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隐蔽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部分,对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作了深入的描述,还对金融危机的隐蔽性作了深入的分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部分,对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作了深入的描述。

首先,马克思指出,当资本主义大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资本过剩状况。同时,由于商品生产中出现的信用制度日渐成熟,也产生了诸如公用事业、矿山、铁路等的所有权证书。这些证书,实质上就是现实资本的证书,其表现形式就是证券。虽然这些证券“和它们有权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变动完全无关”,但是“这个想象的财富,就其原来具有一定名义价值的每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表现来说,也会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进程中扩大起来”。也就是说,证券的价值会随着生产的扩大而提高。

与此同时,马克思也指出,“由这种所有权证书的价格变动而造成的盈亏”,“就其本质来说,越来越成为赌博的结果。赌博已经取代劳动,表现为夺取资本财产的本来的方法”。马克思认为,这种证券不仅成为私人货币财产的很大部分,而且成为银行家资本的很大构成部分。马克思这段论述,站在今天的情形来看,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在股市上,股民“炒股”的心态,确实带有普遍的赌博成分。许多人进入股市,不是为了长期投资,而是带有“捞一把就走路”的投机心理。而且,现在不单个人“炒股”如此,一些私募基金甚至一些银行资金,也在或明或暗地进行赌博式的“炒股”。另外,在一些银行,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也在不断地涌现,其实质也是所有权证书的有价转让。

马克思还对金融危机的隐蔽性作了深入的分析。为什么许多金融危机看起来都是突然之间爆发的呢?马克思分析出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随着资本主义大生产的日益扩大,对资本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因为现实资本不足以支撑这种需求,就产生了种种信用制度,从而使资本可以得到预支。由于信用制度惊人地扩大,银行家就可能把受委托的大量信用当作自己的私有资本加以利用,“攫取现实积累的很大部分”,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银行总是能够获取高额的利润了。第二,只要社会再生产过程顺畅地进行,资本回流能够得到保障,银行家的这种信用就会不断地持续下去并扩大起来。第三,即使出现市面商品过剩、产业过剩的情况,由于银行家的投资是分散的,资本的传导有一个过程,个别行业的过剩状况要反映到对资本的危害上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分散的资本的危险没有集中起来之前,银行家总体上是不会感受到危机的。马克思描述道:“在崩溃一下子到来之前,营业总是非常稳定,特别兴旺。”等到各方面的危险汇集成小溪,再由小溪汇集成小河,再由小河汇成大河,最后,在河的下游,银行家建成的堤坝才感受到汹涌河水的拍打。而这种力量的冲击往往一下子就很猛烈,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冲垮银行家的堤坝,形成金融危机。因此,考察金融危机首先要考察产业危机;考察产业危机首先要考察企业危机;考察企业危机首先要考察小企业危机。从这个层面上讲,扶持小企业就是扶持金融业。如果瞧不起小企业,忽视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最终就有可能造成金融危机,危及金融业自身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蝴蝶效应”。因此,对金融业来讲,勿因小而不为,可谓至理名言。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标签: 金融危机