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学生经不得批评和惩罚

西方舆论给西方国家贴上“民主”、“人道”的标签,而给我们国家贴上“专制”、“压迫”的标签,试图占领道德和舆论高地。有些舆论给我们的传统教育贴上“控制”、“压迫”、“暴力语言”之类的标签,给一些西方教育理念贴上“爱”、“自由”、“人性”之类的标签,从而推广他们想要的观念,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仔细思考一下什么是爱的语言,什么又是暴力的语言等等。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为什么有的学生经不得批评和惩罚

(立足传统,与时俱进)

学生受到批评、惩罚后的极端事件,现在不时地听到。过去,虽然资讯没有像自媒体时代这样传播的快,但毕竟读了那么多年书,我从来没有听说,哪个学生在老师或家长批评后自杀的?那现在,教育上对老师有越来越多的限制,许多家长也越来越强调对孩子情感的呵护,为什么这样的事情反而层出不穷了?

有的人认为,这是老师或家长的“语言暴力”导致了孩子想不开,提倡用柔和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强烈反对一切形式的批评和惩罚。也有的人认为,这和老师和家长的沟通方式关系不大,而是现在孩子背负的压力太重。有个朋友这样写到:

【“首先,我并不觉得那些跳楼的孩子只是因为听不得父母或老师表面的批评教育而自寻短见,最关键的根源还是在于他们承受的来自于学校、家庭、同伴和社会的压力超出他们所能承受的底线。他们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来逃避这些压力。”】

要理解学生的极端事件,最好能够深入不同的个案去做分析,然后去寻找典型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现在,我并没有这个条件。本文试图通过探讨目前教育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以及立足传统教育的重要性,给关心这个问题的朋友们提供一种意见作为参考。

对老师批评教育的不同态度及影响

我常听到,现在有些学生存在说不得的现象。有个一线老师这样形容:

【“现在的孩子说不得,一说就掉小脸子,不学了。”】

还有,有个学生威胁老师,再说就要跳楼,以致学校后来就给教室窗户装上栅栏,擦玻璃都要从外墙弄。老师批评学生,变成了一个高风险的事情,这个和过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过去的孩子(我们)为什么会比现在的孩子经说?我觉得,其中的一个关键原因是过去价值观统一,大家认同老师的批评教育。第一,我们从小就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什么是我们作为学生应该做的,按时完成作业、上课遵守纪律等,都牢牢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第二,整个社会氛围、学校氛围和家庭氛围,都有明确的价值观导向,就是你做学生就要做到这些,要不,老师就要管你,否则,老师就没有尽责。这样,所有的人对老师批评学生这个事情本身,是没有异议的。就算不服,也承认老师批评学生、甚至严格要求(不是粗暴对待)学生是天经地义的。这样,作为学生听到老师的批评,不论是否合理,情绪的反应就不会那么大。

那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经说?到底怎么回事?我觉得前面提到的那位朋友说的很有道理,很大的程度上可能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了我想到了另外一个原因:受到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现在有些孩子从小就抵触批评。这个数目从国家的整体来说,还不算很大,但随着一些反对奖惩的儿童教育理念的流行,会越来越多。当这些孩子开始上了小学,特别是家长本身也转变态度,转而对孩子开始严格的时候,他们就同时面对来自学校和家庭双方面的压力。这个压力不只是学业本身,还有内心的抵触、迷茫和反感,为什么会这样?不论社会怎么要求学校,学校为了维持正常的运作,是不可能完全避免惩戒措施的,更别说是一般性的批评了。即使家长没有转而变得严格,那孩子也会比较难以融入学校氛围,孩子的价值观显然会受到家长价值观的影响。同样的,对老师的批评、惩罚会产生抵触和反感,这样,即使是合理的批评和要求,也会想不开。这可能也是有的极端事件背后的原因。

如果这种情况是孩子不经说的主要原因之一,家长就可以对症下药,并从自我调整做起。有个家长这样写到:

