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试论新时代的新仁道主义精神(最新修订版)
历史地看,概而言之,政权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革命性变化的思想,始于谭嗣同的《仁学》;其中疾呼“冲决一切罗网”,即“旧仁学主义”赖以存立的纲常名教,中经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和启蒙者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完成于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这正是毛泽东所说的,“旧仁道主义”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等,尽管理想高远,但始终找不到实现理想的道路,却被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
龚忠武:试论新时代的“新仁道主义”精神
历史地看,概而言之,政权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革命性变化的思想,始于谭嗣同的《仁学》;其中疾呼“冲决一切罗网”,即“旧仁学主义”赖以存立的纲常名教,中经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和启蒙者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完成于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正是毛泽东所说的,“旧仁道主义”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等,尽管理想高远,但始终找不到实现理想的道路,却被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
龚忠武:试论新中国之诞生与马克思主义(修订版)
新中国的诞生,不但使中国这个国家崛起,昂然屹立东亚,挤入世界强国之林,更使中华文明获得新生,再度焕发活力。这是历史大势,时代潮流,一小撮的台独、港独分子,逆流而动,迟早必然葬身于历史洪流之中!但就近期而言,尤盼当局针对自由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台港独的史盲症,对症下药,纠正“经硬政软”的失误,并在台港大力推行去殖民化进程,加强对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的宣讲教育;龚自珍谓,“灭人治国,先灭其史”,可见端正历史观对安邦定国、富国强民何等重要!果如此,或可令此辈戒掉损己害人、祸国殃民的精神鸦片毒瘾,革面洗心,幡然醒悟,共同致力于中国统一和振兴民族的大业!值此新中国七十华诞之际,特撰此文作为献礼,并展望未来,有厚望焉!
-
龚忠武:从1927年李大钊、王国维的殉道谈起
李、王二人虽然各为其道选择了截然相反的人生道路,但由于他们在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和文化史上占有的崇高巨人地位,所以两人所走的道路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抉择,更是全体中国人的抉择;一个代表正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中国古文明,一个代表正在挣扎奋起的中国新文明。然而,反者道之动,历史的车轮正是在这种正反两股对立对抗的势力相互激烈斗争的辩证进程中披荆斩棘中前进的!一部悲壮的中国近现代史,就是这种辩证进程的经典范例!
-
龚忠武:试论李大钊开革命史学之先河
历史原本就是人类活动的记忆记录,但是记什么,不记什么,是随立场、观念、价值而有所取舍选择。李大钊自从公开声明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史学观,成为革命史学家后,史学对他就成为革命工具、斗争武器,必须为社会主义革命服务;所以史学要从记录的任务功能上发起革命,就得记载“有生命的、活动的、进步的…,是人类活的变迁(变革)”,所以他讴歌“庶民的胜利”。
-
龚忠武:试论李大钊的精神和业绩不灭论
李大钊,作为史学家和革命家,对时间维度在历史运动中的重要性,本能性地十分敏感,多所着墨,写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李发表了自己的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其中李提出的精神不灭或业绩(或功业)不灭思想,因为涉及历史理论和历史哲学,值得重视介述。李大钊从哲学或历史哲学的高度,不是从科学的观点,谈到了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虽然他倾向于将历史学视为一门科学的门类,但限于他的史学训练和时代的局限性,只是从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精神上立论,没有将史学有机地—必须强调,有机地—整合到科学的范围之内,成为真正的科学史学。
-
三家文化斗争,仁者无敌——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
正是主要在李大钊的启蒙和引导下,五四后期体现仁道的社会主义思潮后来居上,逐步取代了杜家自由主义思潮和孔家的新儒家,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主流,一枝独秀。此后的中国社会,正是朝着他在社会的革命实践中用鲜血划出的「公天下」和「根本改造论」的大方向前进,而不是朝着杜家的胡适、孔家的梁漱溟在象牙塔里用墨水划出的方向前进。李大钊的好学生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的第一代开国领导人,经过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终于奇迹般地初步完成了他振兴民族的志业!历史雄辩地证明,一心谋求人民福祉的中国化的马家,仁者无敌!
-
龚忠武:试论中华古文明之再造辉煌与马克思主义
中国先进的知识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于是,中国人被儒道长期牢牢封闭了的探索自然界奥秘的紧箍咒被砸碎了,思想被解放了,中华古文明得以再生,重现以往蓬勃的朝气。此后,中国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主导下,其生产力得以飞速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奇迹。
-
龚忠武:试论新中国之诞生与马克思主义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他将马列主义完美地中国化,引领中共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最后以震古烁今的三大决战—辽沈、平津、淮海,彻底打垮了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国民党,推翻了中华民国,建立了新中国。值此新中国70大寿前夕,特以此文暖寿为庆,并盼对中共建国素持怀疑态度者特别是历史虚无论者,或有解惑决疑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