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决胜时刻》:宏大叙事艺术的重要突破——评国庆70周年献礼电影《决胜时刻》
《决胜时刻》剧照,来源:网络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庆典中,一部名为《决胜时刻》的电影,为节日的北京平添了热烈而喜庆的气氛,被认为是所有国庆70周年献礼作品中最靓丽的一朵鲜花。作品通过1949年建国前夕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激荡人心的故事,把人们的思绪一下子带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人们倍感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真诚地热爱我们的党、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军队、热爱我们的人民,也更加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可以说,这部电影的上映,是献给新中国70周年庆典的一份厚礼。
《决胜时刻》剧照,来源:网络
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作品,特别是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题材的电影作品已经不少,诸如《开国大典》《建国大业》等等,此外还有不少反映这个题材的电视剧,应该说,对这段重大革命历史人们并不陌生。作为国庆70周年的献礼作品,怎样写出新意来?怎样在国庆7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给亿万观众奉献喜闻乐见的高品位的文艺作品?这是摆在编导和演职人员面前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编剧何冀平2018年9月接受任务,要求电影必须在2019年9月公映,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个非常紧迫而现实的考验。然而,编剧何冀平,导演宁海强、黄建新以及一批诸如唐国强、刘劲、王伍福、刘之冰等特型演员们不负众望,他们同心携手,共同努力,不仅按照预期圆满完成了创作任务,而且作品通过对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的革命征程的叙述,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表现了新中国初创史。可以说,这是一个时期以来具有高峰意义的一部作品,它给亿万观众提供了一部认识中国和中国革命的生动教材。同时,作为一部宏大叙事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决胜时刻》实现了思想艺术的新突破,给当下的同类作品提供了诸多借鉴和示范意义。
《决胜时刻》剧照,来源:网络
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宏大叙事作品,怎么提升作品品质?怎样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主动地位?这是摆在作家艺术家面前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作为写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作品,自然领袖人物形象塑造是作品成败的关键。而对领袖人物的形象塑造,历来都是影视界必须突破的重大课题。这个课题的核心是艺术形态的领袖人物怎么完成由形似到神似的转变。前苏联在列宁逝世以后,对列宁的银幕形象塑造一直摸索了15年,直到1939年电影《列宁在1918》的问世,才真正完成了一个不仅形似而且神似的列宁形象。我国关于毛泽东形象的塑造,从演员古月开始,开始的只是形似的探索阶段,到了唐国强在《长征》中对毛泽东形象的塑造,才真正完成了由形似到神似的艺术再现。这也经历了十多年的艺术探索。这次唐国强在《决胜时刻》扮演毛泽东之前,已经有了40多次扮演毛泽东的经历,但是这部作品却比之过去有了创新。其实,在《决胜时刻》中,不论是扮演毛泽东的唐国强,还是扮演周恩来的刘劲,作为重要人物的表现,都有新的跨越。这个跨越的重要标志,那就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努力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心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极力避免人物形象的碎片化。在作品中毛泽东或慷慨激昂,或娓娓道来,领袖的睿智和胆魄,战略家的特有气质,在影片中可以说淋漓尽致。
《决胜时刻》剧照,来源:网络
三大战役之后的国共和谈,是和平解决中国命运和民族前途问题的最后一线希望,和谈破裂,则归于国民党反动派希望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的破产。在表现国共和谈的画面中,有一段关于中共领袖人物周恩来与张治中的谈判。国民党谈判的首席代表张治中席间忽然冒出了一句话,说“国共之争是兄弟之争嘛!”周恩来当即拍案而起,严正怒斥:
【“这是革命与反革命之争嘛?你们难道像兄弟一样对待我们么?你们国民党从1927年算起,杀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这笔帐人民是要清算的!”】