【“人总是在对比中活着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孩子一直被平等对待,结果孩子觉得平等是应该的,不平等就不可以。以前,我觉得幸福的点,我仔细思考了一下,是因为父母对我平时是严格的管理,这样,在关键的几个点上的宽容和尊重,就让我倍感温暖。而我因为在那里倍感温暖,所以希望孩子一直能够倍感温暖,就一直这样对待孩子。可是,孩子反而觉得习以为常,觉得我应该一直那样对待他。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父母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尊重,我倍感痛苦。在这样的痛苦中,我会把孩子作为痛苦的根源,最后总忍不住会向孩子发脾气。这两年,我意识到这一点,然后我改变了策略:第一,我对你的权威依然存在,这是你要接受的;第二,在重大问题上,我尊重你的想法,但是不一定按照你的想法来;第三,你和老师的冲突,老师如有确实做的过分的地方,我来沟通,但是作为学生,你对老师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有基本的尊重。似乎这样做之后,孩子和我的冲突少多了,和老师的冲突也少多了。”】

这个例子表明,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家长调整了自身对孩子的态度,就有可能对师生关系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

同时,学校和老师也需要与时俱进,根据形势做必要的调整,而不要觉得过去都是这么做的,现在还是这么做,就是天经地义的。你看,有些孩子从小就没有是非观念,也没怎么经历过严格的对待,家长对学校教育方式又有抵触情绪,对这样的孩子,确实不能太严格,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引导,而不一定坚持对学生的统一要求。而相关家长如果意识到自己教育的缺失和孩子的困境,就需要有意识地提醒老师,拜托老师给予自己的孩子特别的关照。这样,家校互相配合,帮助孩子重新走上正轨。

反之,如果不对症下药,只要学生一出问题,就把各种对学生的批评都当成所谓的“语言暴力”加以讨伐,那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增加目前一些家长和学生对学校教育方式的反感,加剧家校矛盾、师生矛盾,甚至使有的老师无所适从。同时,还可能强化一些家长绝对地反对奖惩的教育理念。这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果继续这样的社会氛围,继续宣扬这样的教育理念,就有可能误导更多的人,以及打击公立教育系统的信誉和教育能力,不仅对家庭,对国家的伤害都很大。

最近,广东省司法厅发布了《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提到:

【“学校和教师依法可以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中小学教师对学生上课期间不专心听课、不能完成作业或者作业不符合要求、不遵守上课纪律等行为,可以采取一定的教育惩罚措施。”】

这个条例(草案)的出台是个拨乱反正的大好事,但老师可以批评学生都要由一个政府条例来明确,可见有些舆论曾颠倒黑白到了什么地步。

一些所谓的现代理念的特点和缺失

今天的教育怎么落到了这个境地?连老师批评和惩罚学生,都需要政府政策来明确?我认为,主要是由于有些舆论不加辨别地宣扬一些西方教育理念,以及否定传统教育:把传统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当成了压迫。要面对这个问题,仅仅政府用政策来支持传统教育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明确和强调传统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样我们才能够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场上,批判性地学习西方的理论。

这些源自西方的所谓的现代理念,主张像这样的一些观点:例如,人就像一个种子,只要给予适合种子的条件就好了,除此之外,人为的干预则会扭曲和伤害人本身。它强调人内在的自觉,反对外在的强制,不只是反对批评,甚至连奖励也反对,更别说一些严厉一点的措施了。再比如,有的理论探讨人的需要,也是孤立的,虽然也谈人的社会属性,但不探讨人的家庭属性、民族属性和国家属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就有这个问题。这些理论脱离人特定的属性来谈人的需要,归根结底还是所谓“普世价值”一类的东西。我们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但也从属于特定的家庭、民族和国家。这些理论听听可以,学点东西,但如果用这样的理论来主导生活,就可能淡化人的家庭责任以及对国家的责任,甚至和周围的环境对立起来,而美其名曰“个性的自由”。

有个朋友这样写到:

【“心理学,我们也用得有些过了。我们这一代父母基本是用这个,我们的孩子这一代恰好出现了很多问题,根源也许在这里。在这种育儿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因为我们过度保护天性,尊重个性,管教力度不够,现在出问题的越来越多。反过头去要用心理学再去疏导解决。真是挺大的讽刺。深层次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这一代的上两代,传统文化就开始被彻底否定了,所以我们难以正面地看待传统文化,恰好遇上‘自由、爱、尊重个性、保护天性’包裹着的心理学、教育学,就全盘接受了。而实际生活中传统的教育方式还是存在的,是靠言传身教延续下来的。这两种方式一直在打架。我们的困惑就来自于这两套的冲突和矛盾。我是从自身出发进行的反思和反省。”】

