让我想起一个笑话——先上地铁的,总是排斥后上地铁的。房市再这样群魔乱舞下去,别说生育了,年轻一代会对生活失去乐趣,类似于日本那样的“低欲望社会”会提前到来。

想要“人口红利”,先得搞定房价

《复仇者联盟3》上映的时候,灭霸打个响指灭掉宇宙一半人口成了网络上的热议话题,有人开玩笑说,灭霸毕竟是一介武夫,脑子不好使,人口增长是成几何级数的,这么随机灭一半,几年就能涨回来。不如和中国房产商和地方政府学习,大搞房地产,抬高全宇宙的房价,当大家都被房子套牢了,自然生殖欲望就下去了,人口问题就解决了。虽然这是个笑话,但也真实反映了广大未婚未育青年对高房价的恐惧和仇恨,房市泡沫不破,没人敢随便生孩子。

想要“人口红利”,先得搞定房价

中国近40年的经济奇迹,有赖于“人口红利”,这人口红利从何而来,就得上溯到更久远的时间了。1957年的中国人口总数是64653万人;到了1969年,中国总人口为80671万人;1957-1969十二年增长了1.6亿人,而后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就是因为这1.6亿人成长为了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许多人总觉得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是从天下掉下来的,仿佛只要开放就什么都有了,其实此前的工业体系完成,人口积累,普及义务教育,缺一不可!正是1957-1969年这增长的1.6亿人口保障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迅速崛起。

而很多人却信奉当年马寅初先生的理论,认为中国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了1982年后严苛的计划生育,甚至在1979年有人写文说——《错批一人,误增三亿》,批判早期的人口政策,我们可以听一听马先生当年的理论,1957年4月27日在北大的演讲中,马寅初道:“50年后中国就是26亿人口,相当于现在世界总人口的总和,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恐怕中国要侵略人家了。”

马寅初的理论,现在看来,其实是很幼稚的,所以当年反对、批判他的并不只是毛泽东一人。1958年1月23日,毛主席会见印度驻华大使尼赫鲁和夫人时讲道:“我们现在还无法控制人口的增长,大概这个问题的威胁更大时,情况会好些,这同文化、教育水平有关。”就在同年3月23日的成都会议上,毛主席再一次讲道:“人民有文化了,就会控制了。”这其实是很有预见性的一句真理,当人民的物质生活、道德文化修养提高了,生育是根本不需要管理的,人民自己就能控制了。

毛泽东确实支持“计划生育”,但不支持后来强制式、运动式的计划生育,他在1965年1月9号对斯诺说:“最好能制造一种简便的口服避孕药品,另一方面,节育要从经济上关心人民,提倡免费,实行少收费、不收费。”

而真正开始强制计划生育,开始用大规模行政手段,甚至扒房、牵牛、强制引产等粗暴工作方法计划生育,那都是1982年之后的事情。

想要“人口红利”,先得搞定房价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还来自于农村提供的巨大人口红利,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民工”占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46.5%,其中第二产业占56.7%,建筑行业占80%。当年,中国收获人口红利的程度应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现实劳动生产力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程度。然而现在,这个红利也在逐渐消失,经历40年的劳动力转移之后,农业中的劳动力比重已经大幅度的下降了。目前,只有很少的劳动力是在务农的,并且基本上都是40岁以上的人。当年建设美丽新城市的农民工们,也都老了,你现在去建筑工地,遍地是五六十岁的大叔大爷,很少见到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2010年人口普查的时候发现,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就是可以作为劳动力的这部分人口,15—59岁,到2010年达到峰值,峰值的意思是在那之后就要从正增长变成了负增长,所以2010年就成为了中国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含义,就是人口红利达到了峰值,从此以后,就滑向了低谷,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人口就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高素质的劳动力更是社会的顶梁柱,谁都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但事情就是这样,一旦过了峰顶,就很难再回来。德国拿出9%的GDP,承担全社会家庭抚养孩子成本,差不多相当于全社会家庭抚养孩子成本的46%。在丹麦,夫妻双方可以享受最长52周的生育津贴,其中,父亲最多可以领取34周的生育津贴,最高可达工资的90%。新加坡每年拨款20个亿用作国民生育基金,第一个和第二个孩子出生奖励6000新加坡元(近3万人民币),一个家庭生育3个孩子,政府奖励的婴儿花红津贴约为4.4万新加坡元。然而就这样的力度,也很难让出生率提高。

所以可以想见,中国想要抵挡老年化的加速,想要提升人口出生率,难度有多大?

这么说吧,中国人民不要补贴,只需把房价砍去一半,对囤房一族课以重税,全力供应安居房、公租房以及配套设施,全国租售同权,取消户籍、学区等资源绑定,大家都可以make love everyday,快快乐乐生娃娃。

想要人口红利,你得放出真福利!

后记———————————

当然了,如果以后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推广了,或许并不需要什么“人口红利”,生不生可能也无所谓。

《北京青年报》头版曾登过一篇报道,北京的环卫工人坐在计算机边上操作,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些技工过去凭体力去扫马路、清垃圾,现在用计算机指挥,使用机械设备在做。危险的工作由机器人去做,所以蓝领和白领的界限将来会逐步消失。也就不需要那么多工人了。

科幻小说大师阿西莫夫曾经描写过一个超级发达的星球,上面人口稀少,人类总共不到一百万人,个个都是大庄园主、大科学家、大艺术家,拥有成千上万的机器人,他们也不热衷于生育,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能活上千年。

如果人类演化到那个地步,或许真不需要生孩子了。

【申鹏,察网专栏作家】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标签: 人口红利 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