这就是历史,这是有据可查的历史,这也是第一次如此真实的再现于银幕。周恩来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真正反映了国共两党斗争的实质。像这样的细节和对话,是这部电影最能引发人们思考心灵震撼的部分。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经验值得总结的话,这是最为重要的经验,那就是电影如何真实地反映历史的本质。相当时间以来,由于方方面面原因,我们的影视作品已经习惯把国共两党之争生硬地说成“兄弟之争”了,某些影视作品国共将军们的台词对谈,甚至常常用“各为其主”来说明两党的斗争,把复杂而尖锐的阶级之争说成是各为其主的江湖之别,在我们的影视创作中已经见怪不怪。这部电影是几十年来中国电影第一次如此真实地表现国共两党斗争的本质,这是值得充分予以肯定的。这一点,应该值得中国电影界和整个文艺界认真总结和讨论。
《决胜时刻》剧照,来源:网络
一部宏大叙事的电影作品,在当下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肯定,当然有诸多经验值得总结,除了上边所述对领袖人物形象深化以外,我认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把普通小人物的命运与重大题材叙事有机地融合一体。相当一个时期以来,一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好像就是大人物、大事件、大场面,而这中间人民和普通人便被大人物大场面淹没了、忽略了,这显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也没有真实反映领袖形象。因此,从史料到史料的堆积罗列已经成为重大题材的一种弊端。
《决胜时刻》剧照,来源:网络
另外,由于电影受众群体的变化,怎么适应当下青年人的口味,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电影不得不思考的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这部电影恰恰在这方面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作品不仅让年长的观众喜欢,而且让年轻的观众乐于观看进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并进而坚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政治概念。作品在紧张刺激的反特战、在百万雄师过大江、在与国民党唇枪舌战的谈判等一系列宏大事件中,非常巧妙的植入了毛泽东的警卫队长陈有富、16岁的小卫士田二桥以及新华电台播音员孟予这三个青年人的故事。他们与毛泽东互动的细节,给整部作品增色不少,是这部作品区别于以往重大题材创作的关键情节。其中,毛泽东为警卫队长陈有富和广播员孟予的恋爱牵线搭桥的情节设计,毛泽东批准田二桥回乡探亲的情节设计,以及田二桥牺牲后毛泽东看着田二桥带血的遗书潸然泪下的画面,都使作品产生了非常强烈的震撼力。如何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创作中挖掘领袖人物的丰富情感,如何表现领袖人物与人民之间水乳交融的情感关系,《决胜时刻》开辟了一个成功的先例,它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创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它使领袖人物形象的塑造朝着更加撼动人心的要求迈进了一大步。
《决胜时刻》剧照,来源:网络
《决胜时刻》虽然是一部献礼作品,但对当下的影视剧创作,有着全局的指导意义。当然如果用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这部作品也不是尽善尽美,比如关于毛岸英这个人物,缺少了必要的故事细节。关于任弼时小提琴音乐独奏也可以不用西洋音乐,等等,这都还可以商榷。尽管如此,这部电影作品依然不失为近些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它称得上是一部具有开拓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在当下电影在这类题材的探索上出现如何应对市场有点不知所措的复杂局面下,《决胜时刻》无论在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上还是在艺术完美呈现上,都给当下的电影及其它领域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我相信,它也必将成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文化记忆,我们有理由向创作团队表示由衷的祝贺。
《决胜时刻》剧照,来源:网络
【陈先义,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国家重大题材影视作品审查专家组成员。原籍河南兰考,北师大毕业,曾任后勤学院教员、解放军报文化部主编,2011年退休,现从事重大题材文艺研究。着有《为英雄主义辫护》《走出象牙之塔》《扞卫我们的英雄》《追寻丢失的精神》等十余部,另有报告文学、散文集《横槊东海》《战神之恋》《在统帅部当参谋》《中国军人看世界》等作品。其作品曾多次获中国新闻奖政府一等奖,全军文学创作一等奖。曾获全军具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一等奖。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新思想大视野”】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原标题:陈先义:《决胜时刻》:宏大叙事艺术的重要突破——评国庆70周年献礼电影《决胜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