人需要结合特定的情境和自己的位置来考虑自己的需要。例如,你高考报志愿,就要考虑社会的发展趋势,报什么专业有前途,哪些专业又没有前途。哪能脱离开环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我住在北京,我常常想起天安门广场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没有先人的努力和担当,哪有今天独立自主的国家?我们要从个人的角度和国家的角度重新认识传统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以传统教育为主来吸收外来的知识。

谈传统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在政治领域,西方用“民主”和“专制”的对比,来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并以此来攻击我们的政治制度。同样的,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教育理念也被一些人贬低为对人的控制和压迫。这既有西方话语的影响,也有我们自身历史的原因。

我们历史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复杂的原因,包括传统文化在实践中的僵化、革命的需要等等。

人的思想需要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也需要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今天,我们的社会重新提倡传统文化,也正反映了我们时代的需要。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就需要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接下来,我谈谈我对传统教育的一些理解。

首先,传统教育重视培养人对家庭和社会的感情。传统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就是人要重情义、不忘本人是社会和家庭培养的,重情义、不忘本,也就是要对家庭、对社会有一份担当,修齐治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的教育培养人的性情和胸怀,培养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具体而言,就是家国情怀。钱学森先生排除万难回国建设,钱伟长先生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就是这样的精神。

一个人有这样的理想,就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一个人有这样的担当,就有承担压力的能力。我们的父辈为了家庭能承受多少艰难困苦?我们的先人为了国家能承受多少牺牲?怎么到了今天,有些孩子一批评就不行了呢?还有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吗?问题还是出在了教育。如果我们不能培养孩子对生活的追求和热情,又给予他过大的压力,那他确实就可能难以承受。

其次,传统教育同时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重视维护亲情,培养孩子对父母的感情,这是情感教育的基础。为什么呢?传统培养人的胸怀,是从近到远的,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连自己的父母子女都不爱,你会爱别人的父母和子女吗?所以,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对长辈的感情,即过去所讲的孝悌。培养孝悌之情,不是靠强制,而是靠长辈的慈。《孟子》记载,有人问孟子,古人为什么要易子而教呀?孟子回答说,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个事情不好办啊,父母深爱自己的子女,教孩子容易着急上火,一着急上火就容易伤到孩子,然后孩子一反击就成了互相伤害,以致父子感情的疏远,这就太糟了。按传统的观点,这不只是影响家庭关系,而且还影响孩子作为人的性情啊!

传统教育把严格要求孩子的责任,放在了老师那里。《三字经》提到,“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师生关系从知识上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关系。老师知道学生掌握的程度,也知道学生的弱点以及需要达到的目标。学生如果没有学习的自觉,老师又不能说服学生和要求学生,那不就是放弃了?那老师要教学生,学生不尊重,家长一有什么就闹事,老师能教吗?所以传统讲重教,也讲尊师。尊师和重教是一体的。尊,就是内心的敬重,是仰视,不是平视。有的孩子不喜欢一个老师,就不学了,正说明了帮助孩子尊师的重要性。当然,老师有过分的,家长可以提,但要注意维护这个基本的关系,这样教的才有干劲,学的也诚恳。

需要指出,尊师并不是要求学生盲从。《中庸》主张的学习态度是: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现在,许多人学习西方思想,有一些感动就接受了,既没有博学,也没有审问、慎思、明辨,直接就笃行了。这和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缺乏理解有关,也和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方式有关。因此,现在的社会提倡传统文化和独立思考(传统文化也提倡独立思考,如《中庸》这句话所讲的“明辨”),我觉得特别有必要。我看到有个学校,口号中提到,“教师有情怀、学生有思想。”这两句口号都特别好。但我觉得,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还是要强调尊师。学生有恭敬心,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帮助,这是我们自己可以理性分析的。只有尊师,老师才方便帮助学生的成长,包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传统教育主张老师要循循善诱,但也主张采取必要的批评和惩罚措施。如果老师不被允许运用强硬一点的措施管理课堂,又无法说服学生,那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通过温和的语言管理课堂即使是可能的,也不一定是理想的。因为批评和惩罚本身就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批评是指出错误。批评和惩罚是帮助人反省错误的手段,同时也是教育其他人的手段。我们可以探讨某些批评和惩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不能否定批评和惩罚本身存在合理性和必要性。

现在,我们国家强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就体现了传统教育的基本精神。教育就是要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激发人学习的自主性,辅以必要的奖惩手段,来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有的人把为国家、为集体,和为个人对立起来,说西方讲个人主义,中国人讲集体主义,言下之意是中国文化是对个性的压迫。这是对我们文化的误解。就我们的文化来说,成为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并不是对个体的压抑,而是成才。这涉及到我们怎么理解人性。孟子认为,人和动物的差别是不大的。那人和动物的差别在哪里呢?我觉得,正体现在我们文化所强调的重情义、不忘本。我们看猫,母猫是会喂养小猫的,母猫带着小猫,就像一个母亲带着一个孩子。但你看不到,小猫长大了,会去照顾老猫。相应的,能够对家庭和国家有一份担当,才是保存和发展了人性。这也是为什么过去的中国人强调孝,以及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成了自己的追求。

“爱的语言”和“暴力的语言”

西方舆论给西方国家贴上“民主”、“人道”的标签,而给我们国家贴上“专制”、“压迫”的标签,试图占领道德和舆论高地。有些舆论给我们的传统教育贴上“控制”、“压迫”、“暴力语言”之类的标签,给一些西方教育理念贴上“爱”、“自由”、“人性”之类的标签,从而推广他们想要的观念,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仔细思考一下什么是爱的语言,什么又是暴力的语言等等。

传统文化的道德观,是从人的心态来看行为的善恶,也就是你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如果从行为的动机说,一般来说,老师和家长说的都是爱的语言,只是结果未必尽如人意。除了一些特殊的情形,家长和老师要做的也就是改善自己的方式方法,而不能轻易给家长或老师贴上“暴力的”标签。

朱子说:

【“恶是指其过处。如恻隐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姑息。羞恶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残忍。”】

朱子的意思是说,恶是指人做事做过了头。例如人有同情心是好的,但无原则地宽恕就不好;有是非心是好的,但冷酷无情就不好。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严格要求孩子的家长应该是占大多数,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也可能容易过于要求孩子。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有幸在很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接受了教育,这些教育帮助我开阔了视野,体会到了许多关怀和友谊,对培养我对社会的感情和发展自己的事业是一个坚实的基础。人是值得为争取好的教育机会做奋斗的!只是,我们这一代人有学习自觉性(那时候也没有什么西方教育理念流行),因为整个社会的氛围都是统一的,自觉追求好的教育机会是自然而然的。这样,我们不用外界的要求,也能艰苦学习,并能够承受高度竞争的压力。这恐怕也是现在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只是现在社会形势变了,思想不那么统一了,孩子们成长的环境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许多孩子也没有我们当年那样的拼劲。这个时候,父母严格的督促、学校严格的要求,对一些孩子来说可能确实难以承受。而且,我们当时读书还是有松有紧的,不是一直都要拼。所以,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可能确实需要对孩子的承受能力多加考虑,改善自己引导的能力并帮助孩子量力而行。此外,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学校和老师可能也需要考虑现在的学生与过去的不同,特别是学生的教育背景存在较为复杂的情况。在有的事情(如完成作业的要求)上,也许对所有的学生不一定要坚持统一的要求。

同时,我也并不主张排斥西方文化。我自己从非暴力沟通的学习那里就受益匪浅。不幸的是,当我们学习西方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一些实用的内容,由于缺乏对自己的文化的理解、思辨的能力,也许还有急于解决问题,许多人容易不加分辨地接受其中的一些理念,以致和自己已有的习惯和社会文化构成尖锐的冲突,而不知所措、进退两难。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也许可以考虑重新认识自己的传统并以此为基点来学习西方理念。这样做也许并不容易,因为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需要时间而传统文化又众说纷纭,而我们面临的困境也许容不得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学习和摸索。但也许也没那么难,因为即使我们的文化曾经受严厉的打击和严重的扭曲,但我们代代相传的传统不只是存在于知识界,就像钱穆先生父母的言传身教那样,还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唤醒我们的文化精神,与时俱进,包括吸收西方文化的成果。

注:本文作者阮胤华是《非暴力沟通》的译者,他主张立足中国文化学习借鉴非暴力沟通和西方教育理念。

【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爱的语言学习中心”,作者授权察网发布。】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原标题:探讨|为什么有的学生经不得批评和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